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誰說國民黨沒遠見 蔣介石早就選好退路臺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國共雙方的角逐鹿死誰手已露端倪的情況下,蔣介石雖不斷默念“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古訓,但暗中已不得不開始尋找“退路”了。

放眼神州,哪里才是他東山再起之地呢?

蔣介石曾有多種打算:一是將國民黨軍隊轉到西康,建立以西昌為中心,以西南廣大地區為依托的“根據地”,在大陸上繼續同中共頑抗到底;二是將國民黨撤到海南島并以此為中心,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依托,堅守國民黨最后的陣地;三是將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以臺灣作為存身之地,進而經營“反攻大陸、復興黨國”的基地。經過再三斟酌、反復比較以及后來戰局發展的影響,蔣介石最終選中了被美國人譽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的臺灣,作為今后的退身之所。

臺灣,中國第一大島,與福建隔海相望,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酷似香蕉葉的島嶼,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

在敗退大陸之前,蔣介石曾去過一次臺灣。也就是那一次,他對臺灣的戰略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那是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飛抵臺北,參加臺灣光復一周年慶祝大會,受到數十萬近似瘋狂的民眾的夾道歡迎,享受著如雷如潮的歡呼和掌聲。27日,蔣介石在臺北召開記者招待會。會上,他興奮地說:“臺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凈土,今后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范省。則俄、共雖狡詐百出,必欲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

那一年,蔣介石首次赴臺,正逢他 60 壽辰,易地祝壽別有一番情趣,為臺灣之行增添一層色彩。

前來祝壽的國民黨中央和南京政府的代表、司法院長王寵惠送上的賀壽詞則稱:“仁者無敵,德必有鄰,吹噓所及,禹甸同春,壽考作人,康強逢吉,宏開太平,永奠基石。”祝詞和現實毫無共同之處,遼闊的中華大地正因為蔣介石的反共內戰政策而布滿血雨腥風。盡管社會上找不到一點“仁、德、同春、太平”,可祝壽卻使得“巡視”更加熱鬧。

蔣介石到臺灣正是他4個月來指揮“國軍”各路主力全部出動、連下各解放區城池的時期,這本是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為保存實力、拖垮國民黨軍隊的運動戰戰略戰術所致,南京方面卻興高采烈,以為全線勝利近在眼前,已經準備在11月中旬單方面召開不合法的“國民制憲大會”。虛假的軍事勝利刺激著蔣介石的神經,情緒高漲的“國府主席和國民黨總裁” 的臺灣之行,自然也有“揚威布道”的意思。

對于臺灣之行,蔣介石在回到南京后的日記中寫道:“巡視臺灣之收獲,較之巡視東北之收獲尤大,得知全國民心之所向。”巡視臺灣的收獲之大可以說,蔣介石在1948年底決定把臺灣作為國民黨最后的去處,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有第一次赴臺灣的感性認識,當然此時他的收獲只是把臺灣當作支援大陸內戰的基地,還沒想到會在海島度過后半生。至于“民心所向”則是蔣介石的錯覺,臺灣人民當時歡迎蔣介石,是出自祖國收復臺灣、使臺灣同胞擺脫50年殖民統治的心情,當南京政府在臺灣地區橫征暴斂、危及民生時,臺灣人民也會起來反抗反動統治。所以在蔣介石視察后不到半年,臺灣即爆發“2·28事件”。

三年苦短,南柯一夢。

如今到了山窮水盡之際,蔣介石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東海中的寶島。蔣介石認為臺灣的好處是退可守,進可攻。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萬一大陸被共產黨拿了去,憑借海峽天險和自己掌握的海、空軍力量,完全可以與當時尚無海、空軍的共產黨周旋,以延續香火,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了于己有利的變化時,渡過僅有130公里寬的海峽,從廈門、福州登陸,反攻大陸,卷土重來,再圓自己的帝王夢。

蔣介石在第三次下野時說:“我之所以下野,還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臺灣地位的重要。在俄帝集團侵略下,寧可失了整個大陸,而臺灣是不能不保的。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臺灣就不能堅守,亦然不能成為反共抗俄的堅強堡壘。(民國)三十五年我到臺灣看了以后,在日記上記著這樣一句話,‘只要有了臺灣,共產黨就無奈我何!’就算整個大陸被共產黨拿去了,只要保著臺灣,我就可以用以恢復大陸。因此,我就不顧一切,毅然決然地下野。”

為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作準備,“下野”之前,蔣介石抓緊時間進行部署。

早在1948年12月29日,國民黨行政院長孫科就曾發布命令,正式任命蔣介石的親信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大太子”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任,以便在最后時刻退守臺灣,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這道命令,連時任副總統的李宗仁和臺灣省主席魏道明都事先毫不知情。

陳誠得令后,僅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便遷入臺北主持政事,其辦事效率之高在國民黨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隨后,蔣介石又任命陳誠為臺灣省警備區總司令、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這樣,陳誠總攬了臺灣的黨政軍大權,開始替蔣介石苦心經營臺灣。

蔣介石深知,若在臺灣建立自己的小朝廷,沒有物資基礎作保證是萬萬不行的。

蔣介石令蔣經國速往上海與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洽談,火速將中央銀行庫存的美元和黃金白銀統統運往臺灣。蔣經國日記寫道:“今日父親派我趕至上海訪俞鴻鈞先生,希其將中央銀行現金移存臺灣,以策安全。”

