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巴蜀、西南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巴蜀、西南夷

  巴蜀和西南夷是古代散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的古老氏族部落。根據考古發掘和神話傳說,它們的起源和文化不一定比華夏諸族要晚或落后,它們也并不與華夏諸族完全隔絕,毫無來往。不過先秦文獻里確是較晚才提到它們?梢钥隙ǖ卣f,巴蜀在商周之際已經與商周發生關系,而在春秋戰國以后,與楚秦等國的關系更加密切。兩漢魏晉南北朝以后,《華陽國志》、《蜀王本紀》以及《山海經》等著作里對它們的起源和歷史有專門的記載,但仍有史料不足或模糊不清的感覺。今且從《牧誓》的八族談起,然后分別論述楚、秦對巴蜀的經營開發。第一節 巴蜀《牧誓》的八族 歷史

  《牧誓》是周武王伐紂前會師于孟津的誓師辭。當時,西南諸族多擁護周,而反對殷商。在《牧誓》中提到的諸族有庸、蜀、羌、?、微、廬、彭、濮八族,或稱為八國。其實它們只是氏族部落而已,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國家。它們也并不一定恰好只有八國。當時會于孟津的諸族,一說有八百之多。這也說不上有多大可信的程度,但可見當時來會的諸侯之多。

  關于《牧誓》八族,前代學者從孔安國、鄭玄到孫星衍以及近人徐中舒,顧頡剛等都有考證。他們認為,大體上這些國家都是在周的西南,包括今陜西、四川、湖北等省交界的區域。商周之際,殷紂王對其四周小國都很暴虐,因此它們擁護周文王、武王。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是說殷商末年,不但殷喪失了對東夷的控制,而且西南諸族也大都依附于周。但周文王、武王還是小心翼翼地服事殷商,非到時機成熟,是不采取非常行動的。

  《牧誓》八族有蜀而無巴。彭,可能就是巴。前輩學者認為彭在四川彭縣。彭、巴雙聲,自可通用!蹲髠鳌废骞拍辏骸鞍湾、楚、鄧、吾南土也。”春秋以后,不見彭而只見巴,而且巴、濮往往并言。

  《牧誓》中的?,前輩學者考釋,都以春秋時的茅戎當之,固指定其地在今河南三門峽附近。我們認為,茅戎也就是苗蠻的支族。《后漢書?西羌傳》透露了這一消息,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接鄯善、車師諸國。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

  西羌自出三苗,學者頗為置疑。但是苗羌必定地域鄰近,而且遷徙活動也常相因,是可信的。析支即西南夷中的■或臾,所以說“南接蜀、漢徼外蠻夷!鼻既讼蛭髂线w徙過程中,有苗蠻人參加,他們住在蜀的徼外。

  古代各族人民的遷徙是十分頻繁的,從而發生經濟文化的接觸,以及血緣關系的融合。研究巴蜀和西南夷的族源,易有分歧,其原因即在于此。巴濮的遷徙與楚的經營春秋以后,楚國由丹水以北向江漢流域發展。巴大概也在這時向東發展,都于江州(今四川重慶),并且沿著長江向下發展,直到巫峽、宜昌,沿江都有巴人的蹤跡。

  《左傳》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始見巴人的記載: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于鄧,鄧南鄙?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章讓于鄧。鄧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帥師及巴師圍?。鄧養甥、聃甥帥師救?。三逐巴師,不克。斗廉衡陳其師于巴師之中以戰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師而夾攻之。

  鄧師大敗。?人宵潰。

  據此記載,巴當在楚國之西北,與鄧(今河南鄧縣)相近。巴要與鄧友好,而須先告楚國,則巴為服屬于楚之附庸。

  《左傳》,莊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即位,與巴人伐申,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又進而攻楚之城門。冬,巴人又因楚閻敖“其族為亂”而伐楚。由此可見巴人的頑強。這時楚國的都城為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那處即在其北,巴國當在襄陽附近。 歷史

  《左傳》,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今湖北房縣南),師于林(當在今湖北荊門),又伐其東南。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帥百濮聚于選,將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門不啟?勺⒁獾氖怯谷恕Ⅶ迦藶槭,聯合群蠻、百濮共同反叛楚國。庸見于《牧誓》,在今湖北竹山縣。楚師東來而百濮避鋒先走。百濮在竹山之南。百濮包括許多屬于濮的部落,正象群蠻一樣,不易固定于一個地點。這時,從湖北北部山區到江漢流域,都有濮人的活動。平定這次動亂時,秦與巴都幫助楚國!蹲髠鳌愤@樣說:“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石溪和仞皆在今湖北均縣,為八庸之道)。秦人、巴人從楚師!睉馉幗Y果是楚滅了庸,百濮罷歸。自此之后,巴更進一步服于楚了。

