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魏、齊在戰國前期的爭霸及合縱、連橫運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魏、齊在戰國前期的爭霸  戰國前期的政局,仍是繼春秋時期的爭霸局勢。周天子的旗幟還在被利用。像魏惠王就曾“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還是一心打算坐霸主的交椅。

  戰國初年雖然七雄并立,但其中秦受阻于三晉不能東進。南方的楚國地盤最大,卻因改革不徹底而國力不強。北方的燕國剛開始發展,中山國不久又被魏國滅掉。三晉中只有魏國改革較徹底,國力強大。東方的齊國在齊威王實施改革后,也強大了起來。因此,在戰國前期,魏、齊兩國的爭霸斗爭,就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政治事件。

 。ㄒ唬┪何暮睢⑽浜顒摪詷I

  晉國在春秋時期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但戰國以后,晉國一分為三,當然三國的國力都不如前。三國如能聯合起來,仍然是最強的一股勢力。魏文侯、武侯正是奉行的這一政策,聯合韓、趙,成為事實上的霸主!稇饑?魏策一》“韓趙相難”篇記載,韓、趙兩國互相為敵,韓國向魏國借兵攻趙,魏文侯說:“寡人與趙兄弟,不敢從!壁w國也向魏國借兵攻韓國,魏文侯對趙國使者也說:“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眱蓢嘉茨艿玫轿簢能娛轮С。事后兩國都意識到這是魏文侯在調解他們間的矛盾,“皆朝魏”①,同魏國和好。

  在戰國初年的三晉中,魏國發展最快,國力最強。

  魏國在三家分晉的過程中,得到今晉南原晉國的基本部分領土。國君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又廣泛招攬人才,依靠新興的“士”階層進行統治。他尊崇當時的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一時間人才紛紛趨向魏國,如李悝、翟璜、翟角、吳起、西門豹、樂羊、屈侯鮒、趙蒼唐等當時第一流的人才,都先后在魏國做事。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吳起為西河郡守,西門豹為鄴令,都很有治績。李悝在魏國的改革,前面已指出。而西門豹為鄴令,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鄴地,使魏國的河內郡成為富饒的糧倉②。魏文侯在當時率先在魏國進行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重用士出身的一批人才,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使魏國富強起來,成為頭等強國。

  魏國西與秦國以黃河為界。秦國從春秋時期以來,無日不打算向東擴展勢力。秦國向東進,第一個對手就是魏國。魏國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距西方的秦國不遠。所以魏國首先要制服秦國。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在鄭(今陜西華縣)地打敗秦國。次年,“令公子擊攻秦,圍繁龐(今陜西韓城),出其民!雹畚暮钊辍胺デ,筑臨晉、元里”(臨晉在今陜西大荔縣東南、朝邑鎮西南,元里在今陜西澄城縣南)。次年,魏再次西攻秦,“筑■陽,合陽”④!鲫栐诮耜兾鞔罄罂h西,合陽在今陜西合陽縣西。是魏經過多年與秦的戰爭,攻占了秦的河西地,設置西河郡,派吳起為西河郡守,致使“秦兵不敢東向”①。秦國以此為莫大的恥辱,后來秦孝公在求賢令中對此還耿耿于懷,說:“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薄 ∥鞑繉η氐膽鹗氯〉脛倮,又向北攻占中山國。魏文侯三十八年,命樂羊為將攻中山國,3年才攻下。魏派太子擊鎮守,趙蒼唐為傅,協助太子擊。中山與魏之間,有趙國相隔,魏伐中山,必須得到趙國的同意,才能借道往攻伐,可見趙、魏當時的關系是很親密的。攻中山的勝利,不但顯示了魏國的軍事力量,同時表示出了魏、趙的聯合關系。

  魏文侯時期,魏國對東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也取得了勝利。魏文侯四十一年、四十二年間,以翟角為將,聯合韓、趙攻擊齊國。在龍澤(齊國地名,地望不詳)打敗齊軍,攻破齊國的長城③。這場戰爭《■羌鐘》銘文中記載說“廿有再祀”,“率征秦迮齊,入長城,先會于平陰!薄柏ビ性凫搿敝钢芰彝醵辏瑫x烈公十二年,即公元前404年,當魏文侯四十二年④。 歷史

  在東邊勝齊國后,三晉又向南攻擊楚國。魏文侯四十六年,魏國率領韓、趙軍伐楚,打到乘丘(楚地,在今山東巨野縣西南)⑤。魏武侯三年(公元前393年),楚國伐韓國,奪取韓的負黍(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五年,三晉伐楚,大敗楚軍于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史記?索隱》稱“當在大梁之西”)。其后,魏國又奪取楚國的魯陽(今河南魯山縣)①。是魏國領土西已跨過黃河,南部占有魯陽,直扣楚國申息地區的大門。東邊占有大梁,發展到中原地區的中心地帶,為以后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

  魏文侯、武侯對外戰爭中不斷取得巨大勝利,已成為事實上的霸主,像東方的齊國,也還要依賴魏國的幫助,才成為合法的諸侯!妒酚?田敬仲完世家》載,田氏遷齊康公于海上后,田和與魏武侯在濁澤(在今河南禹縣東北)相會,“求為諸侯”。魏武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倒拍辏ü埃常福赌辏,田和立為齊侯。”可見周天子和諸侯皆聽從魏國的意見! 。ǘ┪夯萃酢胺隄伞睍T侯及朝天子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名■。魏武侯在位26年,于公元前370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時年已30歲。魏惠王在其父死時,與其弟公仲綬爭位。這時韓、趙兩國在公孫頎的策劃下,聯合進攻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并將魏惠王圍困在軍中。但在如何處置魏國上,韓、趙兩國發生了分歧:趙國要除掉惠王立公仲綬,讓魏國割地給兩國;韓國主張將魏國分為兩個國家,不主張殺掉惠王。魏分為二,國力就大為削弱,不會再對韓、趙構成威脅。趙國不同意韓國的主張,韓國不高興,就連夜帶著軍隊撤出戰場。結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國沒有被分為兩個小國。由這一件事可見,三晉的聯合,以魏為盟主的關系已開始破裂。

