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五霸中,史稱齊桓公最盛。但桓公之盛,盛在政治方面,專就軍事成就而論,齊則遠遜于晉。關于這一點,史家早有定評。清人顧棟高說:“齊桓攘楚之功,十分不及晉文之一。何也?城濮一戰而天下翕然宗晉。齊桓盟召陵,未?年而楚人滅弦,又?年而楚人圍許、滅黃、伐徐,楚之桀驁曾不稍減其分毫!碑旪R桓公之時,北方、西方戎狄勢力強大,甚至直入中原腹地,如狄人滅衛、滅邢,伊洛之戎禍患王室。有的侵擾華夏周邊國家,如山戎危害燕國,淮夷危害杞國等,楚則在南方大力北進。但當時的形勢以北方最為緊要,所以齊桓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北方,拯災恤鄰,救危扶傾,團結中原諸侯,共御強敵。戎、狄自然成了他討伐的首要對象!妒酚?齊世家》說:“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還!惫轮裨诮窈颖北R龍至遼寧喀左一帶。齊征山戎至孤竹,這在當時是一次遠征。據《韓非子?說林上》,桓公這次遠征春往冬返,打得很艱苦。在孤竹境內,曾迷惑失道于山中!肮苤僭唬骸像R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受圍于山中時,沒有水!摆襞笤唬骸伓由街,夏居山之陰,蟻壤寸而有水!司虻,遂得水。”經過與敵軍和惡劣自然條件的斗爭,齊軍獲得勝利,完成了救燕的任務。《國語?齊語》記載這次軍事行動的結果說:“?(fú,音扶)(擊)令支(在河北遷安西),斬孤竹而南歸。”歸途中,燕莊公送齊桓公進入齊國國境;腹鶕爸T侯相送不出境”的周代制度,將燕莊公所至之地劃歸燕國,顯示了他的團結和大度。
《左傳》閔公元年(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在今河北邢臺市西南),桓公準備派兵援助,鮑叔建議待狄滅邢以后再行動,管仲卻說:戎狄好比豺狼,貪婪無厭;中原諸國互相親?,不可丟棄。安逸等于毒藥,不可懷戀!对姟氛f:“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的意義就在于列國諸侯要同惡相恤。請援救邢國遵照簡書辦事吧!齊桓公采納管仲意見,出兵救邢。公元前659年,桓公帥齊、宋、衛三國聯軍驅逐狄人,治備各種用具,幫助邢國遷居到夷儀(今山東聊城西)。
狄人在擊潰邢國后,又于周惠王十七年冬十二月,移師衛國。當時衛國國君懿公是位昏庸君主,他玩物喪志,喜歡養鶴,讓鶴乘坐卿大夫的軒車。所以,當狄人大兵壓境時,懿公向國人發授兵甲,準備出征。國人不愿作戰,說:鶴享有祿位,讓鶴去作戰吧!我們怎能作戰?大部分潰散而去。懿公率勉強湊合起來的衛軍去迎擊狄人,在熒澤被狄人打得大敗。衛軍敗后,懿公還不收藏自己的戰旗,被狄人俘虜!皻⒅,盡食其肉,獨舍其肝”,衛國滅亡。衛國滅亡后,遺民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兩邑居民總共五千人,在曹邑(今河南滑縣西南之白馬故城)立公子申為君,是為衛戴公。齊桓公特派公子無虧率戰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去戍衛。并贈給戴公乘馬三百匹,牛、羊、豬、雞、狗各三百只,五套祭服和各種建筑門戶的材料,贈送戴公夫人用魚皮裝飾的軒車和細錦三十匹。第二年,齊桓公又率諸侯修筑楚丘(在河南滑縣東)作為衛都,把衛國遷到這里。衛戴公做國君僅半年就死去了,文公繼立。衛文公勤儉治國,“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授方任能”,使衛國勢力得到復蘇。文公元年僅有戰車三十乘,末年就發展到了三百乘。
齊桓公為懲戒狄人,曾率軍西征白狄!秶Z?齊語》說:“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設?,乘桴濟河,至于石枕。懸車束馬,?太行與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吳!钡腔腹倪@次西征,由于史籍闕失,詳情已不可知了。
周襄王百年(公元前647年)夏,淮夷危害杞國。齊桓公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國君在咸地(今河南濮陽縣東南)聚會,商討對付淮夷的辦法。次年,九國諸侯修筑緣陵城(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時在齊境),把杞國遷到這里。桓公贈送杞國戰車百乘,士卒千人幫助守衛杞國。
周襄王八年,淮夷侵凌?國。齊桓公在淮地(今江蘇省盱眙縣)會合魯、宋、陳、衛、鄭、許、邢、曹八國國君,策劃救援?國。并幫助?國筑城以防御淮夷。
桓公北破戎狄,穩定中原形勢之后,即轉而南向,對付強楚。當時,楚成王依據強大武力,一意北進,陳、蔡、鄭、許等國皆屈從楚國。桓公抗楚采取了政治、外交與軍事斗爭互相配合的方針。
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楚人伐鄭,齊桓公在犖(今河南省淮陽縣北)會同魯、宋、鄭、曹、邾五國國君,商討救援鄭國。次年,齊為與楚爭奪江(在今河南息縣西南),黃(今河南潢川縣西北)二國,在貫地(今山東曹縣南)與江、黃之君會盟,江、黃轉而服齊。冬,楚成王討伐鄭國,俘虜了鄭大夫聃伯,企圖打擊投靠齊的中小國家。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桓公為打擊楚國,堅定江、黃兩國服齊的決心,再與宋、江、黃三國之君會盟于陽谷(今山東陽谷縣),策劃伐楚。陽谷會后,桓公親臨魯國重敘舊盟。冬,魯大夫公子友赴齊結盟,加強了齊魯的同盟關系。
經過一系列政治、外交準備,齊桓公在周惠王二十一年以中原魯、宋、陳、衛、鄭、曹、許八國之師討伐楚的盟國蔡。伐蔡的導火線為蔡姬事件。蔡姬是桓公夫人,與公乘舟游池苑,蕩舟戲桓公;腹,歸蔡姬,但并未斷絕關系。蔡國則將蔡姬另嫁他國,桓公即興兵伐蔡。蔡國潰敗,聯軍遂侵入楚境,并到達楚國的陘邑(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楚成王率軍北進,并派遣使臣責問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回答說:“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服,寡人是問!笔拐呋卮鹫f:“貢之不入,寡人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齊、楚兩國勢均力敵,楚為新興大國,齊為中原盟主,統八國聯軍。但桓公憂慮勞師遠征,楚“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難以深入取勝。反之,楚見齊為諸侯霸主,聯軍陣容強大,也擔心齊“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不敢輕啟戰端。于是,齊、楚雙方在召陵締結了盟約。召陵之盟雖未在軍事上給楚造成什么損失,但收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對楚國起到了威懾作用,這是齊國在政治上取得的重大勝利。此后二十余年間,楚國沒有北進爭鄭,而是掉頭東向,向淮河流域發展勢力。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在“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歷史形勢下,創建霸權四十余年,團結了廣大華夏國家,在軍事上南征北討,沉重地打擊了北方、西方戎狄族的侵擾,有力地阻止了楚國勢力的北進,維持了中原三十余年的穩定局面,是有很大的歷史功績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44596.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