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晉、楚的繼續爭奪 歷史
楚莊王卒,其子楚共王(熊審,前591??60年)自稱“少主社稷,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是以不德”(《左傳?襄公十三年》),缺乏治國經驗,亦無爭戰閱歷,全靠令尹子重等一班舊臣支撐,楚國霸業開始衰退。晉國雖一度復強,但內憂重重,已非昔日可比。秦雖已漸崛起,齊亦不失為東方一大國,但秦、齊仍隨楚、晉角逐,自己無力支配中原局勢。故楚莊王卒后,中國出現晉、楚并霸局面。同時,由于中原長期爭戰不已,各中小國家普遍厭戰,楚、晉實力亦已下降,故在爭奪的同時,又出現弭兵運動。這就是在楚莊王之后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原的基本形勢。
歷史
蜀之盟,楚國霸業達到鼎盛;但盟后不久,晉與楚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蜀之盟后第二年(公元前588年)春,晉國為了教訓鄭國附楚,會合宋、魯、衛、曹等國軍隊伐鄭。鄭公子偃領軍抵御,擊敗了晉等國聯軍。鄭自恃兵強,又以許恃楚而不事鄭,在擊敗晉后不久,又舉兵伐許,搶占了許國的田地。再過一年,即公元前587年(楚共王四年),鄭又派兵去許國疆理田地,為許所敗。鄭接著討伐許,取[钅且]任、冷敦之田(今河南許昌境)。晉國見有機可乘,以救許為名,興兵攻鄭,楚國毫不示弱,亦立即派子反(公子側)率軍救鄭。于是鄭、許兩國國君在子反前爭是非曲直,子反不能決,說:“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左傳?成公四年》。)公元前586年(楚共王五年),許靈公果去楚國告鄭,鄭悼公亦至楚爭訟。鄭理曲不勝,楚囚禁鄭臣皇戌與子國(公子發)。鄭悼公不服,回國后就遣公子偃赴晉請盟,背楚親晉。同年秋,晉派趙同與鄭悼公盟于垂棘(晉地,今山西潞城北)。冬,晉以鄭服,又會齊、魯、宋、衛、曹、邾、杞之君與鄭悼公盟于蟲牢(鄭地,今河南封丘北)(《左傳?成公五年》。)。稍后,晉又欲會諸侯,宋共公托故推辭。鄭背楚附晉及諸侯與鄭盟,是楚國爭霸之失策,使自己處于被動。
公元前585年(楚共王六年),楚國不甘心輕易失去鄭國,令尹子重舉兵伐鄭。晉中軍帥欒書(欒武子)即率六軍救鄭,與楚軍遇于繞角(今河南魯山東),楚見敵眾,主動撤退(《左傳?成公六年》載,晉、楚兩國軍隊在繞角相遇,“楚師還”,可謂主動撤退!蹲髠?襄公二十六年》則記晉用析公之謀,夜臨楚軍而楚軍“宵潰”。)晉軍遂攻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兩縣之軍救蔡,御諸桑隧(今河南確山東)。晉軍是戰是退,將帥意見不一。趙同、趙括欲戰,荀首、士燮、韓厥諫不可。他們說:“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于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己,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保ā蹲髠?成公六年》。)欒書持慎重態度,就撤軍了?梢姵䥽酝q存,晉仍不愿貿然與之正面較量。次年,楚子重又伐鄭,駐軍于。ń窈幽舷宄牵。晉亦又會齊、宋、衛、魯、曹、莒、邾、杞之君救之。鄭共仲、侯羽趁勢眾圍攻楚軍,俘獲了楚鄖公鐘儀,把他獻給了晉國。晉與各國盟于馬陵(今河北大名東南)而還。再過一年,即公元前583年,晉欒書又領軍伐蔡,接著犯楚,俘獲楚大夫申驪;攻沈,俘沈國國君揖初。這樣,原從楚之中原諸國,又盡入晉國懷抱,楚國霸勢隨著衰退。