  但是百濮與群蠻,氏族林立,沒有統一。楚自若敖、?冒“畢路藍縷,以啟山林”,開發蠻濮以來,直至戰國,始終沒有能夠征服了他們。因為他們處在湖山荊山、武當和桐柏大洪山的山區之中,時叛時服,非楚之兵力所及。吳、濮是楚國春秋晚期兩大外患。這時也有一部分濮人順著犍為、宜賓所謂“?道”而舉族向南遷徙,到了云南、貴州境內的。

  蜀蜀作為族名,已見于甲骨文,如“蜀射三百”,“丁卯卜,共貞,至蜀,我有事!薄巴醯侨苏ㄕ鳎┦瘛钡鹊取>蛢热菘磥,殷王有權征調蜀之射人;殷王有事,蜀有所謂“■王事”之義務。但是蜀并不老老實實地服從于殷,故殷王屢有征蜀之役。

  唐宋時,成都附近曾經發現很多人工堆積而成的巨石和石棺,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故。其實,這是東夷人(包括殷商)的風俗習慣。今在遼東、遼西以及蘇北銅山丘灣,都有發現。有人稱之為“巨石文化”。蜀地有“巨石”的發現,也許是蜀人從沿;蛑性w徙到西南之誣。

  《華陽國志?蜀志》說:蜀有王曰杜宇,一名杜主!岸胖鳌,古即“社主”。又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后戶,玉壘、峨眉為城郭”。這個傳說的年代,并不很古,大約是春秋戰國時的情況。大體說來,蜀這時的領域北抵漢中,西達氐羌,南到峨眉、樂山、宜賓,東與巴接壤。這一區域正是所謂川西平原,土地肥沃,因此春秋戰國時蜀成了楚秦移民的目標。

  春秋中期,楚莊王時發生貴族若敖氏的叛亂。平定以后,若敖氏的子孫遭到滅亡,斗氏、斑氏屬于若敖氏的分族,也被迫遷徙“實邊”。岷山莊王大概就是這時到了蜀的西南,與氐羌雜處,成了大族,被稱為“豪”。豪就是敖,猶酋長的意思。另外,還有爨氏和一個被稱為“盜”實即農民起義領袖的莊0,在戰國時由楚都遷到滇黔。這情形,正象商周之際殷商的宗支向四處遷徙一樣。不管它們是被迫的還是自愿的,民族的遷徙也就是文化傳播,起著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

  春秋時期,楚國的金幣(鍰和金版)已流行于長江流域。近半個多世紀來,在今湖南、河南、江西、浙江都有發現。當時的金礦地點究竟在何處,徐中舒《論岷》山莊王與滇王、莊0的關系》一文,首先揭開丁這一秘密。漢代的嚴道(原是莊道,因避漢文帝諱改為嚴道)所在的岷山腳下,有一條犁牛河。犁、麗,同音,故亦名麗水,盛產黃金。同時云南騰沖北面的金寶山長傍川之間,也盛產黃金,也名麗水。楚國為了在兩地開采金礦并運輸到楚國,先后在云南楚雄和四川滎經置官設吏,即由岷山莊王經營其事。因滎經距楚雄較近,交通方便,所以較楚雄尤為重要。戰國以后,秦國日益強大,自它占領了漢中之后,秦代替了楚在巴蜀的統治,于是,金礦的事業便停頓下來。①秦自商鞅變法以后,開始向東發展。秦惠文王聽從司馬錯的建議,不忙攻伐三晉,而向巴蜀發展。司馬錯說:“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產足以富氏繕兵”。秦于是向蜀擴展。

  公元前316年,蜀和道、巴發生戰爭。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人從劍閣伐蜀。蜀王親自到葭萌(劍閣東北)迎戰。結果敗退,被秦兵追及殺死。就這樣,蜀國就亡了。接著,秦又乘勢滅了苴、巴。

  蜀的滅亡是很迅速的。但是,秦統治蜀卻化費了很大的氣力。當時,蜀及其他西南少數民族,尚未形成國家,時叛時服。秦不能不對他們采取羈縻政策,如封蜀王的子弟為侯,又使陳莊相蜀,張若為守。秦在巴設置巴郡同時,仍然保留了蠻夷君長,又使他們“世尚秦女”。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封公子通為蜀侯。盡管秦派蜀相蜀守以監視蜀侯,但是蜀仍不斷發生內亂。實際上,秦對蜀的統治是不穩固的。公元前311年,西南夷中的丹犁降蜀,而蜀相陳莊殺死丹犁,這就是怕蜀侯和西南夷勾結,以抗秦國。次年,秦武王派甘茂等人伐蜀,殺死陳莊。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又封蜀侯子輝為侯,仍是使用以蜀治蜀的政策。公元前301年,秦昭王又派司馬錯入蜀,輝自殺,繼立輝子綰為侯。公元前285年,秦懷疑綰反叛,把他殺死。從此只派張若為蜀守,設置蜀郡。

