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兵器 作戰方式 在長期有軍事行動中,楚人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總結出《楚兵法》�!稘h書·藝文志》著錄有《楚兵法七篇”,但今早已佚失�!盾娭尽肥窍惹貢r一部著名兵書,著者與具體內容不詳。楚人對這部兵書十分熟悉,經常運用《軍志》指導軍事行動。《左傳》載楚成王語:“《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者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故主張退師,不與晉戰。宣公十二年載楚、晉?之戰時,楚令尹孫叔敖以《軍志》“先人有奪人之心”為由,搶先向晉師發動進攻,大敗晉師�!盾娭尽匪f的適可而止、知難而退、先聲奪人、待衰而攻的這類戰略戰術思想,春秋早、中期以來已深入人心,并被各國實際運用于戰爭之中�! A攻是歷代兵家常用的一種軍事戰術。楚人也常用這一兵法。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3),楚聯合巴國軍隊圍攻鄧國南疆一城市。楚斗廉列陣于巴軍中間,與鄧師交戰時,偽裝敗北。鄧師緊追楚師。巴師因此位于鄧師之后,形成前后夾擊態勢。楚師折回攻擊,巴師攻擊后,前后夾擊,鄧軍大敗�! 》鼡粢彩浅藨T用的一種兵法,多能獲勝。楚武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師伐絞。楚人在絞城外山下設下伏兵,故意引誘絞人出城俘獲樵夫。當絞人爭相出城于山中追逐楚“樵夫”時,楚伏兵發起進攻,大敗絞人。 筑室反耕是楚軍采用的一種圍師久留之法,其基本意思是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讓士兵就地筑室而居,分田耕種,以示不攻下敵城,決不撤圍。楚莊王十九年(前595)秋至二十年夏,楚師圍宋9月,久攻不下,宋人易子而食。城外楚師亦僅剩下數日之糧。后采用筑室反耕的辦法,宋人驚恐,以為楚軍要長期圍宋,遂向楚人求和。 兵器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和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它的武庫是最龐大而且最先進的。楚國的兵器,數量巨大,種類繁多。論質料,可分為鐵、銅、木、竹、皮等制品。鐵兵器主要有劍、戈、矛、匕首、鏃;銅兵器主要有劍、戈、戟、矛、匕首、鏃、弩機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桿等。皮兵器有甲、胄等。論功能,可分為進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兩大類。進攻性武器有弓、矢、戈、矛等。防御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匕首等。1975年冬,在楚國故都紀南城東門外先后發現中小型墓葬600余座,共清理了其中的554座,獲得了大量的隨葬物,其中兵器的數量最引人注目,有各種兵器達571件,計各式青銅劍172把、各式銅戈150件、各式銅戟7件、各種青銅矛15件、竹弓25張、木盾17件,另有箭簇、匕首若干。數量巨人、門類齊全,簡直可以稱為楚國的兵器寶庫。這樣集中地出上土先秦兵器在全國是第一次,為研究古代兵器發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標本�! ″髮龠h射兵器。最早的弩出現于春秋晚期的楚地,戰國時期發現較多。在江陵楚墓中還發現過雙矢并射連發弩。這種弩有矢匣、機體(木臂、活動木臂、銅機件)、木弓等部分組成,通長27.8厘米。矢厘置于機體上方,可容矢18枚,左右分列,每次可利用自身重力下落二矢至木臂的上面。通過活動木臂與機件的配合動作,向外射出,可連續發射。射程約20米。 盾是古代防御兵器。在戰國時期楚墓中較常見。胎骨有木胎與皮胎二種,均髹漆,一般都有彩繪花紋。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盾49件,小平頂外凸,上部為雙弧形,下部為長方形,正面呈凸弧形,背面正中安木盾柄�! 〕怪谐鐾燎嚆~劍的數量之多,工藝之精,皆居列國。然而,楚墓中出土的工藝水平最高的青銅劍卻是越王劍、越王勾踐劍。吳、越原是“寶劍之鄉”,在越滅吳、楚滅越之后,原來為越王鑄劍的傳奇式的鑄劍大師干將、莫邪,轉而成為了楚國的鑄劍大師。從此,楚國不僅自己鑄造了大量華美的青銅劍,而且還將吳、越等國的名劍也擄到了楚國,這就是越王劍矛等稀世珍品為何出在楚墓中的緣由�! ⌒率轿淦鞯倪\用,必然導致軍隊成分和軍事編制的變化。鐵制劍和弩機的發明及其廣泛應用、青銅劍的大量生產及其工藝的改進,以及青銅戈、戟、矛等的演進,都表明了戰國時期楚國兵器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的實質,是楚國軍事軍隊成分的改變在軍事裝備上的反映,即楚師由以車兵為主力改變為以步兵和騎兵為主力軍這一重大變革的反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4529.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