在此同時,晉重新經營東方,拉攏齊國。公元前583年(楚共王八年),晉景公遣韓穿赴魯,命歸汶陽之田給齊。對這種反常行為,季文子當即就向韓穿指出,汶陽之田,原為魯地,晉初使齊歸魯,現又命歸齊,“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左傳?成公八年》。)晉景公這種出爾反爾、犧牲魯國利益去取悅于齊國的行為,果然引起中原各國的不滿,“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于晉”(《左傳?成公九年》。)晉景公懼,第二年春,又會齊、宋、魯、衛、鄭、曹、莒之君于。ㄐl地,今河南長垣東),以重溫馬陵之好。季文子認為此舉無益,對范文子說:“德則不競,尋盟何為?”(同上。)楚國抓住“諸侯貳于晉”這一時機,采取拉攏與打擊相結合的方針,立刻與晉爭奪與國。公元前582年(楚共王九年),楚以重賂求鄭,鄭成公與楚公子成會于鄧(楚地)(此從《左傳?成公九年》!妒酚?鄭世家》載:“成公三年,楚共王曰‘鄭成公孤有德焉’,使人來與盟。成公私于盟!保。同年秋,鄭成公害怕晉攻伐,又親往朝晉。晉以其貳于楚,執之;又命欒書領兵伐鄭。楚令尹子重也立即舉兵伐陳以救鄭。冬,子重又自陳伐莒,莒無備,渠丘(今山東莒縣東南)、莒(莒都,今莒縣)、鄆(今山東沂水東北)皆潰。楚軍進展順利。次年,即公元前581年,鄭人立新君(鄭成公子),向晉表示不會因鄭成公被拘留而屈服。晉欒書說:“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歸其君,以求成焉!保ā蹲髠?成公十年》。)遂會齊、宋、衛、曹伐鄭,鄭賂晉請和,晉釋鄭成公回國。
晉對鄭成公的親楚行為無可奈何。
由此可見,楚共王“少主社稷”,依靠子重等一班舊臣輔佐,雖霸勢轉衰,但仍遵循先君北上爭霸路線,繼續與晉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保住了大國霸國的地位。 二、第一次弭兵之會(宋西門之盟)
歷史
從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卒,至公元前580年(楚共王十一年)的十一年間,晉、楚一方面進行激烈的爭奪,另一方面由于雙方實力下降,已開始進行和平試探。
從晉國來說,與楚爭奪,雖有時稍占優勢,但自從公元前583年(晉景公十七年),晉命魯歸汶陽之田與齊,已引起中小國家的不滿。它雖然討好了齊國,卻侮辱了魯國,也使其他國家“貳于晉”。次年,鄭成公主動來朝時,晉又橫蠻地拘留他,得罪了鄭國。公元前581年,魯成公朝晉,晉疑其親楚,不讓他回國。次年,魯成公被迫接受盟約后,才準其回國。這件事更加不得人心。
正當晉濫施霸威、諸侯多對之有二心時,秦與白狄也乘機伐晉。公元前580年,晉景公卒,子晉厲公立,為穩定局勢,爭取與秦和好,于是晉、秦約定會于令狐(晉邑,今山西臨猗西)。據《左傳?成公十一年》載,晉厲公先至,秦桓公不肯涉河,止于王城(秦邑,今陜西大荔東)。兩國夾河而盟。秦大夫盟晉君于河東,晉大夫盟秦君于河西。秦桓公回來后就背盟,與白狄謀劃伐晉。所以,晉已力不從心,鄭、魯受辱,其他各國貌合神離,存有二心,秦始終抱敵對態度,白狄又時來犯,與楚爭霸已感不支,開始轉向與楚弭兵。
從楚國來說,楚莊王卒,楚共王年幼執政,霸勢轉衰,原中原與國,紛紛倒向晉一邊。子重等一班舊臣雖竭力維持,但與晉爭奪往往處于被動。而子重等又居功自傲,在強敵面前,不顧國家利益,伸手要賞田,目的未遂,又貪婪侵占,終演成內亂。據《左傳?成公七年》載,楚圍宋之役后,令尹子重請取申、呂以為賞田,申公巫臣(屈巫,申縣之尹)認為“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于漢”。楚莊王接受了這一意見,沒有把申、呂賞給子重。子重對申公巫臣懷恨在心。子反要娶夏姬,申公巫臣自己想娶她,出面阻止,這樣又得罪了子反。申公巫臣于公元前589年利用出使齊國之機,攜帶夏姬去齊,適逢齊在鞍之戰中被晉打敗,申公巫臣就奔至晉,晉任以為邢大夫。楚共王即位后,子重(令尹)、子反(司馬)利用特權滅申公巫臣之族而分其家財。申公巫臣怨恨,請出使到吳國,晉景公欣然同意。申公巫臣到吳國后,吳國國君壽夢非常高興。申公巫臣教吳人乘車和戰陣之法,使其叛楚。吳國從此開始伐楚、伐巢(今安徵瓦埠湖東南)、伐徐(今江蘇泗洪南)、入州來(今安徽風臺)!白又、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于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通中原諸國)”。吳國日益強大起來,對楚國構成嚴重威脅。
