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記述■的來源說:“契,周封黃帝之后于■地,從■從邑,讀若薊”。契是殷商的始祖,那么■應該是契的邑,而不是周人始封,也不是黃帝之后。薊就是今天津北的薊縣,古代應該包括今之北京在內。薊當即■的同音字。建國以后考古工作者已在北京附近和昌平、易縣等地發現了許多燕的遺址和墓葬,可以確證其為西周以來燕的所在。周封召公于此,可能就是征服了殷商時代的燕而后建立了周的燕國的。
在殷商后期卜辭里屢見箕或箕侯;遄訉O繁庶,他們歷任武丁至帝乙時的貞人并為諸侯。其中有一個叫做■的一系。他有許多銅器,上面都刻有他的族徽,作■■■或■■!黾囱嘧郑▍谴?、鄒衡說)。薊箕也是同音字。冀,金文作■。契?箕?薊?冀,是一脈相承的。
在古代,殷人、戎狄等曾雜居于易水以北一帶。根據《商頌》記載:這玄鳥遺下的卵,為有?氏女簡狄所吞食,因而生契。這個姑娘說是戎女,又名為狄,似可反映殷人與戎狄不但雜居,而且通婚。易水的地名,很古。它原是有易氏居住過的地方,易與狄是同音通用字,因此有易氏也就是有狄氏(王國維說)。傳說契的后人王亥曾游牧于易水,而被有易氏的酋長所殺。王亥的兒子叫做上甲,他又殺死有易氏的酋長,而有易氏的地方遂被殷人所占領,F在我們在易縣附近已發現許多燕的墓葬和銅器,盡管時代較晚,但是可以確證易水一帶也是殷商時期燕的故土。
以上,是說明周代的燕是在殷代燕故國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當然,這只是說明有這個可能性,并不是完全肯定的決斷。
北燕與南燕召公?跟周同姓,也是姓姬。?,是名。召,舊說是采邑,在周京畿之內。武王伐紂,紂既死,周公把大鎖,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社,告紂之罪于天。武王封召公于燕。召公與周公均不就國,留佐王室,而各使兒子治理封國政事。周召的后裔也有人繼續留在王室,仍稱周公、召公。
成王時,召公為太保,與周公共理王都行政。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周公營雒邑,召公先之雒相宅,成王為作《召誥》。召公受封之燕為北燕。別有南燕。北燕在易水之北。南燕在易水之南。
《詩?大雅?韓奕》說: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實墉實壑,實畝實藉。
這是周宜王時分封韓侯的詩。前人以三晉之一的韓侯當之,因此多謂韓即在今陜西韓城。此說實不可信。就詩的內容看來,此韓國所在應在南燕附近,故它筑城時,能為“燕師所完’。詩中說:“因是百蠻,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顯然是在東北方,決不可能在陜西韓城;蛘f在今河北涿縣,似稍近是。詩中還說“有熊有羆,有貓有虎”,也似北方的風光。但是這個燕應是南燕,因為南燕是?,詩中明說:“韓?燕譽”,就是明證。
童書業教授提出疑問:“北燕姬姓,明見于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何以南北燕同稱“燕”而一為?姓,一為姬姓。何以南燕只見于春秋前期,北燕只見于春秋后期,似前后相承接,或北燕為南燕之余支北遷者,故在春秋時均附于齊,然文獻無證,惟有存疑①。北燕在殷代已存在,周初召公又建國于此!妒酚?燕召公世家》明言武王“封召公于北燕”,由于北燕距周偏遠,故中原諸侯很少接觸。春秋以后,齊桓公伐山戎以救燕。此燕明是北燕。童書業教授以山戎在太行山一帶,懷疑“救燕”也是南燕,這是不對的。山戎,春秋初確在東北,與燕鄰近,故能侵入,而齊救之。又《管子》等書記載:齊桓公伐山戎時,曾經經過孤竹,令支,并順便滅了它們。孤竹、令支原是殷商的后人所保留下來的氏族,正在齊燕之間。齊桓公“伐山戎以救燕”,這個“燕”當是北燕。春秋前期,南燕在齊的支持下,較為強大,春秋后期又漸衰弱,北燕遂崛然代之而興,以致南燕不見于春秋《經》、《傳》。書缺有間,固然難以詳征,但揆之形勢卻是可能的。
建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外城西北部已發現若干燕的文物,如饕餮紋的半瓦當、貨幣明刀,而且發現了水井。這些發現,為斷定薊所在提供了證據。近年在河北易縣發現燕下都的城址,又證明了燕下都所在。易是燕下都,而薊為燕上都。直至燕亡,燕一直以薊為政治的中心。盡管河北北部商周以來為游牧部落出沒之地,燕也始終沒有放棄薊的政治中心,以便向北向南都可以發展。
燕的振興春秋時期,燕的國勢是弱的,它在史書里沒有能引人注意的活動。它在同各國的關系中,以跟齊的接觸為多。有時還受到齊的干涉。《左傳》昭公三年,“燕簡公多嬖寵,欲去諸大夫而立其寵人。冬,燕大夫比以殺之外嬖,公懼,奔齊。”又六年,“十一月,齊侯如晉,請伐北燕也。十二月,齊侯遂伐北燕,將納簡公”。又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唐”。從這些簡單的記載來看,環繞燕簡公出奔及復國的過程,齊干涉燕,前后達九年之久。但戰國以后,燕終于漸漸振興起來,成為七雄之一,而比其它諸國要弱。它的國境東北,有林胡、樓煩以及其它游牧部落;東面與齊接壤,西南①《春秋左傳研究》,第243?245頁。
則有趙和中山。
