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的蔣介石,影響了整個中國,從前,現在,乃至未來,F在近,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風云人物蔣介石。
一、臨終之時 蔣介石口授完遺囑,喘了一會氣,又說:“我死后,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說到這里,蔣介石閉上眼睛,再也不說話了。大家知道,此時此刻,蔣介石是在強烈地思念自己的家鄉----奉化溪口,那古木參天,危崖聳立的武嶺,那流水旋洄、游魚可數的剡溪,如一幅幅立體畫面,在蔣介石眼前出現,老人的眼睛有些濕潤了。 4月5日下午,蔣介石病情惡化,他腹部感覺不適,泌尿系統失靈,醫療小組認為心臟功能不佳,可能腹內積尿,便給蔣服用少量利尿劑,不久便排出500cc。下午4時,小睡片刻。晚8時1刻,蔣介石病情進一步惡化,脈搏突然轉慢,醫生當即施行心臟按摩術和人工呼吸,并注射藥物急救,約一二分鐘后,心臟呼吸恢復正常,但四五分鐘后,心臟又停止跳動,便再施行上述方法,然而效果已不佳。此時,呼吸不能恢復,血壓也不能測出,只能使用電擊,促使心跳。 這天夜晚,臺北上空,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如此惡劣的天氣,更增加人們的焦慮。草山別墅中的蔣介石在狂風暴雨聲中已是人命危淺,奄奄待斃。延至晚11時 50分,蔣介石瞳孔已放大,醫生仍在搶救,注射心臟刺激劑,將電極直接刺入心肌,但已毫無作用了。蔣介石在宋美齡與蔣經國的哭泣聲中溘然長逝,終年89 歲。
二、生平 蔣介石(1887?1975),名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浙江奉化人。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24年回國后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于 1927年發動了“4?12”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1949年敗退臺灣后,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于臺北去世。 蔣介石一身極具爭議,但是他的簡樸作風、平實平淡的生活習慣、不講究奢侈派頭,是比較為人民所公認的。1971年10月,28屆聯大通過驅蔣案。在此前后,許多國家相繼與臺灣當局絕“交”。在一連串的打擊之下,86歲高齡的蔣介石終于被打倒了。1972年3月,蔣介石因前列腺肥大做了手術,后轉為前列腺宿疾。從此,蔣便一蹶不振。
三、晚年 1972年7月,蔣介石因患感冒轉為肺炎住進醫院。尚未痊愈之際,又因一次意外車禍住進“榮民總院”,一住便是一年有余,此后蔣宣布避不見客。工作基本由“副總統”嚴家淦與長子蔣經國處理,遇到重大問題與棘手之事,嚴、蔣二人總是至蔣介石病榻前請示、匯報。 1975年2月下旬,蔣介石病情漸危,蔣經國見狀極想辭職回家侍父。3月26日晚,蔣介石病情又呈惡化,經3個多小時急救才見好轉。蔣介石醒來后深感來日無多,令蔣經國召“五院”院長來士林官邸聽其口授遺囑。蔣授完遺囑后,病情忽好忽壞,蔣府上下一片愁云。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情再度惡化。據蔣經國當晚日記記載:“憶晨向父親請安之時,父親已起身坐于輪椅,見兒至,父親面帶笑容,兒心甚安。因兒已久未見父親笑容矣。父親并問及清明節以及張伯苓先生百歲誕辰之事。當兒辭退時,父囑曰:‘你應好好休息’。兒聆此言心忽然有說不出的感觸。誰知這就是對兒子的最后叮嚀。余竟日有不安之感。傍晚再探父病情形,無變化,惟覺得煩躁。6時許,稍事休息。8時半三探父病,已開始惡化,在睡眠中心臟微弱,開始停止呼吸,經數小時之救無效。” 另據“榮民總院”蔣介石病情醫療小組報告說:4月5日,蔣介石突感腹部不適,泌尿系統失靈。醫生認為蔣的心臟功能欠佳。傍晚8時15分,蔣的病情極度惡化。醫生發現蔣的脈搏突然轉慢,于是急用電話通知蔣經國。當蔣經國趕到時,蔣的心跳已不規則,血壓下降,情形甚危。當即醫生施行人工呼吸,乃至運用藥物和電極直接刺入心肌,心臟與呼吸恢復正常。但4 5分鐘后,心臟再度停止跳動。11時50分,蔣介石雙目瞳孔放大,經搶救無效死亡,享年89歲。
4月6日凌晨2時,蔣介石遺體由士林官邸移至“榮民總院”。翌日,允許民眾瞻仰蔣介石遺容。4月9日,蔣介石靈柩移至國父紀念館。移靈前,蔣經國親自為其父穿衣服,按照鄉例,給其父穿了7條褲子、7件內衣,包括長袍馬褂。遺體貼身包著絲棉,黑襪、黑皮鞋,胸佩大紅采玉勛章,左右兩旁佩戴國光勛章、青天白日勛章。蔣介石最喜讀的《三民主義》、《圣經》、《荒漠甘泉》和《唐詩》四部書也被宋美齡放在靈柩之中。另有氈帽、小帽各一頂,手套一副,手帕一塊,手杖一支。這些都是蔣介石晚年平日常用之物。 四、悼念 當時更規定彩色電視畫面一律改為黑白,全臺停止娛樂、宴會及各項慶祝集會30天,后來因為停止娛樂30天影響太大,才改至4月16日蔣介石移靈為止,但為表“舉國”哀悼,4月16日至18日則是禁屠3天。移靈大溪陵寢時,全臺民眾就地肅立致哀一分鐘,從臺北到大溪62公里,二百多萬人沿途設案路祭、跪拜迎送,甚至不乏榮民、榮眷哭倒在地,如喪考妣;而凡是不合喪悼氣氛的廣告都拆除,交通路口則搭建牌樓,甚至包括醫院等多數行業全都停止營業。當時政府對外發言,也均以“崩殂”、“陵寢”、“謁陵”等帝王級的語句形容。 在蔣介石彌留之際,宋美齡及長子蔣經國、次子蔣緯國、孫子蔣孝武、蔣孝勇均服侍在側。 蔣介石病逝之時,臺灣當局黨政軍要員在接到蔣病危通知后,于當夜趕到士林官邸,并在此舉行了在蔣介石遺囑上簽字的儀式。首先由蔣夫人宋美齡簽,繼之由“副總統”嚴家淦簽。當“行政院長”蔣的長子蔣經國簽字時,“雙手發抖,已不成書”。其后,“立法院長”倪文亞、“司法院長”田炯錦、“考試院長”楊亮功、“監察院長”余俊賢諸人都顫抖著在遺囑上簽了字。
當晚,蔣經國以長子身份同宋美齡商量治喪事宜。經商定:暫厝蔣介石靈柩于臺北市南60公里處的慈湖湖畔。上世紀60年代初,蔣介石途經此地時,便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在這里修建了一座中國四合院式的“行宮”,起名“慈湖”。蔣生前常來此小住,并囑咐在他死后靈柩暫厝此地。
4月16日是蔣介石的大殮日,臺灣當局為蔣介石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四、尾聲 一代梟雄就如此隨風而去,留給我們的卻有很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8489.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