  濁澤之敗并未損傷魏國的元氣,次年(公元前368年)魏對韓、趙兩國發起反攻,“敗韓于馬陵(今山東范縣西),敗趙于懷(今河南武陟西南)”①。魏國打敗了韓、趙,保住了獨立,但自此因三晉聯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

  在三晉聯盟破裂的前后,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強大起來,對魏國構成了威脅。秦國在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實行“初租禾”,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從死”,七年“初行為市”,十年“為戶籍相伍”等一系列改革后,國力增強。由此開始向魏國進攻。秦獻公十九年在洛陰打敗韓、魏軍隊。二十一年,與魏戰于石門,大敗魏軍,“斬首六萬,天子賀以■■”。二十三年與魏再戰于少梁(今陜西韓城縣南),魏將公孫痤被俘②。

  東方的齊國雖靠了魏文侯的幫助列為諸侯,但齊國畢竟是一傳統大國,不甘附庸于魏國。在魏惠王時期,就同魏發生軍事沖突;萃跞辏ü埃常叮纺辏,“齊敗我觀(今河南清豐縣西南)”③。魏惠王即位后,曾與齊國國君桓公午相約會盟,而“田侯牟背之”④。齊國在東方以大國的身份,拉攏、脅制周圍的一些中小國家,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十四年陳侯午?銘中說“佳十又四年,陳侯午臺(以)群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⑤,陳侯午即田齊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這是齊國對淮泗間的小諸侯國,開始收取一些貢物,表明齊國對魏國的霸業發起了競爭⑥。

  在秦、齊東西兩方的進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項措施來應付時局:一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二是重新與韓、趙和好結成聯盟;三是施惠于國內人民。

  三家分晉時,魏國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國的領土東已據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內、河南一帶,且東部已成為魏國領土的主要部分。由于秦國人的不斷進逼,加之東方齊國的興起也向魏國的霸業挑戰,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國都從安邑東遷到梁①,又稱為大梁。魏惠王遷都大梁后,便于對東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同時也加強了對東方諸侯的控制,以抵消齊國在淮、泗諸侯中的影響。

歷史

  在魏惠王時期,魏國是把齊國當作主要的對手的,于是采取團結趙、韓,緩和與秦國對立的策略。魏惠王五年,與韓懿侯在宅陽(今鄭州市北)相會,九年與韓厘侯(即韓昭侯)會于巫沙(今河南滎陽縣北),十三年與韓昭侯在巫沙結盟。為聯絡趙國,魏惠王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陽邑(今山西榆次縣南太谷東陽邑村)兩地送給趙國,趙國給魏國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換。十四年與趙成侯相會于?(趙地,今河北柏鄉縣北)。魏惠王十六年與秦孝公在杜平(今陜西澄城縣境)相會,以調整同秦國的關系。二十年與趙君盟于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與秦孝公在彤地相會。魏惠王與韓、趙結盟,與秦孝公相會,恢復了三晉的暫時聯盟關系,緩和了同秦國的矛盾,但是卻沒有同齊國國君相會結盟之事②,可見魏的這一系列活動是針對齊的。

  在遷都后的當年,“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③!皬U”字又作“發”,“藪”即川澤地。逢忌又稱作蓬忌、逢池、逢澤,地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澤藪在以往由國家控制,作為國庫的一項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魏惠王廢棄國家控制的逢忌澤,讓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著又興修水利!端?濟水注》引《竹書紀年》說,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河指黃河,甫田是一澤名,在今河南中牟縣西。是魏國把黃河水引到甫田澤,再開挖一條灌溉渠(大溝),引甫田中水灌溉農田。這樣,使魏國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

  由于魏惠王采取以上政策,魏國的威望逐漸提高。惠王十四年,魯、宋、衛、韓四國國君都到大梁來朝見惠王。古本《竹書紀年》載:“(魏惠王)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韓)厘侯來朝”,即指此事。這樣魏惠王又恢復了魏文侯、武侯時的霸主地位,因此有逢澤會諸侯朝天子的舉動!稇饑,秦策五》載:“梁君伐楚勝齊,制韓、趙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保ù耸掠忠娪凇肚夭咚摹贰ⅰ洱R策五》)

  魏惠王帶領的十二諸侯,多是泗上小國,蘇秦說魏惠王:“大王所從十二諸侯,非宋、衛也,則鄒、魯、陳、蔡!雹脔U彪注《秦策》說十二諸侯中有“魯、衛、曹、宋、鄭、陳、許之君。”鄭即韓,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國,后遷國都于鄭都新鄭,故韓也稱為鄭。逢澤之會,不僅12個中小國家,戰國七雄中秦、趙、韓國都在其中!妒酚?秦本紀》載“孝公二十年,秦使公于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薄妒酚?趙世家》“肅侯四年,朝天子!彼哪戤斒橇曛`,魏惠王率諸侯朝周天子在惠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②。魏惠王率領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大國及一些中小國會盟朝天子,使魏國的霸業到達頂峰。這也反映出,到戰國初年,政治斗爭的格局,還是照抄著春秋時期的爭霸方式在進行著,企圖利用周天子這塊牌子來達到號令諸侯的政治目的。