  秦滅蜀后,連封三侯而又連殺三侯,然后才改蜀為郡,使蜀成為地方行政組織,加強了對蜀的統治。

歷史

第二節 西南夷

  古代巴蜀

  西南,今四川、云南、貴州三省交界的地區,散布著許多氏族、部落,如夜郎、滇、邛、■、昆明、冉、?等,總稱為西南夷。他們的族源非常復雜。有的來自黃河流域,有的來自西北,由新疆通過青海甘肅來到這個地方,F在這一地區還雜居著彝、羌、苗、?等不同的少數民族!妒酚?西南夷傳》根據秦漢時期的材料記載其分布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榆,名為■、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無常處,無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都最大。自?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歷史

  大體說來,這些部落都還沒有形成國家,所謂“君長”也只是頭人而已。秦漢至今,這一地區除了大部分彝族以外,還有氐羌、苗、徭、侗、僮等等。關于他們的族源和遷徙,是如今中外學者所關心和研究的問題,但是還仍然存在著許多“缺環”,不能解決。解放以后,在七十年代,考古學者在云南晉寧石寨山發現了滇王的墳墓和出土銅器。其中有一個銅鼓上有許多人物,有的是編發,有的是椎髻,正與《史記?西南夷傳》所述相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件的銅?或兵器的裝飾物上鑄有許多野獸(如虎、豹、狼和鹿)互相搏斗和噬咬的情狀。這顯而易見,是西北或北方游牧部落所常見的圖象。蘇聯學者把它們和中亞的游牧部落斯基泰文化相比較,提出晉寧石塞山文化中有斯基泰文化影響。日本學者白島芳郎也用了大量的歷史材料來證明這一假設①。他認為昆明就是《漢書》、《后漢書?西域傳》里所說的昆彌。他們自戰國以后,通過羌人或隨著羌人一起來到云南洱海和昆明湖一帶。因此,晉寧石塞山有西北游牧部落文化,甚至中亞斯基泰文化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他的歷史材料輾轉曲折,其根據是脆弱的。

  春秋時期,楚國的貴族莊王就是若敖氏的后裔。他在四川滎經和云南楚雄經營開采金礦的事業。戰國時期,莊0率領農民進入貴州南中(夜郎、??)等地,他們與楚(濮)人一起結成部落。魏晉時的爨氏,即楚國斗氏(班氏)。其后他們子孫繁衍,成為大族。晉代的“五荼夷”,唐代的“勿鄧”、“多崗”,宋代的“五斗夷”,其實都是斗氏的不同音譯。勿、五,是少數民族在名字前加的“阿”字。勿、五,就是“阿”的不同寫法。果如徐先生所說,云貴境內的西南夷人中確有楚國貴族的后裔,他們與當地的居民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總之,古代西南夷是一個不同的氏族部落的通稱。由于長期的雜居和遷徙,促使經濟文化的交流,從而形成比較固定的共同體。

  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榆,名為■、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無常處,無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都最大。自?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大體說來,這些部落都還沒有形成國家,所謂“君長”也只是頭人而已。秦漢至今,這一地區除了大部分彝族以外,還有氐羌、苗、徭、侗、僮等等。關于他們的族源和遷徙,是如今中外學者所關心和研究的問題,但是還仍然存在著許多“缺環”,不能解決。解放以后,在七十年代,考古學者在云南晉寧石寨山發現了滇王的墳墓和出土銅器。其中有一個銅鼓上有許多人物,有的是編發,有的是椎髻,正與《史記?西南夷傳》所述相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件的銅?或兵器的裝飾物上鑄有許多野獸(如虎、豹、狼和鹿)互相搏斗和噬咬的情狀。這顯而易見,是西北或北方游牧部落所常見的圖象。蘇聯學者把它們和中亞的游牧部落斯基泰文化相比較,提出晉寧石塞山文化中有斯基泰文化影響。日本學者白島芳郎也用了大量的歷史材料來證明這一假設①。他認為昆明就是《漢書》、《后漢書?西域傳》里所說的昆彌。他們自戰國以后,通過羌人或隨著羌人一起來到云南洱海和昆明湖一帶。因此,晉寧石塞山有西北游牧部落文化,甚至中亞斯基泰文化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他的歷史材料輾轉曲折,其根據是脆弱的。

  春秋時期,楚國的貴族莊王就是若敖氏的后裔。他在四川滎經和云南楚雄經營開采金礦的事業。戰國時期,莊0率領農民進入貴州南中(夜郎、??)等地,他們與楚(濮)人一起結成部落。魏晉時的爨氏,即楚國斗氏(班氏)。其后他們子孫繁衍,成為大族。晉代的“五荼夷”,唐代的“勿鄧”、“多崗”,宋代的“五斗夷”,其實都是斗氏的不同音譯。勿、五,是少數民族在名字前加的“阿”字。勿、五,就是“阿”的不同寫法。果如徐先生所說,云貴境內的西南夷人中確有楚國貴族的后裔,他們與當地的居民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總之,古代西南夷是一個不同的氏族部落的通稱。由于長期的雜居和遷徙,促使經濟文化的交流,從而形成比較固定的共同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73951.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