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貪以死賄,以身殉貪者的惡報至多一死;但貪以誤國的惡果,卻是某些身居高位的貪墨者百死而不能抵償的。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為吳國最終滅亡埋下禍根的,正是伯?這樣一個巨貪。其所謂巨貪,并不因所貪貨賄為巨,而在于其身為吳國太宰的權重一時,以及由此給其貪賄后果帶來的可怕的放大效應。以官為稱的習慣看來自古就有,伯?見于史書多為“太宰?”。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記伯?身世:“太宰者,官號;?者,名也。伯州之孫。伯州為楚臣,以過誅,?以困奔于吳,是時吳王闔閭伐楚,悉召楚仇而近之。” 可見一開始,他只是個被敵國利用的流亡貴族。
春秋末年,這種“政治避難”的情況并不鮮見。在伯?之前,以類似原因由楚國逃到吳國的,還有著名的武將伍子胥,他的父兄也是在楚國被平王所冤殺。同為“楚仇”,但兩人心術不同,忠奸有別:“?為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H廬用之伐楚,令子胥、孫武與?將師入郢,有大功。還,吳王以?為太宰,位高權盛,專邦之枋。”伍子胥、孫武都是史上卓越兵家,攻楚大捷,直搗郢都,居功至偉,沒想到最終獲益升官進爵的,卻是有著“覽聞辯見”之口才的伯?,并且位極人臣,專擅一國權柄。巧言令色鮮于仁,果然:“未久,闔閭卒,?見夫差內無柱石之堅,外無斷割之勢,諛心自納,操獨斷之利,夫差終以從焉,而忠臣龠口,不得一言。”闔閭伐越在姑蘇戰死后,伯?益得專權之利,竟能玩弄新主于股掌。
按司馬遷的說法,夫差繼位伊始的表現倒還沒那么糟:《史記?吳太伯世家》載,“王夫差元年……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由此也可見,吳國的忠臣良將們盡管口才不佳,也還是很有戰斗力的。勾踐被困會稽山,派大夫文種前往求和,以讓出國家、獻出妻室寶物、向吳國俯首稱臣等為緩兵之計,被伍子胥當場揭穿。“伍子胥諫曰:‘……今不滅,后必悔之!
文種碰壁而回,勾踐幾近崩潰!妒酚?越王勾踐世家》說:“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種止勾踐曰:‘夫吳太宰?貪,可誘以利,請間行言之。’于是勾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吳太宰?。?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越大夫文種不愧一代名臣,如此“慧眼識貪”,又好個“可誘以利”!伯?也看出文種是個“明白人”,二人一起找到“老大”,一番花言巧語,吳王“卒赦越,罷兵而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0006.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