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是七雄中最有骨氣,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抗爭,就算死也是站著死的。
他從不像齊、楚一樣貪戀合縱盟主的虛名,也沒有像燕一樣把希望放在一些不切實際的手段上,更不像韓、魏一樣割地求臣換取茍安。趙只相信實力,雖然趙國國土不大、地方也并不肥沃,他卻是僅次于秦國的第二軍事強國。他的強不在于兵力,而在于人心。趙處于四戰之地,他沒有后方,每一處都有可能是戰場。趙人是最頑強的一群人,長平兵敗,四十萬人被坑殺,趙并沒有投降,而是積極尋求援兵,飼機反擊,最終取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若干年后,秦卷土重來,打下了邯鄲,抓了趙王,占領近八成的趙地,趙國依舊沒有投降屈服。趙太子嘉逃到代地,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在那苦寒之地繼續豎起反秦旗幟,抗爭了若干年,直至最后一戰,燕代聯軍在易水邊大戰秦軍失敗后,才飲恨亡國。
韓、魏、楚、燕、齊都是一戰而亡,六雄沒有一個像趙這樣頑強。趙國有一流的士兵,更像有廉頗、趙奢、李牧等超一流的將領,他們常常帶領弱勢兵力與敵糾纏,伺機取勝。闕與之戰,廉頗用瞞天過海之計,閃擊秦軍,以少勝多擊殺名將蒙敖。長平之戰后,演過趁火打劫,傾全國六十萬兵力攻趙,也是廉頗,以8萬趙軍采取各個擊破戰術,擊潰兩路燕軍,追擊五百里直至燕國都城。秦國滅趙之戰,李牧率劣勢兵力,與剛滅掉韓魏的強大秦軍對陣一年,竟能相持不下。
趙的將軍是最有個性的將軍。趙牧是個職業軍人,他布衣出身,鎮守邊疆屢立奇功,以一人之力,力卻匈奴強敵十數年,其能力可見一斑。秦軍滅趙、趙王換將,他認為接替他的人不足以勝任,便違抗王命,拒絕交出兵權。在當時,違抗王命就算勝了,他也不會有好下場。他領兵打仗不是為高官厚祿,只為自己愛這片生他養他的趙地。為了趙國的存亡他可以犧牲一切。
廉頗是個很現實的人,但他的現實卻僅僅存在于戰場。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主力滅楚,臨行前都要五次上書求土地封賞以求秦王安心。而廉頗只知坐鎮戰場,專心打仗,從來不去想如何讓讓自己專心打仗;他也是一個很真實的人,廉頗不是圣人,他也會嫉妒,他會把所有得不滿全都寫在臉上,昔日與藺相如爭相位,能當面呵斥鄙夷,也能負荊請罪,是條血性漢子廉頗歸隱后,為求能再次出山,為國效力,竟不顧一切的猛吃米飯以求證明自己。廉頗是可敬的,更是可愛的。
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東部)的重要圍殲戰。
在《六國論》中,作者把李牧看作趙國存亡的關鍵人物,因而指出“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關于李牧的事跡,記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李牧是趙國鎮守北邊的優秀將領。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趙武靈王時雖筑了長城抵御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一帶)。趙王規定,為了有利于抗擊匈奴,李牧可以根據戰爭的需要,自己有權設置官吏,而且一郡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李牧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卒,加緊訓練騎馬射箭技術;同時派精兵嚴加守衛烽火臺,以備隨時報警;又派出大量偵察敵情的情報員,以便有軍情及時舉報。全軍戰士得到李牧的厚遇,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愿為國家出力效勞。平時李牧總是明令部下:“匈奴如果侵入邊境掠奪物資,趕快把物資收拾起,退入城堡內防守,如有人擅自出戰捕殺匈奴者斬首示眾!
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即下令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從不出戰,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里,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要李牧出擊。李牧卻仍然如故,匈奴一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一無所獲而歸。趙王聽說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派另外一員將領來代替李牧,免去了李牧雁門守的職務。新將領一到任,全部廢棄了李牧的規定,只加緊訓練,準備抗擊入侵的匈奴。一年多以來,每當匈奴入侵,邊將都下令出戰,每次出戰都不利,人員傷亡很大,物資損失也很多,而且邊境上的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百姓紛紛逃亡。趙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重新擔任代雁門郡郡守,李牧借口有病,堅決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強迫李牧出來!按笸酢!崩钅翆w王說:“如果一定要為臣重新任北邊守將,那就必須答應還照我從前的辦法,我才敢接受命令。”“寡人答應!崩钅劣謥淼窖汩T,下令還照以前的辦法堅守。幾年內匈奴幾次入侵,都一無所獲,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為國家效力。李牧看條件成熟了,于是準備了經過嚴格挑選和修理好的戰車1300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13000匹,勇敢善戰的士兵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然后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戰斗訓練。一切就緒之后,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剛一跟匈奴兵接觸,就裝作打敗的樣子拼命逃竄,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讓匈奴俘虜去。匈奴單于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滿心以為李牧怯懦可欺,于是調動大部隊侵入趙的邊境,準備大肆擄掠。李牧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當匈奴大部隊一到,還沒等單于布下陣,李牧一聲令下,左右兩翼生力軍早沖殺過去。將士們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早已摩拳察掌。李牧一聲令下,個個象生龍活虎,向敵人撲了過去。匈奴兵將素來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一心想著俘獲女子玉帛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趙軍兇猛的進攻,陣腳很快被打亂,紛紛拼命后退;李牧看到匈奴隊列一亂,立即命令軍中擊鼓,中軍主力也沖殺過去。李牧左右翼出擊獲勝,單于本來已經驚恐不安;眼看中軍又沖殺過來,鼓聲、人群喊殺聲、戰馬嘶鳴聲驚天動地而來,單于嚇得顧不得部下,自己掉轉馬頭就跑。主帥一亂,匈奴兵更是一個個只顧逃命,哪里還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揮部隊,追殺下去。匈奴正逃走間,又遇到李牧埋伏下的軍隊攔路殺將出來,前后夾擊,匈奴兵更是沒命逃竄。這一仗,殺死匈奴十幾萬騎兵,繳獲馬匹無數。
此戰,李牧針對匈奴軍騎兵機動性、戰斗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斗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后,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是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后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并以示弱于敵的手段麻痹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更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后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5275.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