 。ㄈR國的強大和“徐州相王”

  齊國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時,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使齊國“最強于諸侯”①。強大起來的齊國,不甘心受制于魏國,于是與魏國不斷發生沖突。

  三晉中的趙國,有時是迫不得已地跟隨魏國。魏國在趙國的南邊,魏國的強大阻止了趙國向中原發展。魏國越過趙國攻占中山國,趙國也想得到中山國土地,魏文侯借道攻中山時,趙國就有著自己的打算!稇饑?趙策一》載,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國,趙國君不愿意。趙利勸趙君借道說:“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疲),罷(疲)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蔽簢ハ轮猩胶,果然不能直接治理,只得派子擊駐守,使趙蒼唐為中山相,名屬魏,實為一獨立國。趙國在趙敬侯時(公元前386—前375年在位),曾對中山發起進攻,先戰于房子(今河北臨城北〕,后又戰于中人(今河北唐縣西)②。當魏武侯死時,趙國又想擁立惠王兄弟公中綬,以圖削弱魏國?梢娳w國是極力反對魏國的霸業的。

歷史

  齊國和趙國都對魏國的霸業不滿,因此就出現齊、趙聯合對付魏國的局面。趙成侯十八年(公元前357年),趙國派趙孟往齊國與齊聯絡,次年趙成侯與齊威王在平?相會。魏國對齊、趙的接近首先是打算給趙以武力打擊。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以大軍圍攻趙國邯鄲,十八年攻下邯鄲。在魏圍邯鄲時,趙向齊國求救。齊國想坐收漁人之利,遲遲不出兵。當魏攻下邯鄲后,齊國才出兵相救。魏雖攻下邯鄲,因長期的戰爭,兵民已疲困,因此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北)大敗魏軍。但趙國都邯鄲卻仍然在魏人手中,趙國的危急還是未解除。魏惠王十九年,“諸侯之師圍我襄陵(今河南雎縣)”。圍攻魏襄陵的國家有齊、楚、宋、衛等國。魏國和韓國聯軍“敗諸侯之師于襄陵”①?梢娢簢敃r的力量也還是“最強于諸侯”的。

  齊國對魏國的嚴重打擊是在魏惠王二十八年馬陵之戰。魏惠王二十年為與趙國和解,把邯鄲歸還給趙國,趙成侯與魏惠王在漳水上相會,結盟和好,趙國于是參加了魏國發起的“逢澤之會”。

  逢澤之會后,魏、趙又聯合攻韓國,韓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魏惠王以太子申為將,龐涓為軍師相救,兩軍在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相遇。龐涓輕敵中孫臏計而大敗。龐涓戰死,太子申被俘,魏十萬大軍被殲滅②。這次戰爭對魏國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擊,魏國的國力從此走下坡路。   馬陵之戰后,齊、秦、趙乘機從東、西、北三方向魏發動圍攻!妒酚?魏世家》索隱引《竹書紀年》載:“二十九年五月,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二十九年指魏惠王二十九年。邯鄲指趙國。魏軍與秦商鞅的戰爭,是魏將公子?輕信商鞅被騙,致使被俘①。在魏惠王的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國也北上伐魏。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魏國的八個邑②。對這一系列的失敗,魏惠王以為是他在位的奇恥大辱,后來孟子游學到魏國,魏惠王對他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③。

  魏國受到一系列嚴重打擊,國力大損。相反,齊國在齊威王時,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國力強盛,已取代了魏國的政治地位。齊威王敗魏于馬陵后,也令諸侯,朝天子,作霸主!稇饑?趙策三》載:“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饼R國雖然國力強大,卻不能使諸侯聽從它的指揮去朝周天子。這一方面反映齊國的霸業已不及魏國的聲勢;同時也是時代變遷,“周貧且微”,世人皆知周天子已無利用價值。

  齊、秦在東西方對魏國夾擊,逼使魏惠王采納相國惠施“折節事齊”的建議,于是在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年)前往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齊威王,并正式尊齊威王為王④。齊國也尊魏惠王為王,這就是戰國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齊“徐州相王”事件。

  魏、齊徐州相王是中原諸侯國中第一次稱王及互相承認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從周朝禮制的楚、吳、越這些國家才自稱為王。它們的自稱為王,卻不被中原諸侯承認。像吳王夫差在黃池會諸侯,與晉國爭霸主,晉國提出吳不得以稱王為條件,夫差也只得去掉王號而以“公”的名號簽盟。且這些稱王的國家,中原諸侯都把它們當蠻夷加以排斥。因此,雖然楚、吳、越這些國家在春秋時就開始稱王,但它們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而齊、魏的稱王卻不同,它們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諸侯,直到戰國時,這兩國還在率諸侯朝周天子,作著在周天子的旗號下,當諸侯霸主的打算。齊、魏國君稱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獨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實力上,而且在名號上從此也就與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從春秋以來,建立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基礎上的霸政,也就隨之消失。所以齊、魏相王是戰國時代政治史上一件驚人之舉。 歷史

  魏、齊國君稱王的具體時間,說者歧異。魏惠王的稱王多主逢澤之會后。齊威王稱王更在桂陵之戰后,徐州相王只是互相承認。以情理推之,逢澤之會后魏惠王率十二諸候朝周天子于孟津,馬陵之戰后齊威王也有朝周天子的舉動,他們都在承認周天子為王,而私下卻又自稱王,何以號令諸候?錢穆說“徐州一會,實當時諸候稱王之初步,戰國驚人一大事(《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九二)”。戰國諸候正式打出王號,實應在徐州相王之時! 〈髧鵂幮叟c合縱、連橫運動  魏、齊徐州相王,標志著自春秋以來霸主政治的終結,國與國之間的斗爭,變成一種封建性的兼并戰爭。魏、齊稱王后,中原各國都先后稱王,成為名符其實的獨立國家,它們或企圖自保割據,或企圖兼并他國,成為中國的主宰。為此,這一時期在外交上就出現了合縱、連橫運動。政治的和軍事的斗爭交互使用,成為戰國中期政治史上的特色。

