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及其盟友單獨媾和,簽下了一個不平等的停戰條約,史稱“布列斯特和約”。在付出割讓大片領土的巨大代價后,新生的紅色蘇維埃政權站穩了腳跟,但也由此招致了更大的社會分裂、內戰和列強干預。
向人民發出呼吁
當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仍激戰正酣。為了阻止戰爭的繼續蔓延,為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贏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新政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第一個聲明就是《和平法令》。俄國新政權在該法令中向所有參戰國人民和政府發出呼吁:實現停戰,舉行和平談判,但不能以割地或賠款相要挾。
在布爾什維克的外交史上,這是他們首次超越各國政府首腦,直接向其人民發出呼吁。雖說這在外交策略上尚欠老練,但考慮到各國普遍的厭戰情緒,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革命思潮暗流涌動,這一手還是十分奏效的。
在外人看來,蘇俄的和平聲明似乎像一種宣傳手腕。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對此根本不予理睬,他們還不太愿意承認這個“篡權”政府。但同盟國一邊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因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德國及盟友已經有些招架不住,因而對蘇俄的和平倡議做出了十分積極的反應。
1917年11月20日,在德軍東線司令部所在地??白俄羅斯境內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蘇俄代表與德國及其盟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開始談判。經過初步協商,12月2日到來之前,雙方簽訂了為期28天的;饏f議。
托洛茨基宣布“不和不戰”
1918年1月5日,托洛茨基親自介入談判。自此,蘇俄代表團的人員和議程,最主要是談判風格,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托洛茨基心里明白,雙方的談判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又希望盡量多爭取點利益。
不言而喻,蘇俄代表團更希望利用談判拖延時間,而德國一方的心情則相反,希望盡快取得談判結果。2月9日,德國人在談判中使用了最后通牒的口氣,要求蘇俄必須做出答復。
最后一天,當輪到托洛茨基講話時,他發表了一個乍看上去極為荒謬怪異的聲明:蘇俄不會簽署喪權辱國的和約,但也不會繼續再戰,而是要遣散本國軍隊。托洛茨基的這個講話出臺后,雙方的談判戛然而止。
托洛茨基的做法乍看有些離奇,但他也有自己的依據。他認為,德國人不能也不敢再打下去,這樣蘇俄就可以保全國土和面子。托洛茨基本人事后也承認,在2月15日的時候,他還對“德國不敢貿然進犯”有九成把握。他同時還幻想,若能在德國適時爆發革命就更好了。
德國在進攻后的通牒
托洛茨基在軍事上的判斷的確出現了偏差。1918年2月18日,德國在俄德前線的廣寬戰場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在談到剛起的攻勢時,列寧點評德意志帝國說:“這頭野獸沒有錯過機會,他們的謀略比我們更勝一籌!痹谠獾降聡笈e進攻的情況下,列寧立即要求按照德國開出的條件訂立和約。
但再占上風的德國人現在不著急了,并不想馬上回到談判桌前,而是想盡可能地抓住這一契機做足文章。據史料記載,德國軍隊向蘇俄發起大規模攻勢后,向前推進的速度為每晝夜50公里。在進攻的第一天,德軍就占領了拉脫維亞的德文斯克和白俄羅斯的波洛茨克,并繼續朝彼得格勒方向挺進。在隨后的幾天里,德軍就相繼拿下了明斯克、基輔、普斯科夫、塔林等一些城市,所到之處幾乎是不戰而勝。
對于此次最后通牒,德國給定的答復期限只有48個小時。
在此前這段時間里,蘇俄國內象是開了鍋一樣,就是戰是和,人們展開了激烈而痛苦的辯論。討論歸討論,但德國人實際上已經兵臨彼得格勒城下,終究得有人上陣打仗。于是,在1918年2月21日,蘇俄發布了著名的題為《社會主義祖國危在旦夕!》的命令。
當然,這份命令還是一個國防動員令,它宣布國家實行緊急狀態,在指責德國續燃戰火的同時,號召全體國民奮起抗敵,進而掀起一場“世界革命”。按照命令中征募志愿者的號召,從2月23日到26日,有10320名志愿者應征入伍。盡管這一人數不算太多,但這卻成為紅軍創立的起點,這批人后來成了紅軍的骨干力量。
然而,正是在1918年2月23日,即今天俄羅斯的“祖國保衛者日”,普斯科夫城不經抵抗而遭淪陷,這實際等于蘇維埃政府宣布了投降。
列寧的絕地反擊
從與德國開啟和談之初,圍繞和談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平息過。談判進程在蘇俄引起了不同的反應,問題不僅涉及到是否愛國,而且還牽扯到意識形態。有許多人想不通,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要向帝國主義妥協。
尤其是一部分布爾什維克人心有不甘,他們就是所謂的“左派共產主義者”,領頭人有布哈林、拉杰克和布勃諾夫。他們堅決反對低聲下氣地向帝國主義分子求和,堅持要開展“革命戰爭”,即使國土全部淪喪也在所不惜。他們堅信,當前最主要的目標是世界革命,如果與德國人達成協議,那么就會使世界革命胎死腹中,而且離開世界革命的大環境,俄國革命也無法取得持久的勝利,而且馬克思就曾經這樣講過。
但列寧不愧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領袖,他不是一名理想主義和教條主義者,不會一味地陷入浪漫的空想,而是比較講求實際,總能從現實出發靈活地變換策略。 列寧此刻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蘇維埃政權比世界革命的烈火更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此說,圍繞和平條約的爭議,某種意義上就是國家利益至上論與徹底革命論之間的較量,是現實主義者與理想主義者和空想家之間的論戰。
在先前和后來,列寧的立場從未像這回這般“不得人心”,從未受到過如此尖銳的批評指責。也許,這是布爾什維克黨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其最高領導人不僅僅陷入了絕對少數的尷尬境地,甚至還遭到了黨內輿論的群體圍堵。
經票數統計,結果為116票贊成,85票反對,26票棄權。列寧終于如愿以償。2月24日早晨七時,蘇俄政府緊急向柏林發出一封電報:俄國準備按德國的條件簽署和約,俄國全權代表團將立即前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維持半年的和約
1918年3月3日,蘇俄新的代表團抵達布列斯特,與德國代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上簽了字。按照這個被列寧親口稱作的“淫穢的和約”,蘇俄失去了所有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還要承認芬蘭和烏克蘭的獨立,歸還土耳其城市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并且要向德國支付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此外,蘇俄還得立即遣散全部軍隊,包括剛剛創建的紅軍(但蘇俄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執行這一條款)。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并被批準之后,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德國軍隊就占領了烏克蘭大部,奧匈帝國軍隊進駐傲德薩,土耳其軍隊也開始反攻倒算。德軍在烏克蘭拼湊了傀儡政府,向當地蘇維埃發起了清算,并迫不急待地強迫蘇俄立即與“獨立”的烏克蘭簽訂和約。這一切,讓蘇俄飽嘗了失敗的屈辱,但好在為時不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5230.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