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毛澤東說要請尼克松到北京來談,斯諾困惑不解。在麥卡錫主義橫行的時期,尼克松是一個反共的急先鋒,斯諾對他極其厭惡。
1970年10月1日,斯諾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本文摘自:《中老年時報》2015年10月02日02版,作者:武際良,原題為:《毛澤東與斯諾的歷史性談話》
埃德加·斯諾第三次訪問新中國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許多新的事態。1969年春天,黑龍江的中蘇邊界上響起了槍炮聲,蘇聯在緊靠中國北方邊境集結重兵,對中國的安全構成直接威脅;中國要解決臺灣問題以實現民族統一大業;中國要恢復和擴大國際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也需要實現同美國的和解。美國對中國采取敵視政策長達20年之久,可是,新中國在它的封鎖、遏制中日益壯大,已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力量。而美國要盡快消除在越南戰爭中的敗局造成的影響,并挽救它在世界上霸權地位的中落;要對付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的挑戰,亦需要改善同中國的關系,而中蘇關系惡化的加劇又使這種設想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后,就通過多種方式同中國方面進行接觸。1969年7月,尼克松在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請他向中國領導人傳遞口信:“美國不參加孤立中國的任何安排。”
同年12月,美國政府又提議恢復中美華沙會談,并減少了美國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的活動。1970年6月4日,美國眾議院從援外撥款法案中取消了表明國會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決定。中美關系開始趨向緩和。10月初,尼克松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如果在我死之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這表達了尼克松要改善中美關系的真誠愿望。10月下旬,尼克松當面向到訪的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提出,請他作為“中介人”為中美關系正常化提供動力。
1970年8月10日,斯諾第三次訪問新中國。8月18日,周恩來就會見了他,邀請他去觀看乒乓球比賽。在體育館的休息室里,周恩來問了斯諾許多關于美國的問題,并提醒斯諾注意:中國北方正面臨第二個威脅——百萬蘇聯軍隊壓境。
斯諾問道:“如果中國尋求和解,是同俄國談判的可能性大呢,還是同美國談判的可能性大?”周恩來回答說:“我也一直在向自己提這個問題。”
說到這里,乒乓球賽快結束了。周恩來約斯諾下次會面再接著談。
在10月份晚些時候,斯諾提出了若干問題交給周恩來后就到外地旅行去了。11月5日,斯諾回到北京,周恩來立即與他進行了4個小時的談話。周恩來向斯諾重述了1960年和1964年同他談過的解決臺灣問題和中美建立關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他說:這些條件沒有改變,將來也不會改變。中國的要求是:
第一,美國必須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要從臺灣和臺灣海峽撤出它的一切武裝力量;
第二,中國和美國,盡管社會制度不同,兩國仍應在五項原則基礎上實行和平共處。
周恩來又一次強調說:“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中國人民有權利解放這個島嶼。美國對那個地區的武裝侵略則是另一個問題,是國際問題,我們愿意對此進行談判,門是敞開的。但是這完全要看美國是否打算認真解決臺灣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0323.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