 。ㄒ唬┪鍑嗤踹\動 歷史

  徐州相王以后,齊國對魏國停止了進攻,但西邊的秦國卻并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變法后,秦國國力大增,魏國則是阻擋它進一步向東發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視魏為“腹心疾”①,因而不停地攻魏。 歷史

  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國人公孫衍為大良造。魏國為了與秦結好,把陰晉(今陜西華縣東)獻給秦,秦把它改名為寧秦。次年,公孫衍在雕陰(今陜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將軍龍賈被俘,消滅魏軍8萬。秦惠王九年,秦軍渡過黃河,攻占了魏國的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山西聞喜縣西)等地①。秦惠王十年以張儀為相,是年張儀同公子華攻占魏蒲陽(今山西■縣)。接著張儀又勸說秦惠王將蒲陽與焦、曲沃歸還給魏國,并讓秦公子繇為“質”到魏國,以與魏修好。張儀與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長線釣大魚。不久張儀就往魏國勸說魏惠王對秦“不可以無禮”。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②。魏上郡轄15縣,地在今陜北洛川、延安一帶。少梁即今陜西韓城縣,為河西重鎮。秦國奪得魏河西、上郡700里地,并攻占河東魏國一些地區,這就使秦、魏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魏國所依憑的河山之險也大部喪失。

  秦國對魏國戰爭的節節勝利,聲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齊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年)改元稱王③。

  在齊、秦夾縫中的魏國,以自身的力量顯然不能抗擊秦國的進攻。為了抵抗秦國(也為了防備齊國),魏國必須爭取與國。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韓地,在今河南滎陽北)尊韓君威侯為王,韓威侯于是更名為韓宣王。十月“鄭(韓)宣王朝梁”④,韓王前往魏朝見惠王。同年,趙武靈王即位,魏惠王帶著太子嗣,韓宣王也帶著太子倉到趙國,在信宮朝見新王⑤,目的是結三晉之好。趙國原本與齊國相好,但是在趙肅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齊伐燕國,三晉聯合救燕,趙將韓舉與齊軍戰于桑丘,趙將戰死,故魏、韓往朝武靈王,以破壞齊、趙的聯合關系。

  韓國的國力在七雄中是較弱的,魏國雖然拉攏了韓國,并未能在對抗齊、秦、楚的勢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強。在秦國作大良造的公孫衍,因秦惠王任用張儀為大良造,就回到魏國,惠王任為將,號為犀首。張儀為秦相后倡導連橫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與齊、楚的大臣在?桑(今江蘇省沛縣東南)相會,目的是聯絡齊、楚,以便向魏國進攻。公孫衍在這種形勢下,建議魏王廣結與國。魏惠王采納這一建議,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約集韓、趙、燕、中山5國稱王,這就是戰國中期的“五國相王”事件。5國中,魏、韓已先稱王,在這次集會中只是對趙、燕、中山3國新尊為王,且5國相互承認為王。 歷史

  “五國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時已自己稱王,齊、秦也先稱王,因此,戰國七大國到此時已全部稱王!拔鍑嗤酢焙螅的辏ü埃常保改辏螄沧苑Q王。

  “五國相王”是魏國的一大勝利,齊國擔心魏國憑借這一聯盟勢力對本國不利,于是加以破壞。它借口中山國小,不承認有稱王的資格,提出聯合趙、魏廢中山王號。趙、魏沒有上齊人的當,仍支持中山稱王。齊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關閉同中山國往來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給燕、趙,讓它們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趙也未聽從齊國的計謀。齊國破壞“五國相王”結成的聯盟終未得逞①。

  中山國在當時是個中等國家,齊國反對中山稱王的理由就是“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于我?”②其后稱王的宋國,亦是個二等國家。像這樣的二等國家都稱了王,周天子在諸侯國中的影響已完全消失。

  (二)公孫衍、張儀的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運動是戰國中期產生的一種外交策略。戰國中期,諸侯都先后稱了王,但這些稱王的國家,除宋和中山兩國外,都是萬乘的大國,其國力與西周時的周王室相當。這些大國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諸侯,有的甚至是諸侯國中的卿大夫(如三晉的韓、趙、魏)。它們發展成為“萬乘”的大國,是在不斷吞并周圍小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小國的消失,大國間的斗爭,已不是爭奪對小國的領導權,而是關系到大國本身的存亡。較強大的國家力圖削弱并逐步吞并較弱一些的國家,較弱一些的國家為自身的生存計,就互相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國家來侵。抵抗一經失敗,又紛紛轉向強國以圖自保,于是,“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策略及“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策略就應時而提出①,合縱、連橫政策的實施,就取代了大國的爭霸斗爭! 『峡v、連橫的名稱出現較晚,但這一政策的實施始于魏國馬陵戰敗之后。馬陵之戰魏軍大敗,實力已不敵齊國。魏惠王為避免遭齊、秦夾擊的危險,于是接受相國惠施“以魏合于齊、楚以案兵”的策略③,于是有徐州相王之舉。

