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二六年秦“初臘,會龍門”(《六國年表》,《秦本紀》只作“初臘”)。臘祭是冬季酬謝有關收獲的鬼神的祭祀,具有慶祝豐收、慰勞勞動人民的意義,這是個群眾展開娛樂活動的節日,男女齊集,全國人民熱烈參與的。這年秦開始舉行臘祭,并在龍門(今陜西韓城東北)集會。龍門是黃河上游的神圣之地,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傳說為夏禹治水時所開鑿。黃河上游原是河宗氏等部族“游居”之地(見《穆天子傳》),從這年起,舉行臘祭而在龍門集會,有其特殊意義。因為秦新得河西郡和上郡,這一帶原是游牧于黃河上游的戎狄部族的“游居”之地,秦要和這些戎狄部族友好相處,借此可以聯歡。此后六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王北游戎地至河上”(《六國年表》、《秦本紀》作“王游至北河”,《正義》:“王游觀北河,至靈夏州之黃河也”)。這就是秦和河上戎族相處友好的結果。后來秦昭王二十年又到上郡、北河(《秦本紀》)。秦這個“初臘,會龍門”的設施,主要目的就在于鞏固新得河西郡和上郡的統治,加強與周圍游牧的戎狄的聯系。
公元前三二五年四月戊午(初四)秦惠文君舉行稱“王”的儀式,按照齊、魏“會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請魏、韓之君入秦朝見,推尊秦君為王,同時秦王也承認魏、韓二君的王號,而且魏韓二君還當場為秦王駕御作為稱王標識的坐車,如同魏惠王在逢澤之會稱王那樣的“乘夏車,稱夏王”①,以前逢澤之會有泗上十二諸侯參加朝見;齊魏會徐州相王,除了魏、韓之君參加外,也還有許多小國參加朝見。估計這次秦君稱王的儀式上,也還有許多戎狄之君來朝!逗鬂h書·西羌傳》說:“秦孝公立,威服戎羌,使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秦孝公時既然有太子駟率許多戎狄之君朝見天子,這時太子駟(即秦惠文君)自己稱王,當然必須有許多戎狄之君來朝。上年的“會龍門”,必然曾招徠許多戎狄之君參加,為此次稱王儀式作好準備。張儀這樣推尊秦惠文君為王,同時又承認魏、韓兩君的王號,具有鞏固秦與魏、韓連橫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44955.html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臧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