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漢族,東周戰國末年趙國人。能言善辯,曾為平原君門客。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傳說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夸大,割斷二者的聯系,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趙惠文王六年(前293年),封公子趙勝為平原君。平原君喜好名家論辨之言,公孫龍遂為平原君的門客!妒酚·平原君虞卿列傳》云,“平原君厚待公孫龍”。
趙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燕昭王欲攻齊國,公孫龍帶領弟子,從趙國趕到燕國,力圖勸其“偃兵”。燕王滿口答應,公孫龍卻表示不可相信,說道: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后來終于破齊。而今“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他用這種“循實則名”的方法猜透了燕王的真實用心,使燕王無言以對。(事見《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應言》)
十六年(前283年),秦國與趙國盟會締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答應相互援助。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此事告知平原君。公孫龍向平原君建議說:趙也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援救魏國,秦國卻攻打魏國,是秦國首先違背了盟約。(事見《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淫詞》)
十九年(前280年),公孫龍又與趙惠文王論偃兵之事。趙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回答說:“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必有其實。”并指出趙惠文王當秦得地而縞素布總,齊亡地而加膳置酒,并不真正具有兼愛之心,故不能行偃兵之實。(事見《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審應》)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73401.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