  魏國與齊國的關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于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御大國的進攻。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①。“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于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后又到宋國;菔┑娜ノ合,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②,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氣,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歷史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于是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③,把國事委于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齊國于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4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雹俅思此^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②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孫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張儀為魏相國,乃于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后!雹圻@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④。由于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把參加聯軍的韓、趙、魏3國軍隊打得大敗,斬殺8萬人,這次“合縱”攻秦的戰爭就失敗了。

  公孫衍為了牽制秦國的兵力,還聯合少數民族義渠同秦對抗。在秦軍與三晉軍隊交戰時,義渠軍發兵向秦進攻,在李帛打敗秦軍⑤。

  這次六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它的聲勢卻是十分顯赫的。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雹拚f明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運動,對當時政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張儀、公孫衍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運動的倡導者。自此以后,由于兼并戰爭的激烈,各大國間紛紛拉攏與國以對付敵國,這種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及軍事結盟就不斷出現,我們在后面還要進一步進行分析。

歷史

 。ㄈ┣夭、蜀和制服韓、魏

  秦國擊敗東方六國的“合縱”聯軍,并在修魚大敗三晉軍隊后,東方聯合對付秦國的勢力失敗,且齊國還乘秦在修魚與三晉交戰之機,偷襲趙、魏兩國后方,在觀澤打敗兩國軍隊。秦國見東方的威脅解除,于是就向南方擴張領土,把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向巴、蜀。

 。保販绨、蜀

  巴、蜀地在秦國西南,是地處今四川境內的兩個小國。巴國又稱巴子國,都城在今重慶市北,地域領有今四川東部及南部一帶,北到劍閣,西沿嘉陵江流域的閬中、南充與蜀交界,東到萬縣、云陽、巫山與楚交界。蜀國在今四川中部的岷江、沱江、涪江流域地區,東與巴國為鄰,北到今甘肅的文縣境與秦為界,西達今四川邛崍一帶。蜀國在周武王伐紂時,曾參加聯軍,可見它的歷史很長。巴蜀地區自古號稱“天府”,氣候溫暖,物產豐富。

  巴、蜀兩國地界相接,但關系不好,互相仇視,“世戰爭”①。蜀王分封弟葭萌于漢中,號為苴侯。葭萌的都城在今四川廣元縣的昭化(解放前的昭化縣),封地從廣元到漢中②。苴侯與巴國通好,蜀王對此生氣,于是出兵討伐苴侯。苴侯逃到巴國,并向秦國求救。秦惠王正打算開辟疆土,巴國來求救,便打算伐蜀,得到大將司馬錯的支持。這時韓國又向秦國進攻,從魏國回來的張儀,就主張先伐韓國。他認為伐韓可以下兵三川,耀兵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一舉成就王業,在政治上造成很大影響。司馬錯則從擴大領土、增強國力出發,主張先伐蜀國,并認為蜀是“戎翟之長”,現在國內又有“桀紂之亂”,出兵討伐名正言順。蜀是小國,又易取勝,“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國廣、民富則兵強,如此則王業隨之到來。若伐韓則會遭到齊、楚、趙、魏諸國的干預,?周天子會背惡名,故不如伐蜀有利①。  司馬錯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考慮伐韓與伐蜀的利弊,秦惠王采納了司馬錯的意見,于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派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率兵伐蜀。伐蜀的秦軍從石牛道進軍,蜀王率軍到葭萌相拒。蜀軍大敗,蜀王逃到武陽(今四川彭山東北),后被秦軍所殺。蜀王的國相及傅保護著太子退走逢鄉(今四川彭縣),后來死在白鹿山(今四川彭縣東北60里)②。

  秦軍滅掉蜀國后,就順便將苴和巴兩個國家滅掉。今日四川境內經濟富庶的地方,在當時就全歸了秦國。

歷史

 。玻貙Π、蜀的治理

  秦滅巴蜀后,因“戎伯尚強”③,當地少數民族的統治者還有相當的號召力,于是采用羈縻政策。在巴國地設巴郡,同時改封巴統治者為“君長”,讓他們“世尚秦女”,與秦保持通婚關系④。蜀王雖被殺,初時卻仍保留蜀為屬國,只是貶王號為侯!妒酚洝肪砥呤稄垉x列傳》稱“定蜀,貶蜀王號為侯,而使陳壯相蜀。”在滅蜀的當年,秦惠王封蜀公子通為蜀侯,命張若為蜀守。蜀侯和蜀守是兩種性質的行政建制:侯是封國,守是郡守。蜀侯的體制是為羈縻蜀地原統治者而設的變通措施。第一任蜀侯通以及其后的蜀侯?、?子綰,都是原來蜀王的子或弟而非秦王的子弟①!笆窈睢钡脑O置直到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雹诖藭r才廢棄“蜀侯”的封號,全行郡縣制。秦滅蜀后,蜀侯的地位一直保留了32年之久。 歷史

  秦國在取得巴蜀后,大力發展經濟,修筑棧道,遷徙秦民萬家入蜀。興修水利,如著名的都江堰就是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張若為郡守時,修筑成都城,“周回十二里”。建立居民住宅區,設立市場,廣開貿易,“修整里?,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設市官管理。蜀地以絲織、冶鐵、煮鹽聞名于世,秦在蜀設鹽、鐵官主其事③,又設錦官掌絲綢織造。所以秦滅巴、蜀后,“益強,富厚”④。 歷史

