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戊戌變法期間的 “變官制”。正是這項行政改革的“變官制”,成為鎮壓維新派“戊戌政變”的直接導火索。
由于新設制度局遭到舊部群臣的堅決反對,而各項“新政”又需費孔急,朝廷財政一直困難,左支右絀,于是光緒只能不顧康有為不撤舊部的意見,諭令內閣,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錄寺、鴻臚寺、太仆寺、大理寺6衙門,歸并到內閣及禮、兵、刑各部辦公。外省裁撤湖北、廣東、云南三省巡撫,以總督兼巡撫事等等。此令一下,朝野震駭,以為此舉“大背祖宗制度”,皆請慈禧太后保全,收回成命,甚至有老臣在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所裁衙門奉旨后“群焉如鳥獸散”,如太仆寺的印信、文卷立刻無人過問,甚至門窗都被拆毀無存,猶如經歷了一場浩劫,以此作為對裁撤令的抵制和抗議。
此外,這些行政改革也使京中的許多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六部尚侍,以及地方上的一些督撫、將軍大表反對,他們集結在慈禧太后周圍,“不謀而同心,異喙而同辭”,使慈禧的政治力量空前強大。一些守舊大臣最終上書慈禧,請太后“訓政”。在強大的舊官僚群體支持下,慈禧終于發動政變,痛斥光緒。隨后,立即將“百日維新”期間 “皇上所裁詹事府等衙門及各省冗員”悉數恢復,還恢復了被裁的廣東、湖北、云南三省巡撫,而將新成立的“農工商總局”則被廢去。所謂“維新”,也就是非常有限的行政改革,還是因觸犯既得利益集團而以失敗告終。
幾年后,立憲與革命風生水起,漸成大潮,迫使慈禧也不得不宣布要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新政”,并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預備立憲。而且,僅僅過了5天,即9月6日就頒布了改革官制上諭。顯然,無論真假,慈禧這次也想走行政改革為先、政治體制改革在后這樣一個“先易后難”的“路線圖”了。
此案一出,官場風波頓起,眾臣幾乎群表反對。反對主要來自兩方:一方是以軍機大臣鐵良、榮慶等為主角的滿族親貴。取消軍機處,盡管他們可能另外任職,但權力畢竟要大大削弱。在一次會議上,醇親王載灃竟拔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經奕?調解,方才作罷。由于傳說內務府也要裁撤,所有太監都要裁去,有次袁下朝時百余名太監將他團團圍住大聲謾罵,有的甚至揮拳要打,幾成圍毆之勢。袁招架不住,急忙大呼奕?過來為其解圍。經奕?百般勸解,并保證絕不裁撤太監,太監們才忿忿而去;另一個主要反對力量來自以瞿鴻?、岑春煊、王文韶、趙炳麟等為要角的漢族大臣、御史。他們有的一直與袁爭權,有的對袁結黨營私憤怒已久,有的認為改官制是“用夷變夏”,有的則認為這次改制完全是弄虛作假。他們中有人上折慈禧指出,所謂“責任內閣”既不對皇上負責又無議院負責,只是統攬了過去皇帝的權力,而實為袁世凱專權,“立憲精神全在議院,今不籌召集議院,徒將君主大權移諸內閣,此何心哉!”還有人指出,袁之所以在沒有成立議院時就先成立使皇帝居于無權地位的“責任內閣”,主要是考慮一旦慈禧去世,光緒復出,也無法報戊戌之仇。光緒就曾當面對袁冷冷說道:“你的心事我全知道!边@樣,從王公親貴、大小太監到大臣御史,盡管觀點不同,但幾乎全都反對袁世凱的改官制,不是到慈禧處哭訴哄鬧,就是不斷上折,天天雞飛狗跳。向來濫施淫威、殺伐決斷的慈禧此時居然也寢食難安,向人訴苦道:“我如此為難,真不如跳湖而死。”
而袁世凱可能也過高估計了慈禧對自己的信任,在慈禧召見時,竟然面奏要求朝廷令守舊大臣退休,結果招致慈禧怒斥,并將參劾他與奕?的彈章交二人同看。此時,袁才知道自己已成眾矢之的,局勢非常險惡,慌忙以檢閱新軍、南北秋操為名請調出京,以避鋒芒。
袁世凱離京后,慈禧命令其余厘定官制的大臣繼續制定改革方案。11月6日,朝廷發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諭,少數舊部被裁并,但多數未動,只是改名,軍機處仍舊保留而不設責任內閣。最重要的是,在實際所設11部的13個大臣、尚書中,滿人占7席,漢人僅占5席,蒙古1席;以“滿漢不分”的名義打破了“滿漢各一”的舊例,雖然以前的“滿漢各一”也是滿族人掌實權,但畢竟在形式上滿漢平衡,漢族官員心理上更易接受。而現在是形式上的“滿漢平衡”被打破,漢族官員的心理平衡也隨之打破。幾年后,辛亥革命爆發,不少漢族督撫宣布獨立,也可能與此不無關系。
這次官制改革,各路權貴、官員你爭我奪,種種矛盾更加尖銳激烈,導致政壇嚴重分裂。而且,還使人對清廷是否真準備立憲大起疑心,甚至有立憲派直斥其為“偽改革”、“徒為表面之變更”,“襲皮相而竟遺精神”,“竭數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來面目,政界之難望,今可斷絕”。遠在日本東京的梁啟超當時寫信給康有為說,清廷宣布準備立憲時革命黨力量即減弱,而官制改革一出,革命黨勢力便迅速擴張,也說明了這次行政改革的效果與清廷初衷正好相反。事實無情地說明,這次行政改革完全失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8493.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