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記載,
孔子周游列國時遇到一些他稱為“隱者”(《微子》)的“避世”(《憲問》)的人。這些隱者嘲笑孔子,認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勞。有一位隱者把孔子說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同上)?鬃拥牡茏幼勇,有一次回答了這些攻擊,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隱者正是這樣的“欲潔其身”的個人主義者。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還是敗北主義者,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太壞了,不可救藥。有一位隱者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論語·微子》 )這些人大都離群索居,遁跡山林,道家可能就是出于這種人。 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隱者,只圖“避世”而“欲潔其身”,不想在理論上為自己的退隱行為辯護。道家是這樣的人,他們退隱了。還要提出一個思想體系。賦予他們的行為以意義。他們中間,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來是楊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9152.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