  巴、蜀地處長江上游,東界與楚國相接,在對楚國的戰爭中,秦占有了優越的戰略地勢。后來張儀威脅楚懷王說,秦國西有巴蜀,用大船載糧,舫船載兵,一舫50人帶3月糧。起于汶山,浮江而下,一日行300余里,不到10天秦國大軍輕易就到達?關(今四川奉節東)。?關失守,黔中(今湖南常德市)、巫郡(治所在今四川巫山縣北)就“非王之有”了⑤。秦昭王二十七年,秦派司馬錯率10萬之眾,用大船1萬艘,載米600萬斛,從長江順流而下,攻取楚商於之地,就是利用這一有利地勢。

歷史

 。常貙αx渠的戰爭

  秦在滅巴、蜀的同時,還積極向義渠發起攻擊,以解除腹背的威脅。義渠是西戎的一支,游牧于今甘肅東部慶陽一帶,向東有時到達晉、陜北境。它與秦國常發生沖擊,如秦惠王三年(公元前335年),在洛水流域打敗秦師;萃鹾笤吣暝诠珜O衍的鼓動下,趁六國“合縱”聯軍攻秦函谷關時,義渠軍又在李帛打敗秦軍。所以秦國只要能騰出手來,就對義渠加以反擊。秦惠王五年,義渠內部有亂,秦派庶長操帶兵平定,后義渠向秦稱臣。秦惠王后元五年再伐義渠,攻取郁致(今甘肅慶陽東)。秦滅巴、蜀后的第三年,大舉向義渠進攻,占領了徒徑(今山西境)25城①。這樣,秦國不但在西北擴大了領土,還解除了后顧之憂。

  4.秦國制服韓、魏

  秦國在滅了巴、蜀,打敗了義渠后,接著就揮戈向東,朝函谷關以外發展。此時東方大國齊正忙于燕國的事務。因此,秦國就發動對三晉的進攻。秦惠王后元十一年,秦出兵攻占魏國曲沃和焦兩地!白呦装堕T!贝文,秦迫使魏國立被秦國選中的公子政為太子,魏襄王與秦惠王在臨晉相會,接受了秦國的要求②。于是魏國向秦屈服。

  接著向韓國進攻,韓宣王十六年(公元前317年),秦國曾在修魚打敗韓軍,俘虜韓將■及申差,韓國元氣大傷,無力同秦對抗。韓國相國公仲見“合縱”之勢瓦解,建議通過張儀向秦講和,韓愿送秦一名都,整頓軍隊與秦同南向伐楚。楚王聽到這一消息十分恐懼,急召陳軫謀劃對策。陳軫建議楚興師救韓,以動搖韓倒向秦的決心,同時可以激怒秦加緊向韓進攻。楚懷王采納這一意見,大肆喧染救韓的聲勢!懊鼞疖嚌M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韓果然不再向秦求和。秦因韓的動搖,就加緊進攻,楚國卻并不相救。在韓宣王十九年,秦軍在岸門(今河南許昌縣西北)大敗韓軍,韓國只得把太子倉送到秦國作人質,與秦講和①。趙武靈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又向趙國進攻,攻下藺地(今山西離石縣西),大敗趙軍,俘虜趙將趙莊②。趙國雖沒有正式屈服于秦,卻對秦國的軍威有幾分懼怕。

  秦國在制服了韓、魏,打敗了趙國后,韓、魏加入秦國陣營,這又是秦國用武力實現的一次“連橫”。秦國下一步就是向楚國開刀了。

 。ㄋ模┏䥽囊辉偈艽

  楚國進入戰國時,是領土最大的一個國家,直到戰國中期,它與齊、秦三國,是處在國力相當的大國。但是,楚國由于進入封建社會時改革不徹底,舊貴族勢力強,國內政治上用人不當,致使常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1.從六百里到六里的騙局

  在公孫衍發動的六國“合縱”攻秦戰爭中,齊、楚兩國都參加了,因此齊、楚兩國是同盟的國家。所以秦國不敢貿然向楚國發動進攻,秦要攻楚,必須設法拆散齊、楚的聯盟,于是張儀就到楚國進行活動。  張儀是秦國的相,楚國自不敢輕慢,楚懷王聽說張儀要來,于是“虛上舍而自館之”。張儀到達楚國后對楚懷王說,我們的國王最憎恨的是齊國,最尊敬的是你大王,我張儀也是這樣。大王你若能夠閉關絕齊,秦愿以商於之地方六百相贈,還把秦婦嫁給你為妾。這樣秦、楚就是兄弟之國,以后永遠不再打仗了。楚懷王很高興,群臣都向懷王祝賀,只有陳軫不高興。懷王很生氣,質問陳軫。陳軫向懷王指出,我看商於之地得不到,卻會使齊、秦聯合起來。這樣,楚國的災難就來了。懷王問他這是為什么?陳軫進一步闡明說,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有齊楚聯合的關系,今閉關絕齊,則楚國孤立。秦國豈能再重視你這孤立的國家而給你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回到秦國后,一定會食言,這樣楚國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兩國之兵必定來相攻,F在不如暗中與齊相好而表面上絕交,同時派人跟隨張儀入秦。若給了土地再同齊斷交不晚,若不給土地,就與齊國聯合對付秦國。

  楚懷王被張儀的花言巧語蒙蔽,只是貪圖秦國的六百里土地,對陳軫的正確建議根本聽不進,并以相印授給張儀,又送了很豐厚的財禮。同時關閉同齊國的交通,斷絕關系,然后派一位將軍隨同張儀往秦國接受土地。

歷史

  果然,張儀回到秦國后就變卦。他假裝從車上摔下來受傷,3個月不出面。楚懷王聽到此事,認為這是張儀以為他同齊國斷交的態度不夠堅決,于是派人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與楚斷交而卑辭與秦國結好。秦國破壞齊、楚聯盟目的達到,張儀就出來接見楚國使臣,他對楚國使臣說,我有奉邑六里,愿獻給你們大王。楚國使臣說,我受命于王,是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沒有聽見說是六里。

