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室東遷洛邑以后,王畿尚轄有方六百里領地。這塊領地,據清代學者顧棟高說,在“太華外方之間方六百里”。太華即華山,外方即嵩山,兩地之間處今河南嵩縣至陜西華陰縣。它“西有虢,據桃林之險,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呂扼天下之膂,屏東南之固;而南陽背澤、潞,富甲天下;?轅、伊闕披山帶河”。桃林之塞為陜西潼關,申、呂在今河南南陽,澤、潞是山西潞城、晉城二縣,?轅在河南偃師,伊闕在河南洛陽市南。這600里王畿據有今河南洛陽市、沁陽地區及臨汝縣。周王室擁有這片土地,在春秋初仍不失為大國。但是,周平王庸碌無能,不思振作,在位51年,王室沒有恢復氣象。鄭武、莊公以英主之姿,兼任王朝卿士,然而處心積慮圖謀鄭國自身發展,并不以復興王室為意。平王晚年看到這種苗頭,欲分政給虢公,結果因不能駕馭局勢,反而落得個“周鄭交質”的后果,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加深了王室與鄭國的矛盾。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即位;竿醣凶娓福ㄆ酵酰┻z志,很想重振王室,也選擇了鄭莊公為第一個打擊目標。因為鄭莊公當時任王朝卿士,執掌王朝權柄,鄭在春秋初又號為“小伯”,要能制服鄭國,對于復興王室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平王沒有辦到的事,桓王照樣沒辦到。當桓王準備立虢公為王朝卿士時,遭到了鄭莊公的強烈反對,周鄭關系惡化,立虢公為卿士的事就被擱置了。
平王東遷時,主要依靠了晉國和鄭國的支持。現在周、鄭關系惡化,桓王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晉國。當時,晉國分裂為二:一為晉侯,居住在翼(今山西省翼城縣東);一為曲沃莊伯,居住在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桓王派王室大夫尹氏、武氏幫助曲沃莊伯討伐晉的都城翼,翼侯逃到隨國。但事隔不久,曲沃莊伯背叛了桓王。這年秋天,桓王改變了支持曲沃的態度,轉而命令虢公討伐曲沃,在翼邑立了晉哀侯。春秋初,王室雖然衰落,但天子在政治上仍為天下共主,還享有一定的權威,能支配一些中小國家。例如鄭國,雖號為春秋初“小伯”,且與周的關系已經惡化,但在宋國不朝王室時,它還是要打著王室的旗號去進行討伐。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鄭莊公到成周朝見桓王。這本是改變周、鄭關系的一個契機。但周桓王對鄭莊公不加禮遇,致使周、鄭關系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趨緊張。周桓王五年,桓王正式任命虢公忌父做王朝左卿士、邁出了他收回鄭莊公王朝執政權的重要一步。
但是,鄭莊公老謀深算,一方面以鄭國的強大武力為后盾,另一方面利用他擔任的王朝左卿士職務,借口“宋公不王”,于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聯合齊、魯兩國伐宋,奪取了宋國的郜(在今山東省武成縣)、防(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一并送給了魯國。這就團結了齊、魯兩個較大的國家,為以后對抗王室而不至于招致大國的反對打下基礎。蔡、衛、?三國拒絕參加鄭國的討伐行動,這年秋,宋、衛、蔡又攻入鄭國,鄭在戴(在今河南民權縣東)大敗三國之師。之后,鄭又以?“違王命”為借口,聯合齊師攻入了?國。經過一系列討伐戰爭,鄭爭取了盟國,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周桓王八年,桓王從鄭國奪取了鄔(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劉(在今河南偃師縣南)、為(wěi,音偉)(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邗(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四邑的土田,而把叛王投狄的蘇忿生之田十二邑交給鄭國。用自己不能占有的土田來換鄭國的土田,這種做法自然招致了鄭莊公的怨恨。但鄭莊公表面上泰然處之,反而拉攏虢公,用虢國軍隊伐宋,大敗宋師。
周桓三十三年,桓王經過十幾年的準備和努力,終于撤消了鄭莊公王朝卿士的職位,剝奪了他王朝執政的權力。鄭莊公也就不再朝王。于是,桓王征召陳、蔡、衛三國軍隊,于這年秋討伐鄭國,爆發了周、鄭?(xū,音需)葛之戰。
討伐軍共分三路,桓王親自統帥中軍,王朝左卿士虢公林父統帥右軍,蔡、衛二國跟從。王朝右卿士周公黑肩統帥左軍,陳國人跟從。鄭莊公親自帶兵抵御。他分兵擺下三個方陣,號為“魚麗之陣”。即以公子突為左矩(左翼方陣)統帥,抵御蔡人、衛人。以公子忽為右矩(右翼方陣)統帥,抵御陳國人。鄭大夫原繁、高渠彌帶領中軍跟隨莊公。在這個“魚麗之陣”中,每25輛戰車組成一偏,沖鋒在前。車下步卒每五人編為一伍,彌縫在戰車的空隙間。
在戰前,鄭國“左拒”統帥公子突分析周軍形勢說:“陳亂,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碑敃r,陳桓公死去,國內發生變亂,戰士無心戰斗,確是周軍的薄弱環節。當周、鄭兩軍在?葛交戰時,鄭國抓住了周軍的這個薄弱環節,中軍首先用大旗指揮左右兩個方陣擊鼓攻擊,陳國人潰敗。周軍一邊戰斗,一邊照顧陳國的退兵,陣容發生變亂。蔡、衛兩國支持不住,也潰敗了。然后鄭國集中三軍兵力,進攻周軍,周軍大敗。鄭大夫祝聃射中桓王肩膀,桓王仍然指揮全軍退出了戰場。
?葛之戰在春秋初期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它是桓王為維護和恢復王權而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直接關系到東周王室的命運,也可以說是桓王為維護王室權威而進行的最后一搏。如果桓王能戰勝鄭國,那么王室的權威和聲望則可以繼續維持,并且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為此,桓王自即位以來,就在王朝內外進行了一系列準備。在王朝內部,重用周公黑肩。在外部,依靠虢國,拉攏曲沃,后又扶植翼侯,逐步削奪鄭莊公王朝卿士的權力,團結了陳、蔡、衛等一批小國,從而發動了?葛之戰。但是,對于桓王來說,鄭莊公是一位強大的對手。他號為“梟雄”,老謀深算。自即位以來,在內部削平了共叔段的叛亂,對外用兵,連戰連勝,入許、勝陳、救齊、敗戎,并拉攏和團結了齊、魯兩個大國。所以,桓王輸掉這場戰爭是必然的。?葛之戰的失敗,使桓王恢復王室權威的努力化為泡影,王室聲威大為下降,從此以后淪落成為一般諸侯了。
至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惠王將虎牢以東的土地賞賜給鄭厲公,將酒泉的土地賞賜虢公。周襄王十五年,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今河南嵩縣)。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襄王將南陽的陽樊、溫、原、?茅的土田賞賜晉文公。此后,王畿領地日益縮小,王室除了空有天子名號以外,在春秋時期政治舞臺上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7328.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