晉、楚爭霸,直接受到禍害的是處于中間地帶的宋、鄭等中小國家。這些國家的統治者與廣大臣民一樣,也渴望和平,停止戰爭。第一次弭兵之會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公元前582年(楚共王九年,晉景公十八年)秋,晉、楚在激烈爭奪的同時,已試探媾和。據《左傳?成公九年》載,晉景公視察軍府,面見楚俘鐘儀(公元前584年被鄭俘,鄭獻給晉),與他作了一番友好的交談。范文子建議釋放歸楚,“使合晉、楚之成”。晉景公同意,“重為之禮,使歸求成”。這年冬,楚共王也及時遣公子辰赴晉,“報鐘儀之使,請修好、結成”。次年(公元前581年)春,晉景公又派大夫糴[艸/伐]聘楚,以“報大宰子商(公子辰)之使也”(《左傳?成公十年》。)夏,晉伐鄭而釋鄭成公回國,這也是在晉、楚媾和氣氛中出現的舉措。
公元前580年(楚共王十一年,晉厲公元年),宋卿華元得知晉、楚兩國使者互訪,謀求媾和,就主動出來斡旋,促成晉、楚結盟。華元本人與晉正卿欒書、楚令尹子重皆有私交,就先后奔赴楚、晉,“合晉、楚之成”(《左傳?成公十一年》。)其時,晉還謀求與秦結好,夾河而盟。經過華元的努力,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晉厲公二年)五月,晉大夫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達成協議,盟于宋西門之外,史稱“宋西門之盟”(“華元弭兵”)。盟約說:“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甾(災)危,救備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墜)其師,無克[月乍]國!保ā蹲髠?成公十二年》。)盟成,衛、魯、鄭等國國君赴晉受命(《春秋?成公十二年》:“夏,公會晉侯、衛侯于瑣澤。”瑣澤,晉地。)同年秋,晉遣[谷阝]至聘楚,“且[氵位]盟”;冬,楚亦遣公子罷聘晉,“且[氵位]盟”,相互承認盟約。十二月,晉厲公和楚公子罷盟于赤棘(晉地)。宋西門之盟一時得到了貫徹執行。 三、鄢陵之戰
宋西門之盟,只是晉、楚雙方暫時緩解激烈爭奪之舉,并未帶來真正的停兵與和平。晉國由于它后方面臨狄人與秦的襲擊,急需與楚作一妥協,然后轉向打擊狄、秦。秦自[肴殳]之役后,一直與晉不和。盡管晉主動求和修好,但往往一廂情愿,為秦所不顧。所以秦、晉矛盾始終很尖銳。就在晉、楚宋西門會盟之際,秦就鼓動白狄攻晉。盟后,晉騰出手來攻狄,敗之于交剛(今山]西[阝顯]縣境)。晉為集中力量打擊秦國,于盟后次年,即公元前578年(晉厲公三年,秦桓公二十七年)春,晉征師于諸侯,并會齊、宋、衛、魯、鄭、曹、邾、滕之君于京師(《春秋?成公十三年)。夏,晉遣呂相(魏相)赴秦,歷數秦惡以絕秦,把責任推在秦國身上,以鼓動諸侯支持晉國,參與伐泰
。呂相的絕秦書,開后來檄文之先河(《左傳?成公十三年》。)接著,晉厲公率晉國四軍(中、上、下、新)與上述各國軍隊聯合伐秦,敗秦軍于麻隧(秦地,今陜西涇陽北),然后渡涇河,進抵侯麗(今陜西禮泉東)而還。時秦都雍(今陜西鳳翔南),各國聯軍已深入到秦國腹地。曹宣公、成肅公(周大夫)皆卒于軍中,秦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同上。)?梢娺@次戰爭規模是很大的,秦所受到的損失也是很重的,以至一時不敢與晉抗衡。晉打擊秦的目的得逞,勢力更盛,中原諸國實為晉之屬國。楚恪守盟約,未及時援秦,已使自己被動。公元前577年(楚共王十四年),鄭恃晉勢,公子喜(子罕)率軍攻打楚之親國許,為許所敗。鄭成公不甘失敗,馬上親領軍攻許,攻入外城,許被迫以叔申之封田向鄭請和。
鄭如此欺凌許國,當然為楚難以容忍。所以楚國已考慮北上,打擊鄭國,與晉對抗。