約在公元前315年,燕王噲向往遠古之制,要把王位讓給其相子之,因而引起國內貴族的反對和齊的干涉。齊宣王大舉進攻燕國,結果燕王噲和子之都為齊所殺,弄得燕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叛亂平息后即位(公元前311年)。他發憤圖強,招納人才。蘇秦就是這時到達燕國的。燕昭王對蘇秦的計劃表示欣賞和支持。大約公元前300年,蘇秦奉昭王命,到達齊國。這時齊宣王已死,閔王即位。蘇秦在齊的活動,似并不怎樣順利。公元前296年,燕曾發動了一次對齊的進攻,結果失敗。 歷史
公元前288年,蘇秦第二次由燕赴齊。這時正是秦昭王稱“西帝”,并尊齊閔王為“東帝”之時。蘇秦極力勸說齊閔王以“伐宋之利”,要“天下愛齊而憎秦”。這時趙國力也很充實,蘇秦也怕齊趙聯合,對燕不利,因此煽動齊國伐宋。公元前288年,齊第一次攻宋,燕國也派兵助齊,使齊和緩了對燕的進攻。
公元前287年,蘇秦由齊返燕,并由燕赴魏,這是蘇秦為了發動五國攻秦而到魏國活動的。是年十二月,蘇秦得趙奉陽君李兌的幫助,終于聯合了齊、楚、趙、魏、韓五國攻秦。但燕卻因齊的阻力未能參加攻秦。燕昭王寧肯忍氣吞聲,不敢發作,仍與齊表面上保持友好。這次五國攻秦,實際上五國貌合神離,各懷目的,因而未收到預期的效果。
公元前287年下半年至前286年上半年,蘇秦由魏至趙。這時齊魏的關系已趨惡化,蘇秦在趙的活動在于破壞齊趙的邦交,以減輕它們對燕的壓力。但是他受到趙奉陽君李兌的阻礙,以致被拘。燕昭王對齊趙的結合深為擔憂,幾經曲折,才使趙國釋放了蘇秦。 歷史
公元前286年,蘇秦在齊,離間了齊趙的關系,使齊趙的關系惡化。就在這一年,齊滅宋,即由五國伐秦一變而為五國伐齊。
公元前287年,趙魏首先率軍攻齊。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楚頃襄王、趙惠文王等先后相會,然后發大軍越過韓魏,向齊進攻。次年,秦昭王又與魏昭王、韓厘王相會,燕昭王也會見趙惠文王,于是實現了五國伐齊。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將,大舉攻齊,在五國中最為勇敢。他直接進攻齊都臨淄。六個月之間,連下齊七十余城。
但是盡管這樣,燕國要想借此滅亡齊國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各國利害是不一致的。次年,秦攻伐韓魏,又次年攻趙,說明了它們之間的矛盾。在樂毅連下齊七十余城不久,燕昭王死,惠王即位。他改用騎劫代樂毅,對待齊國的降兵和人民非常殘暴,因而引起齊人的不滿。齊人以田單為首紛紛反抗。不久,齊又恢復了失地,驅走了燕軍。這次齊燕間的互相攻伐,削弱了東方的勢力,有利于秦的勢力的增長。
燕的滅亡燕昭王時,六國以趙為最強,齊楚都衰落了。秦昭王采納了范睢的建議,對內削弱了宣太后和魏冉的勢力,對外則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因而三晉成為秦軍事進攻的重點。自公元前265年至前262年,秦連續攻占韓魏的土地。公元前262年,秦攻占了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割斷了上黨與韓本土的聯系,從而醞釀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公元前260?前258年),連續給趙以重大打擊。
但是燕武成王以后,燕趙之間的戰爭卻增加了。公元前251年,燕派栗暖、慶秦帶大軍攻趙,為趙將廉頗、樂乘所敗,趙進圍燕。次年,趙再度圍燕。又次年,趙繼續圍燕。公元前243年,趙派李牧攻取燕的武遂、方城。次年,燕派劇辛攻趙,趙派龐?反攻,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公元前249年,秦王政即位。公元前241年,以趙為首,聯合楚魏韓和燕五國攻秦,這是六國最后一次的合縱抗秦的戰爭,但是六國實際上已經衰弱,無力與秦對抗。在這緊急時刻,燕太子丹于公元前227年策劃演出了荊軻刺秦王的悲劇。荊軻的活動失敗了,在秦廷上被殺。從此,秦加緊了對燕的進攻。
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帶領大軍攻燕,由易水直入薊。燕王喜逃至遼東,斬太子丹以獻秦。過了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秦又使王賁將兵攻取遼東,獲燕王喜,燕遂亡。
公元前249年,秦王政即位。公元前241年,以趙為首,聯合楚魏韓和燕五國攻秦,這是六國最后一次的合縱抗秦的戰爭,但是六國實際上已經衰弱,無力與秦對抗。在這緊急時刻,燕太子丹于公元前227年策劃演出了荊軻刺秦王的悲劇。荊軻的活動失敗了,在秦廷上被殺。從此,秦加緊了對燕的進攻。
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帶領大軍攻燕,由易水直入薊。燕王喜逃至遼東,斬太子丹以獻秦。過了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秦又使王賁將兵攻取遼東,獲燕王喜,燕遂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6694.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