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城邑和關塞要津的設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春秋以前,列國除國都以外,一般城邑和關隘要津多不設防。這從軍事上說,主要是由當時的民兵性質決定的。如秦穆公襲鄭,從華陽(今陜西華陽縣東南)出兵,一路經過函谷關(今河南寶靈縣東北),二崤山(今河南濟寧縣西北。崤山有二:曰東崤、西崤)、環轅、伊闕,而后到河南偃師,行程二千余里,途中遇到鄭商人弦高始被發覺,所有周、晉的關隘要道均無兵防守,就是很好的一例。但是,戰國時代由于戰爭頻繁和常備軍的出現,過去那種“津梁未發,城險未修,渠答未張”的情況已成為歷史了。

戰國時的城邑一般都駐有重兵。據《商君書》、《戰國縱橫家書》、《尉繚子》等,一個萬家之邑或百丈、千丈之城,即有一萬戰士防守。

如遇敵人來攻,還要動員全城男女老弱上城助守。設防的城市,城墻要修得“厚以高,壕池深以廣”。城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候樓,既是守城的屏障,又便于監視敵人。各設防的城市應能獨立作戰,又應互相支援,做到內有堅守之兵,外有救援之軍。“關梁”,在春秋以前本是阻絕交通、雍塞道路的障礙,而戰國時卻忽然發現是“邦國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寶也!薄尔}鐵論·險固篇》說:“諸侯之有關梁⋯⋯蓋自戰國始也!泵鞔f所著《七國考》統計,七強的主要關梁達四十余處。如秦的商、洛、?、函,楚的巫山、方城,齊、趙的常山、河、漳,韓的鞏、洛、成皋、商阪之塞等。魏在七強中無“名山大川之限”,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被人看作是“四分五裂之道”?傊,戰國時“備邊境,充要塞,謹關梁,塞蹊徑”已經成了當務之急。同時,列國還紛紛在邊境修筑長城,駐兵御敵。楚國的長城號曰方城,以魯關(今河南魯山縣魯陽關)為中心向東經?縣(今魯山縣東南),到達?水,折向東南,到達?陽(今河南泌陽縣),由魯關向西,東北連翼望山(今河南欒川縣南),南向達穰縣(今河南鄧縣)。特點是東西兩面有城,南北與山連接,故號曰“方城”。

齊國的長城規模也很大!洱R記》說:“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據楊寬先生考證,它起于平陰縣的防門,東向經五道嶺,繞泰山西北麓的長城嶺,經歷泰沂山區,一直到膠南縣小朱山入海。

魏國的長城有二條。一條在西北,南起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經渭水、洛水,北到上郡(今陜西北)與秦接壤之地。另一條在魏國西南部,起于卷(今河南原陽縣西),經陽武(今原陽縣東南),折向西南,到達密(今河南密縣西北),全長六百余里。d
燕的長城有南北兩條。南長城稱易水長城,按易水走向,西起河北易縣,東到文安,長達五百余里。北長城西起造陽(在上谷,今屬內蒙赤峰市),東至遼寧襄平(今遼寧遼陽),蜿蜒2000余里。Y趙國也有南北兩條長城。南長城在漳水以北,趙南界,大體在今河北武安縣西南,經今磁縣,到今肥鄉縣南。主要用于防御魏、秦。北長城東起于代(今河北宣化)經云中、雁門,西北折入陰,至高闕(今內蒙烏拉與狼山之間的缺口),全長1300里,主要防御燕和三胡。

秦的長城在西北境,主要防御胡人。據楊寬先生說它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今渭源縣北,又西北到古狄道(今甘肅臨洮),又北到今皋蘭,經蘭州市東北行,入于今寧夏。

除七強而外,位于今河北中部的中山國也筑有長城。羅哲文先生說:“中山長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縱貫恒山,從太行山南下,經尤泉、倒馬、井陘、娘子關、固關以至于邢臺黃澤關以南的明水嶺大嶺口,全長五百余里”。主要防御趙、齊。與關塞要津設防相適應,戰國時出現了“符節”制度。符,一般用于軍事行動,稱“甲兵之符”,是金屬所制,上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在君,左半在將,是調動軍隊的信物。如信陵君救趙,奪晉鄙軍權,就是先盜得存在魏王處的半個虎符。又據秦新?虎符銘文,在邊境有突發事件時,雖無兵符,也可以便宜從事!肮潯庇媒饘倩蛑窆澲瞥,上有銘文,是往來使者和行旅通過關塞要津及城邑的通行證件,現存的鄂君啟節是最好的實物證明。據桓譚《新論·離事》說,公孫龍“乘白馬,無符傳,欲出關,關吏不聽”。戰國時,不但城邑的四門設有專門檢查行旅符節的官吏,而且在遇有戰事時,在設防的城邑中“巷術周道、必為之門。門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從令者斬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44594.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