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開國大典:周恩來權衡下才決心在天安門閱兵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949年6月15日傍晚,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即將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19時40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等百余名代表已肅然地坐在勤政殿的坐位上。毛澤東等這時步入會場。大廳內,頓時響起熱烈掌聲。

毛澤東身穿深灰色中山裝,面帶笑容向會議代表招手致意,然后坐在大會主席臺右前排101號座位上。朱德、周恩來緊鄰毛澤東左右落座。周恩來擔任會議臨時主席,并致開幕詞,宣布新政協籌備會正式成立和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連續開了5天,其間還召開了8次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討論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和法案草案。其中一項決議是: 9月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屆時將舉行開國大典和閱兵儀式。

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由周恩來擔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為副主任。

籌備委員會很快就拿出了慶典方案,內容主要有三大項: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三、人民群眾游行活動。而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么組織,在什么地方組織,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朱德任閱兵司令,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華北軍區參謀長唐延杰、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唐永健、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劉仁等為副總指揮,下設閱兵指揮所,負責處理閱兵的各項具體事宜。《閱兵典禮方案》擬制出來后,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了聶榮臻關于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和楊成武關于閱兵方案的匯報。

基本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閱兵方案:包括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

楊成武剛匯報完閱兵方案,朱德就接過了話茬。“好啊!”朱德興奮地說:“,想起18年前在瑞金舉行過一次空前規模的閱兵,18年后我們又要在天安門前閱兵了。”

“那次可沒有分列式啊!”周恩來笑著說。

“18年啊,今非昔比啊!” 朱德感慨不已。

毛澤東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走到聶榮臻、楊成武面前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說到這兒,毛澤東停頓了一下,慢慢走到窗前,又回轉過身來,加重語氣說:“告訴同志們,一定要搞好,不許搞壞!”

閱兵地點 周恩來權衡17天才定下決心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在這次匯報會上并沒有敲定下來。8月的一天,楊成武、唐延杰等人來到中南海西花廳,將兩套閱兵方案呈放在周恩來面前。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北平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北平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都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緊鎖著眉頭,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道路四通八達,便于數十萬人集結與疏散。天安門氣勢恢宏,廣場寬闊壯觀。城樓是現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城樓可以容納全體新政協代表。領袖、軍隊與群眾水乳交融的熱烈場面,能鼓舞中華民族的集體意志,昭示人民解放軍的巨大威懾力量。不足之處是,由于參加開國大典人員集中,當天的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4個小時。長安街的寬度僅能允許橫排通過步兵12路縱隊、騎兵3路縱隊和裝甲車兩路縱隊,不能按正規閱兵要求進行寬正面分列式。

在西苑機場進行閱兵,也有其優缺點——半年前,西苑機場曾舉行過一次萬人觀看的閱兵式,歡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機關進入北平。機場跑道寬闊,容納的人多,也沒有阻斷交通的后顧之憂。存在的明顯缺陷是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要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即使新建檢閱臺,場面無論如何也比不過天安門廣場。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距離遠,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很不方便。如果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烘托不出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這兩套地點方案,在周恩來的辦公桌上,擺放了整整17天。9月2日凌晨。周恩來權衡利弊,終于定下決心。他提起毛筆,飽蘸濃墨,在華北軍區呈送的報告上簽署了如下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閉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周 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了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閱兵籌備 劉伯承、陳毅面授“機宜”

讓楊成武擔任閱兵副總指揮兼閱兵指揮所主任,是由當時軍隊的布防態勢所決定的。

1949年初,亦戰亦和的平津戰役勝利結束。東北與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后,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或進軍大西北,或南下大追擊,渤海灣地區設防出現了“空當”。這個態勢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警覺。蔣介石不會甘心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和華北的失敗,如果發揮其海空部隊優勢,襲擊天津、秦皇島一線,進而直逼北平,那時局難保不出現些波折……

因此,毛澤東從西柏坡遷入北平前夕,致電華北軍區和第20兵團領導,要求圍攻太原的第20兵團在戰役結束后,“除留一個軍位于大同區域以外,楊李兵團率兩個軍即開秦皇島、塘沽兩處布防”。

楊成武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后,當即調整部署,親率第67軍第199師部隊東進北平。周恩來對楊成武說:“我們很快就要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北平將成為我們的首都。你們20兵團的新任務,就是保衛新中國的首都。你除擔任兵團司令員,還要兼任天津警備區司令員。”

最后,周恩來特別指出:“你們第20兵團的任務就是保衛平津及其所處的渤海灣的方向,準備隨時粉碎敵人的突然襲擊。”

楊成武忙碌于擺兵布陣時,新政協籌備會議通過了舉行開國大典和閱兵儀式的決議。于是,他從天津兵團部趕回北平履職,把精力投入到了閱兵的工作之中。為圓滿完成任務,楊成武檢閱了許多閱兵的資料,并走訪了解放軍高級領導人。

劉伯承對楊成武談了許多有關閱兵方面的細節及要注意的問題,之后通俗而又極具概括性地說:“閱兵無非就是展示一種特定內容的儀禮、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歸根到底一句話,馬糞蛋外面光!”

