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初,應孫中山電召,蔣介石離滬赴廣東。這是蔣介石生平第一次到廣東。此后他開始了真正的軍旅生涯。
3月15日,蔣介石受孫中山派遣前往汕頭,任援閩粵軍總司令上校作戰科主任。他隨同粵軍參謀長鄧鏗赴黃岡、潮安、三河壩、松口等地巡視和檢查駐軍狀況,并謀劃攻閩計劃。不久,他參加了進攻福建的計劃會議,擬定了具體的作戰計劃,提出粵軍第一期作戰,“以主力由左翼蕉嶺、松口進攻上杭、永定,即由左翼山地以壓迫敵軍至右翼海岸線,并威脅其后之根據地。”
5月10日,粵軍開始實施攻擊,并初戰告捷。但此時,在桂系軍閥的操縱下,國會非常會議通過軍政府改組案,決定取消大元帥一長制,實行七人總裁制。孫中山聞訊,憤慨萬分,5月4日辭去大元帥職,隨后離開廣州。26日,前往三河壩粵軍總司令部。蔣介石專程去韓江邊迎接孫中山,并在軍營與孫長談至深夜。
7月9日,蔣介石擬定了《粵軍第二期作戰計劃》,提出:一方面“以主力集中于右翼,先收復粵境已失之地,鞏固潮汕之根據,期待左翼挺進部隊之發展”;同時“以暫守左翼”,另派“一有力部隊,向龍巖方向挺進,……以動搖其漳州之策源地及福州之根據地”。但是,這次攻勢一開始即出師不利,丟失大埔。陳炯明令蔣介石親臨前線督戰,這才將敵擊潰,奪回大埔。在這場戰役中,蔣介石初露鋒芒,顯示了不凡的軍事才能,令陳炯明對其另眼相看,他在后來致蔣函中稱:“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之一人”。但此次戰役后,陳炯明之部下將領都開始忌妒和排擠蔣介石。蔣氣憤不已,辭職回滬。
蔣介石回上海后,陳炯明接連三次去信,希望他重返前線工作,特別是在8月31日的信中,陳炯明開出了一張讓蔣率領指揮一支中堅軍隊的空頭支票,令蔣怦然心動。于是9月18日蔣介石回到漳州的粵軍司令部,與陳炯明再度聚首。很快,陳炯明就任命蔣為第二支隊司令,撥兩營官兵千余人編入麾下。
孫中山
蔣介石雄心勃勃,率領二支隊北上作戰,目標是直達福建的省會福州。但部隊在占領永泰和臺口,距離福州僅60里的時候,接到陳炯明的停戰命令。在蔣介石遵循停戰協定,在永泰休整時,福建督軍李厚基公然破壞停戰協定,向粵軍發動突然襲擊。永泰得而復失。永泰失敗之后,蔣介石情緒低落,心有疑忌,于1919年3月請假回上海。其后,雖幾次返回粵軍,但每次呆的時間都不長。1920年8月,駐閩粵軍響應孫中山的號召,兵分三路回師廣東討伐桂系軍閥。但是此時蔣介石卻又一次離開軍隊,回浙江奉化老家,游山玩水去了。
9月21日,朱執信在虎門炮臺策動桂軍歸降時,不幸遇難。朱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尤其在軍事上,可謂是孫的主要智囊。朱的遇難,對于孫中山來說,當然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迫于形勢需求,軍情緊急,孫中山當機立斷,任命蔣介石為粵軍第二軍參謀長。這就使蔣在粵軍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僅次于陳炯明、鄧鏗和許崇智。這時,蔣介石才南下廣東,趕赴前線,投身戰斗。
蔣介石在前線指揮作戰,節節勝利。10月底粵軍進抵廣州。孫中山唯恐蔣介石“舊病”復發,擅離職守,特地在10月29日給他一信,勸他與陳炯明合作,同舟共濟,并大大地夸獎了蔣的軍事才能,說:“計吾黨內知兵事而能肝膽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篤誠與執信比,而知兵則又過之”。同時孫中山對蔣介石的缺點也給予委婉的批評:“兄惟性剛而嫉俗過甚,故常齟齬難合”。孫中山的信可謂語重心長,期望殷殷。但11月5日,蔣介石還是棄革命大業于不顧,給陳炯明留書一封,悄然回滬1921年蔣介石繼續在革命的征途上來回觀望。期間孫中山多次來電命蔣返粵助事,蔣介石雖然也曾幾次南下廣州,但因粵軍內部矛盾重重,蔣感到革命前途渺茫,加以蔣自身脾氣十分暴躁,與周圍諸將領難以合作共事,每次他都待不了幾天就拂袖而去。直到10月孫中山下達北伐令,革命形勢迅速高漲,蔣介石才決定南下追隨孫中山,揮師北伐。為了表示他南下的決心,他一面將他的兩個妻子毛氏和姚氏的分居作了安排;同時又為他兩個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分了家產,并留下手書,然后便在12月12日南下廣州,1922年1月18日抵達桂林大本營報到,開始了他民主革命新的起點。
永豐艦事件之后,孫中山很快委蔣介石以重任。1922年10月,蔣介石被任命為“東路討賊軍”參謀長,準備由福建開赴廣東討伐陳炯明。因軍事進展緩慢,蔣介石再萌退志時,孫中山致書慰留,內稱“兄忘卻在白鵝潭舟中之時乎?”囑其“堅忍耐煩、勞怨不避”,“分途奮斗,不可一時或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44208.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