蔣經國,浙江奉化人,蔣介石長子。出生于在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同年10月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山大學。 1935年3月與蘇聯女工芬娜(后由蔣介石改名為蔣方良)結婚。1937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的幫助下,攜眷回國。1949年5月蔣經國去臺灣,1972年任“行政院”院長。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后,蔣經國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第六任“總統”,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病在臺北去世,終年78年歲,遺體安葬于桃園大溪鎮。蔣經國去世的當日晚上8點,臺灣“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1月14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中央,表示哀悼。
蔣經國職業生涯1925年10月,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于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公開反共反蘇,使17歲的蔣經國被貶到西伯利亞當列兵。“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蔣經國發表聲明,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學習。1935年,蔣經國在蘇聯與礦場女工芬娜結合,芬娜后來改名叫蔣方良。1936年1月,蔣經國在蘇聯《真理報》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第二年,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被獲準回國。從1925年10月留學,到1937年回國,蔣經國在蘇聯一共生活了12個年頭。
回國以后,蔣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鄉,讀《孟子》、《曾文正公(曾國藩)家書》這類的古書,叫他“補課”和“洗腦筋”,還叫他閱讀《總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這類的書。
上海淪陷以后,蔣經國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為贛縣縣長。1939年以后,他曾經歷任江西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區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護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員等職,但一直未取得什么成績。1944年1月,蔣經國擔任了三青團中央干部學校教育長,并在這年10月參與了其父蔣介石發起的10萬青年從軍運動,任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 歷史
1945年春天,蔣經國跟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宋子文赴蘇聯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谷諔馉巹倮院螅Y經國被任命為東北行營外交特派員。此后,他一直控制“三青團”,成為國民黨一個派系的首腦,是他父親的得力助手。
1949年1月,蔣介石宣告“下野”以后,蔣經國陪著父親退居溪口,后來在成都登機飛往臺灣。1949年初,奉父命轉運大陸黃金、外匯至臺灣。不久,隨父隱退,參與撤臺和國民黨的運籌決策,乘此撤出派系主力。退臺后,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中樞決策機構。受命整合情治系統,歷任“政治行動委員會委“、“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等職。1952年,組建“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擔任主任。自1952年至1978年,為歷屆國民黨中常委。1954年,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參與防務、外交決策。1956年,任“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安置10余萬老兵生計。1958年入閣,任“政務委員“。1960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1964年起,歷任“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1972年出任“行政院長“。1975年蔣介石去世。繼任國民黨主席。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臺灣第六任“總統”,直至去世。1988年1月13日,因心臟病逝世,遺體安葬于桃園大溪鎮。
主政臺灣推動經濟發展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并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歷史
推動政治民主
蔣介石逝世后,臺灣社會由追求經濟的富裕,轉向追求政治的民主。這段期間發生的中壢事件(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趨勢的隱隱胎動。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面對來自海峽對岸、國際局勢和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20世紀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到國會改革。
蔣經國開始思考解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萌芽較早,據稱曾交待馬英九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以及國際社會對臺灣戒嚴的觀感。1987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臺灣的“民主改革”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後,《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游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后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臺灣與澎湖地區正式解除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數年後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臺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報禁。
身后評價蔣經國下列所述的正面評價在不同人物的立場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上有其差異存在,故不能以一貫之,且認知上也有分歧產生。
推動基礎建設及政策,譬如十大建設。 歷史
創設中國青年救國團,灌輸青年愛國觀念,給予青年戶外活動參與社交的空間,培養團隊精神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推動團康舒解苦悶。
放棄早期采取的三不政策。開放大陸探親,中斷近40年的隔閡。
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
開始啟用臺灣本省籍官員(如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李登輝)等,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開始任用大批專業技術官僚主政(如李國鼎、孫運璇、俞國華等人)
讓臺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歷史
關心民眾的生活及走訪臺灣各鄉鎮,成為臺灣政治人物下鄉的始祖。以下鄉走訪與親民的活動,用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同時也開始注重偏鄉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
歷史
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為了改革傳統上鋪張餐飲的習慣,以政令宣導時告知大眾:臺灣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意指餐飲開銷的費用可挪來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同時提倡‘梅花餐’(指每餐五菜一湯,五菜指梅花的五片花瓣,湯則位在花蕊位置,使餐飲闊奢的消費得以減少)。
推動航太科技:設立航發中心,為日后研發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經國號戰機鋪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21637.html
相關閱讀: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