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僅中央銀行就有庫存黃金390萬盎司以及7000萬美元的外匯和相當于7000萬美元的白銀,合計約5億美元。

在蔣介石的精心策劃下,這筆巨額財富背著“代總統”李宗仁,由海軍艦只全部搶運到臺灣。每到黃昏時分,就有軍艦停泊在靠近中央銀行的黃浦江上,沿途是荷槍實彈的士兵。一個個大箱子從中央銀行的大樓里抬出來,然后搬到軍艦上。夜深人靜后,軍艦便悄悄離開碼頭,徑直朝南開去。

據臺灣媒體報道,1948年12月1日午夜,一艘看起來破爛不堪的貨船,?吭谏虾M鉃┙叀R轮h褸的船員們,都是從海軍中挑選出來的人偽裝的。這便是上海解放前夕蔣介石密令往臺灣搶運黃金的船。當時,中央銀行的幾位行長已得到大批賄賂,并取得乘坐這艘貨船駛往安全地帶的許諾,條件是打開金庫。

據當時的中央銀行稽核處處長李立俠回憶,這次搶運的黃金前后分成三批:第一批,也是最主要的一批,是1948年午夜由上海裝運,總數為200多萬兩,直接運到臺灣省基隆港;第二批劫走52.2萬余兩,先運到廈門,然后轉達臺灣;第三批是在俞鴻鈞辭職之后,劉攻蕓繼任中央銀行總裁,由湯恩伯親臨央行劫走19.8萬兩,這時離上海解放已不到10天了。前后三批,共劫走黃金277萬多兩。同時搶運到臺灣的還有3526.9萬銀元,另有1537萬美元則存進了美國銀行的國民黨政府賬戶。

1949年1月28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收到上?傤I事恰伯特的一份電報:“上海市長吳國楨在本日會談中透露,200萬盎司黃金已轉移臺灣。上海尚存80萬盎司,其中50萬盎司以上正在運輸中。”

這批曾被蔣經國稱為“全國同胞血汗之結晶”和“國脈民命”的黃金、白銀在臺灣所發揮的作用,蔣氏本人曾作過如下評述:“政府在搬遷來臺的初期,如果說沒有這批黃金來彌補財政,經濟狀況早已不堪設想,哪里還有今天這樣穩定的局面!”

紙終究包不住火。李宗仁得知此事,雷霆大怒,將俞鴻鈞撤職查辦,命令陳誠把已運到臺灣的黃金白銀和外匯如數運回大陸。但這位李代總統自己也明白,此事的幕后主使是蔣介石,自己下的命令只不過是一張廢紙,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庫“大搬家”。

事實上,被搶運到臺灣的還遠不止金錢。在上海解放前的幾個月里,蔣介石動用軍艦將大批機器設備、原料、藥品、棉紗等物資和一批技術專家向臺灣轉移,僅從上海一地就裝走了1500多船。國民黨方面到底從祖國大陸搬走了多少物資,民間一些對中共不了解、不信任的工商界人士和富豪把多少財富帶往臺灣,難于計數。其中,僅由蔣經國過問下,搶運走的中央銀行金庫的庫存就有黃金90噸左右、銀洋1500萬元、美鈔15 億元。蔣介石還逼迫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委員長孫越崎將一些重要的工廠拆遷運臺。他將珍藏在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宮所藏歷代古玩字畫精品,包括銅器、瓷器、玉器、字畫等1424箱,圖片畫冊1334箱,歷史檔案204箱,合計文物23萬多件全部搶運到臺灣,成為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對于搬不走的或來不及搬走的水電站、發電廠等,蔣介石則命令統統炸毀?傊褪且痪湓,絕不能留給共產黨。

蔣介石、陳誠還親自安排臺灣兵力的調整,先后把蔣緯國主管的裝甲兵、周至柔主管的空軍、桂永清主管的海軍、各特種兵部,以及在戰敗過程中又將劉安祺指揮的青島守軍、劉玉章的第 52 軍、劉汝明的第8兵團、李良榮的第21兵團、胡璉的第12兵團殘部、陳濟棠和薛岳的海南守軍殘部,以及后來逃往越南的黃杰的第1兵團,在上海戰役中敗北后撤到舟山群島的陳大慶、石覺部調運到臺灣,加強臺島的防衛。期間,在1949年9月21 日成立臺灣防衛司令部,由孫立人任司令,負責臺灣地區總體防衛。

1949年3月1日,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入境軍公教人員及旅客暫行辦法”,開始辦理“入境證”,限制出入臺灣的人員。5月20日,陳誠以臺灣“省主席”、“警備總司令” 名義,發布“戒嚴令”,“戒嚴”期間,除基隆、高雄、馬公3港在“警備司令部”的監護下繼續對大陸來臺人員開放外,其余各港口一律封閉,禁止出入?刂迫ヅ_人員主要有兩大方面。

一是不利于國民黨在臺灣統治和社會穩定的人員不能去,這樣一大批被國民黨認為在政治上不能保持一致的人員被排除在島外;二是不愿意去臺灣但又關系到國民黨政權形象和生存的人員必須去,其中有同情民主和愛國、不愿意離開祖國大陸的一些元老重臣和“中央民意代表”,有科技界精英、各類專門人才、工商實業界人士,他們則被裹脅去臺灣。在這兩類去臺灣的人中間,國民黨老臣到臺后不久大部即被當局所冷落,科技人才、工商人士則成為臺灣經濟起飛的人力和科技資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3314.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