  楚國使臣回報懷王,懷王知上當而大怒,要立即出兵進攻秦國。陳軫向懷王建議,不如割一塊地送給秦國,與秦國一道進攻齊國。這樣,我雖失地于秦,可以從齊國奪取土地得到補償,國家也還是可以保存住的。懷王不聽,在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以屈?為將,起兵攻秦。秦將魏章率軍與屈?戰于丹陽(今河南丹水之北),楚軍大敗,秦斬殺楚軍達8萬人,主將屈?及裨將逢侯丑等70多人被俘,這次戰爭秦國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地。

  漢中失守后,楚懷王更氣惱,決心傾全國軍力,孤注一擲,要與秦國決一死戰,于是派兵再次進攻秦國。楚軍北上深入秦地到達藍田(今陜西藍田縣),秦軍在藍田阻擊楚軍。兩軍大戰,結果楚軍又大敗,楚只得再割兩座城同秦講和。在秦、楚大戰藍田時,秦的盟國韓、魏趁機派軍攻楚后方,兩國軍隊一直打到鄧(今河南鄧縣)。

  秦國得了漢中,又想取得楚黔中地,不久就派使者對楚國說,愿用武關(今陜西丹鳳縣東南)外的地區相交換。楚懷王憎恨張儀,說不愿換地,愿得張儀頭而獻黔中地給秦。

  張儀聽說,欣然愿往。楚懷王得張儀后準備將他殺死,張儀通過楚懷王的寵臣大夫靳尚,向懷王夫人鄭袖說情。靳尚對鄭袖說:秦王甚愛張儀,打算用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地區的6個縣和美女換回張儀。楚王愛土地必尊重秦國,秦女必然得到寵幸而夫人你就會被疏遠了,你惟有勸王將張儀放掉。鄭袖怕失寵,就日夜哭哭啼啼勸懷王放走張儀同秦國和好。楚懷王果然聽了鄭袖的話,放出張儀,并“厚禮之如故”。

  張儀被放后,又用威脅利誘的口氣勸楚懷王與秦和好,于是兩國太子互相入質于對方,與秦結婚姻之好。楚懷王放掉張儀,又將黔中地給秦,然后兩國結好。屈原認為不可,懷王不聽,終于放走張儀,以企求兩國從此“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伐”的美好前程。

  秦國得到了漢中地方,面積達600平方里。漢中地處漢水上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楚國曾在這里設郡。歸秦后,秦也設漢中郡。這樣,秦國本土就與巴、蜀連成一片,從此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秦國由此變得更加強盛起來。 歷史

  2.楚懷王客死秦國

  楚懷王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在中原齊、秦兩大國的斗爭中,首鼠兩端,所以遭到齊、秦兩國的攻擊。楚懷王二十年,齊宣王寫信勸楚背秦與齊和好,當時秦國已是秦武王的第二年,張儀已死,懷王于是聽從令尹昭睢的建議背秦親齊。懷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即位。秦昭王的母親是楚人,力主與楚和好,秦以厚禮送給楚王,懷王又背離齊國與秦和好,并到秦國迎女,從而結成婚姻之好。懷王二十五年,楚懷王與秦昭王相會于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秦國退還侵占的上庸地給楚。

  楚、秦聯合對齊構成威脅,于是齊國就聯合韓、魏進攻楚國。韓、魏本與秦“連橫”對付齊、楚,但秦國在同韓、魏和好的同時,照樣對它們進攻,如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出兵攻占了韓國時大縣宜陽(今河南宜陽西),斬殺韓卒6萬。秦昭王四年攻取韓國武遂(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秦昭王元年攻魏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未被攻下。秦昭王四年,秦攻占魏國的蒲坂(今山西永濟縣東南蒲州鎮)、晉陽(今山西芮城縣西)、封陵(今山西芮城縣西南)三地。于是韓、魏兩國投向齊國。

  大致在齊宣王十年(公元前310年)以前,齊國的田文繼其父田嬰襲了薛的封號,號稱為孟嘗君或薛公,并當上國相,掌握齊國大權。韓、魏的倒向齊國,除秦國的進逼外,還與孟嘗君的合縱策略有關。孟嘗君在韓、魏投向齊國后,就發動向秦國的盟國楚國進攻。齊宣王十九年,齊、魏、韓三國聯軍進攻楚國方城,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蔑(或作唐昧),楚國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以北的土地全部喪失,被韓、魏兩國分得。宛地是一個富庶的地方,是楚國北進中原的門戶和長期經營的重要戰略重地,它的喪失就堵死了楚國北進的道咯。

  楚不敵三國的進攻,于是把太子橫送到齊國作人質,向齊國屈服。楚國向齊屈服是秦國最擔心的,秦國于是在楚懷王二十九年出兵攻楚,斬殺楚軍2萬,楚將景缺被殺。次年,秦再攻楚,占領八城。同時秦昭王給楚懷王去信,約懷王在武關相會,以結兩國友好。懷王接到信后感到難辦,想前去相會,怕再被欺騙;不去,又怕秦國發怒,遭到更嚴重的打擊。令尹昭睢主張不去,認為秦國不可信,它有兼并諸侯的野心,我們只要增加兵力防守就是了。懷王的兒子子蘭卻極力勸他前往,認為不應斷絕了秦人的歡心,楚懷王于是決定前往。