據《左傳?成公十五年)載,公元前576年(楚共王十五年),楚將出軍北伐,子囊(公子貞)說:“新與晉盟而背之,無乃不可乎?”子反說:“敵利則進,何盟之有?”楚共王支持子反的意見,遂率軍伐鄭,至暴隧(今河南原陽西)。接著又伐衛,至首止(今河南睢縣東)。鄭子罕反襲楚,取新石(楚邑,今河南葉縣境)。晉中軍帥欒書對楚意欲報復,韓獻子反對。這年冬,晉士燮、齊高元咎、宋華元、衛孫林文、鄭公子[魚酋]、邾人會吳于鐘離(今安徽鳳陽東稍北)。吳始參加中原諸國盟會。顯然,晉與各國與吳相會,目的就是把予頭指向楚國,特別是鼓動吳抗楚。許在此形勢下,害怕鄭國再次討伐,就請求遷到楚國。楚共王同意,遂遣公子申“遷許于葉”(今河南葉縣南)。許從此成為楚國附庸,其舊地為鄭所有。
楚與晉抗爭,焦點仍在爭鄭、宋。故楚對鄭除攻伐外,又采取求和的方針。伐鄭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南陽北)遣公子成赴鄭,以汝陰之田(今河南郟縣、葉縣間)求和。鄭獲利,即叛晉,鄭子駟與楚共王在武城結盟。楚對鄭一打一拉,取得成功。同年夏,鄭子罕領兵攻宋,先宋軍敗鄭于[氵勺]陂(今河南商丘、寧陵間);繼而宋軍驕而不警,又為鄭敗于[氵勺]陵(今寧陵南)。鄭背晉,又敗宋,顯然是楚北進的重大勝利,晉也當然不會置之不理。所以當鄭伐宋不久,晉國君臣就準備興師伐鄭!蹲髠?成公十六年》載:“晉侯將伐鄭。范文子(士燮)曰:‘吾逞吾愿,諸侯皆叛,晉可以逞。若唯鄭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瘷栉渥樱钑┰唬骸豢梢援斘崾蓝еT侯,必伐鄭!伺d師!睍x一方面出動四軍(上、中、下、新),一方面派人前往衛、齊、魯乞師,參加作戰。
鄭國君臣聞訊,即向楚告急。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以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并會同蠻軍,疾速進軍,以救鄭。
五月,晉軍渡河,聞楚軍將至,范文子欲返,欒武子主戰。六月,晉、楚兩國軍隊遇于鄢陵。晉臣大都主戰,唯范文子仍不欲戰,主要是晉國內部矛盾已日益尖銳,故寧可“釋楚”而緩解“內憂”(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晉國大臣大多數主戰,唯士燮始終主退。
士燮見厲公驕侈,群臣不和,如戰而勝楚,內憂益滋,故欲釋楚以緩和國內矛盾,非懼戰敗也。”)。但兩軍已相遇,一解即發,范文子已無法控制局勢。
甲午日晨,楚軍逼近晉軍營壘布陣,晉軍吏驚恐。欒書說:“楚師輕佻,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谷阝]至說:“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指子反、子重)相惡,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各顧其后,莫有斗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保ā蹲髠?成公十六年》。)晉厲公采納[谷阝]至意見,統軍迎戰。兩軍對陣,楚共王登上巢車(樓車),
甲午日晨,楚軍逼近晉軍營壘布陣,晉軍吏驚恐。欒書說:“楚師輕佻,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盵谷阝]至說:“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指子反、子重)相惡,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各顧其后,莫有斗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保ā蹲髠?成公十六年》。)晉厲公采納[谷阝]至意見,統軍迎戰。兩軍對陣,楚共王登上巢車(樓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17625.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