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春秋戰國各國歷史簡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春秋

  東周時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 歷史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楚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發紂的戰爭,后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號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后吞并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并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齊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以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并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 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齊國以稱霸北方。后來,齊國又于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

  晉國原處于戎狄游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后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后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于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后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占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并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著后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五零六年,吳國打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為南方大國。

  越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才始稱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后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為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并不甘心失敗,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仇。經過幾年的準備,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成為繼吳之后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秦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并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為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溪,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為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后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并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戰國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并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后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里通過實行 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 成為此后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后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占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 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并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后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于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后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于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并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于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 荊軻被秦王斬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占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 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占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后,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于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歷史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后人推崇。 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里,秦先后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并于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3904.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