  秦昭王根本沒有到武關,只派一將軍在武關埋伏,假稱秦王。楚懷王一進武關,秦軍遮閉關門,把懷王劫持到咸陽,在章臺朝見秦昭王,不以國君禮接待他,而把他當作一蕃臣。懷王大怒,失悔未聽昭睢的話。秦國把懷王軟禁起來,要挾他割讓巫、黔中郡給秦,以結兩國之好。楚懷王也準備同意與秦結盟,秦昭王卻堅持要先割地后結盟。懷王十分生氣地說,秦國欺騙我又強迫要我給他土地,就堅決不給,秦國就把他關在秦不讓回國。

  楚懷王被囚在秦,國內大臣于是從齊國接回太子橫立為王,就是楚頃襄王,并通知秦國,楚國內已有新國王了。

  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見懷王不給他土地,楚國內又立了新王,就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殺楚軍5萬人,奪取析(今河南浙川)地15座城而去。次年,懷王從秦逃走,被秦國發現,堵塞通往楚的道路。懷王恐懼,從他道逃到趙國。趙惠王年幼即位,他的父親趙武靈王在代地未歸,惠王不敢讓懷王進國。懷王打算逃到魏國,被秦人追上,又把他劫持到秦國。楚懷王受這樣折磨,到秦就病倒,頃襄王三年他就死在秦國。當秦國把懷王的尸體送回楚國時,楚國人人都感到悲痛,秦、楚關系也就徹底破裂了。

 。常灼鸸フ价,楚國遷都陳

  楚襄王六年,秦國以白起為將攻韓伊闕(又名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南),斬殺韓軍24萬。秦昭王并寫信給楚王,要率領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楚襄王只得同秦講和,并從秦國娶秦女為婦。以后的十四年、十五年襄王都與秦昭王相會,表示服于秦。楚襄王十八年,楚國有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王聽說后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楚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經他這一激,于是派使臣往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到這一消息,當然是不滿的,于是決心給楚國更大的打擊。楚襄王十九年,秦起兵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二十年,秦將白起攻占楚鄢(今湖北宜城東南)、西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北)。二十一年,白起攻占楚國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楚軍潰不成軍,于是退到陳(今河南淮陽),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襄王二十一年,秦攻占楚國巫、黔中郡。

  楚王遷都到陳后,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余萬人,向西雖然奪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個邑設郡①,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后,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滅亡。

 。ㄎ澹┶w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國在“三晉”中國土不小,但國力一直不強,它一心想得到的中山國土地,卻被魏國越境攻滅。到戰國中期,趙武靈王實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才使趙國強盛起來,成為東方六國中繼魏、齊后最強的國家。趙武靈王的這一改革,還促進了我國古代軍制上由車戰到騎兵步卒為主的轉變。

 。保w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

  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為生,長于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為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么辦?“吾欲胡服”。實行胡服,便于騎射。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這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相同。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很徹底,他不僅要使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這一改變穿著的革新觸及的層面就很廣。

  趙武靈王預知反對者必強、阻力大。于是先找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肥義和樓緩都十分贊同。武靈王乃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來,又派專人去告訴他的叔父公子成,請他穿胡服。使臣回報公子成持不贊成的態度,武靈王便親自去說服公子成,這樣公子成也穿胡服上朝。

  貴族趙文、趙造、周?、趙俊等勸阻不要實行胡服。趙武靈王反駁他們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并指出,“便國不必法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對于衣服,他說“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壁w武靈王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反駁了一些貴族的責難,特別是像公子成這樣很有影響的貴族,也穿上胡服,于是胡服就在趙國上下推行開來。

  后來趙國攻下原陽(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后,把它改作“騎邑”,以訓練騎兵。有位叫牛贊的又出來反對,說“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蔽潇`王駁斥他說:“古今異利,遠近易用”!白又俑,不知器械之利”,“今子以官府之籍,亂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贊忙下拜說“臣敢不聽令乎!” 歷史

  由于實行胡服,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即刻顯示出威力來。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趙國就向覬覦已久的中山國發動進攻,一直打到寧葭(今河北獲鹿縣北)。又西攻胡地,到達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地區),“辟地千里”①,林胡王向趙貢獻良馬以求和。趙武靈王讓代地的相趙固專主管所奪取的胡地,向內地提供騎兵。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軍進攻中山國,奪取了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王獻4邑請和,趙軍才停止攻擊。趙武靈王決心要滅掉中山,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繼再攻中山,到趙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終于最后滅掉中山,把中山王遷到膚施(今陜西綏德縣東南)。

  趙國在加緊進攻中山的同時,還向北方的匈奴出擊,“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

  在趙武靈王二十七年時,他把王位傳給王子何,是為趙惠王,自號主父。他打算讓兒子治國,自己騰出手來,身穿胡服,率領將士專事征討西北的胡地。并且打算從云中,九原出發,向南攻擊秦國。他還裝扮成趙國的使臣到秦國去見秦昭王。秦昭王未發現,只覺得這位使臣氣度非凡,不像一般人臣。于是派人追趕,而主父已逃出邊關。經查問知是主父,秦昭王大為驚訝。趙主父親自入秦,是要觀察秦國地形,以及秦昭王的為人,以便作出對策?梢娳w武靈王是打算直接同強秦對抗的。

  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齊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玻w武靈王餓死沙丘宮

  英武一時的趙武靈王,由于傳國于王子何而引起爭位斗爭,致使他被餓死在沙丘異宮中,為天下所惋惜。

  樂毅破齊,是戰國政治史上一大轉折,它使秦、齊并強的局勢一變而為秦國獨強的局面。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秦國的統一戰爭。

  樂毅破齊,是戰國政治史上一大轉折,它使秦、齊并強的局勢一變而為秦國獨強的局面。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秦國的統一戰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01658.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