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簡介: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道家、思想家、教育家、經濟學家,被譽為“圣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并因開創國營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國性服務業供奉為保護神!稇饑摺贰ⅰ秶Z·齊語》、《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等都有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北宋蘇洵的《管仲論》對管仲的事跡做出了分析和評價。
管仲,博通三墳五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道家、思想家、教育家、經濟學家,被譽為“圣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他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后來孔子感嘆說:“[3]:“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輔佐齊桓公創立霸業,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并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于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此時,邊境的各族也都發展起來。北方的狄人開始南下,成為中原各國的嚴重威脅。西方的戎人也開始東進,戎國經常侵犯魯國和曹國,北戎又侵犯鄭國,山戎又進攻燕國,伊洛之戎又進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蠻人也躍躍欲試,想要北上。邊境民族內侵,與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開的。在春秋之初周王還有些威信,自從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鄭緒葛之戰,周桓王的肩被鄭祝聃射中,王師大敗。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齊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莊王殺了周公黑肩。
晉獻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亂,后經鄭、虢出面調解才平息。周惠王為了報答鄭、虢,將虎牢以東送給鄭國,把酒泉送給虢國。于是王畿越來越小,威信也就越來越低。
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后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6692.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