劉伯承還給楊成武講了這么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百萬大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斯大林還是下達了在十月革命勝利日這天在紅場舉行隆重閱兵的命令。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后,暴跳如雷。他深知,戰時狀態下的紅場閱兵無異于一顆精神原子彈,對正在前線殊死抗戰的蘇聯紅軍將士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后來的戰事也證明,蘇聯戰局從此扭轉,而紅場閱兵則是一個轉折點。

楊成武又去拜訪了陳毅。陳毅用極富鼓動性的話語說:“沒有什么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不就是隊列嘛!就當成是一次隊列會操。通過隊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老百姓看看,這就是自己的軍隊,這就是新中國的軍隊。”

依據批準后的《閱兵典禮方案》,楊成武從華北軍區、平津衛戍部隊和有關軍兵種部隊中,抽調相關人員組成“閱兵指揮所”,使步兵部隊的指揮和協調機構高效有序地運轉了起來。同時,閱兵指揮所確定下了參加閱兵分列式的部隊:陸軍受閱部隊主要來自華北軍區第20兵團及平津衛戍部隊。海軍和空軍的受閱部隊,由其軍種首長指定抽調?傆嫴怀^1.64萬人。

受閱部隊序列:一、海軍代表部隊:由(東北)安東海軍學校與華東軍區海軍各一個排編成,一個方隊,計155人。二、陸軍代表部隊:由步兵第199師、炮兵第4師、戰車第3師、騎兵第3師和獨立及步兵第207師第619團編成。其中,戰車師轄摩托化步兵團、裝甲車團、坦克車團,騎兵師軍馬1979匹。三、空軍代表部隊:由華北軍區航空處負責落實,報中央軍委批準后實施。

1949年7月底開始,陸軍受閱部隊陸續到位,分別集結于北平郊區北苑、豐臺等地,進行針對性訓練。

步兵方隊 “紅軍師”自此號稱“首都師”

步兵第199師在前往秦皇島駐防的路上,接到了組建參加開國大典受閱步兵方隊的任務。這一年,師長李水清32歲,政治委員李布德30歲。

第199師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名聲顯赫。“紅小鬼”李水清、李布德率領“紅軍師”受閱,眾望所歸,不辱使命。自此,“紅軍師”有一個別名:“首都師”。

1950年,“首都師”再次參加天安門國慶閱兵,后不久就開赴了朝鮮前線。進入朝鮮的當天,李水清就從收音機里收到一則外軍新聞:“中國兵源已經枯竭,首都師開上朝鮮前線。”此時,李水清已是副軍長。他對著收音機,嘲諷地說:“懂不懂?我們這是輪換訓練。”

“首都師”入朝的第一仗,被軍戰史專家定名為“秋季防御戰役”。在寬24公里的防御正面上,第199師抗擊著美軍和南韓軍隊3個團的輪番進攻。在天上百余架轟炸機、地上200多輛坦克的進攻面前,他們創造了朝鮮戰場上日殲敵人1.7萬名的最高紀錄。而此時,時任第67軍第201師政治委員的李布德,也率部在朝鮮作戰。在金城阻擊戰中,第201師先后作戰191次,殲滅美軍等23000人。

葉劍英 南下廣州,就任中共華南分局書記

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新中國領袖群體里,人們沒有見到北平市第一任市長葉劍英的身影。葉劍英在何處歡度開國大典呢?其實,1個多月前,他就離開了北平。

8月14日,隨著北平市第一屆各界代表會議的閉幕,葉劍英也結束了8個月的北平市長任期。他匆匆視察完新成立的南苑飛行隊后,就離開北平南下,因雨沖垮了平漢鐵路北段,便繞道徐州轉鄭州,經漢口、九江、南昌,于9月3日抵達江西贛州。

9月8日,新華社播發了由毛澤東親筆起草的一則電訊稿:“北平市長兼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葉劍英將軍奉命赴兩廣工作,擔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張云逸為第二書記,方方為第三書記)及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此,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聶榮臻將軍繼任北平市長兼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在電訊稿的最后,毛澤東還特別注明:“今晚12時前播出。”

電訊稿播出時,葉劍英已經坐在江西贛州的省立師范學校里了。他正與原中共華南分局書記方方,以及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二野戰軍第15兵團和兩廣縱隊負責人陳賡、郭天明、劉志堅、鄧華、賴傳珠、洪學智、曾生、雷經天等人,研究解放廣東問題。

10月1日這天,葉劍英在贛州度過。中午剛過,葉劍英就回到自己的住處,對警衛員說:“把收音機調好,準備收聽開國大典的廣播。”時間不長,收音機傳來《東方紅》的樂曲,緊接著是播音員的聲音:“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隨著,傳來了熱烈的歡呼聲和掌聲。

葉劍英立馬坐直身子,睜開微閉的眼睛,全神貫注地盯著收音機。兩個半小時,葉劍英的眼睛沒有離開過收音機。他的心與天安門廣場歡呼的人群一起跳動,與天安門城樓上的領袖群體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4102.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