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
子游二十多歲就擔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實行孔子關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教誨,孔子到武城時,“聞弦歌之聲”,甚為嘉許。子游自稱重視仁義之根本,批評子夏的門人曰:“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未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論語?子張》)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里仁》);“喪致乎哀而止” (《論語?子張》)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徒講學,其后學在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但卻受到荀子的嚴厲批評。
子游殘碑圖
明翰林學士周洪漠在《重修丹陽公祠記》中寫道:昔者吳公言子游為勾吳人而悅吾夫子之道,壯學于中國,卒能以文學擅科而得夫圣人之一體,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聞弦歌之聲乃喜而戲之曰:“割雞焉用牛刀。”公以實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群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唐玄宗時,子游被追封為“吳侯”,宋代又被封為“丹陽公”,后又稱“吳公”。今江蘇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遺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03993.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