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春秋戰國經濟管理思想的演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春秋戰國經濟管理思想的演變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演變,經濟管理思想也發生了變化。

  西周時期是農、工、商并重。關于這點,《史記?貨殖列傳》引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重視工商,鄭國也重視工商業與商人訂有盟約,衛文公"訓農,通商,惠工",晉文公"輕關易道,通商寬農,……利器明德",①隋武子說楚國"商農工賈,不敗其業"②。在此情況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一般都是農工商并重的。及至戰國隨著個體農民廣泛出現而成為整個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又由于兼并戰爭的激烈進行,所以各國都不能不重視耕戰,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家、思想家轉向重農抑商、重本抑末,商鞅、韓非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以《管子?輕重篇》作者為代表的經濟思想,作者站在封建國家的立場,主張國家經營工商業以增加國家經濟收入,同時減免賦稅,安民保民,富國強兵。除此而外,經濟管理思想其他方面也有明顯的變化。

 。ㄒ唬┕苤、孔丘、范蠡的經濟管理思想

 。。管仲的重工商與四民分業論管仲,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在齊國當政,相齊,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管仲出身沒落貴族,青少年時曾與其友鮑叔牙經商。齊國有重視發展工商業的傳統,《史記?齊太公世家》載西周分封姜太公后,"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就是說齊國從西周初年立國時,就重視發展工商業。而在管仲相齊后,"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悅)"①。所謂"設輕重魚鹽之利"就是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增加國家收入,至于管仲曾為此采取過一些什么措施因記載疏漏已無法確知。由于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增加了國家的經濟收入,廣開就業門路,所以能"以贍貧窮",再加上在吏治上任用賢能,所以使"齊人皆說(悅)".管仲的經濟思想最著名的就是四民分業分居論,關于這點,《國語?齊語》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雜亂),其事易(變)。"公曰:"處士、農、工、商何?"管子對曰:"昔圣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②管仲的四民分業分居論,除有其政治、軍事的目的外,在經濟管理上企圖達到以下目的:其一,使職業世襲化:四民分業分居可以使人的職業世襲化,讓士、農、工、商都固定在原來的職業和地位上,以便讓其"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如此,則"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這樣使職業和地位都世襲化,就保證了勞動技能和勞動力的再生產,替統治者提供世代被掠奪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使現實的生產關系不斷的再生產。其二,同一行業的人"群萃(聚集)而州處",聚集在一起,彼此易于交流生產經驗,提高技術水平,即所謂"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這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其三,同一行業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互通信息,彼此間"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價)",可以促進商品的流通。從以上幾方面看,管仲的四民分業分居論,有其重視工商業,利于生產技術、技能、知識的傳授,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一面。同時,它也受西周以來的傳統影響,把人的職業分工世襲化,使一切都成為靜止、不變的,把生產力水平和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都僵化了,有利于統治階級統治的保守方面。

  管仲的四民分業分居論中,關于分居世襲的內容有明顯的保守性,但關于四民分工、分業的內容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客觀存在和人們關于分工、分業的觀念,所以這一劃分對后世有重大影響。管仲把一國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集團的分類,為以后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用,正說明這一分業、分工論反映了當時和以后社會發展的客觀存在。

  管仲在土地問題上,主張"井田均疇",即把井田大體平均地分給直接生產者使用。在賦稅問題上主張"相地而衰征",即按生產者所耕種的土地的好壞分等差征收實物稅。在稅率上主張輕稅,《管子?大匡篇》載:"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這里除了饑荒年不收稅外,兩年征稅一次,上年征十分之三的稅,平均每年征百分之十五;中年征十分之二,平均每年征百分之十;下年征十分之一,平均每年征百分之五。如果平均計算,則每年征收十分之一的稅。《管子?幼官圖篇》載齊桓公三會諸侯時規定:"田租百取三,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這時規定的田賦的征收量為百分之五,只是暫時的。從農業稅的征收看,《管子?治國篇》說"府庫之征,粟什一",說明一般情況下征收什分之一的田賦。至于關稅、市稅,管仲也主張從輕征收。

  管仲的經濟思想是很光輝的,其重視工商業的思想、四民分業的思想、井田大體平均分給直接生產者使用的"井田均疇"的思想、輕稅的思想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有積極意義的思想。春秋時期的改革家管仲在經濟管理思想方面是有代表性的,無人能超越他。

  2。孔丘的利民、富民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至前479年)?鬃映錾碛跊]落貴族,少年貧且賤,是我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中國歷史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不過經濟管理思想并非孔子之所長,只是由于經濟問題是孔子所無法回避的問題,所以他不可能不談到這個問題。由于他的地位和影響,他談到有關經濟問題的觀點、主張,對后世有重大影響。因此,不能不對他的這些觀點、主張加以介紹。

 。ǎ保├、富民與農工商并重

  孔子雖然"罕言利"①,又說"君了喻于義,小人喻于利"②,似乎孔子是不主張講利的,實際不是這樣,孔子是主張利民的?鬃釉f"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③。這句話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按照百姓的利益而使他們得到利益?鬃舆@里所說的"利"當然是不專指物質利益,然而卻包含著物質利益,孔子主張減輕賦稅不就是對百姓有物質利益嗎?

  孔子還主張富民,他和弟子對話時說: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④。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孔子到衛國,冉有給他趕車?鬃诱f:衛國人口眾多啊!冉有說:人已多了,再給他們辦什么事呢?孔子說:讓人民富裕。 歷史

  冉有說:富裕了,再辦什么事呢?孔子說:教育。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張讓人民"富"起來的?鬃又鲝堊屓嗣"富"起來,從他和弟子冉有、子路的對話中也可看出。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⑤。

  讀這一段話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本人是個比較保守的思想家,對當時存在的等級制度持維護態度,所以不可能主張在不同等級之間"均貧富".那末,孔子所說的"不患貧而患不均"、"均無貧"的思想究竟應如何理解呢?筆者認為:其一,孔子反對有的卿大夫"貪冒無厭",過份向民眾征取賦稅,反對季氏樂舞越制;主張減輕對人民的盤剝,使人民生活的好一些。其二,主張在被剝削階級內部各個成員之間財富分配彼此接近,不要過于兩極分化,讓勞動者有飯吃,日子過得不錯,這樣民眾不起來反抗,統治階級的統治就會穩定。所以,孔子所說的均貧富,既包含著限制統治階級的過分盤剝和奢侈浪費,又包含著在被統治階級內部財富的分配要平均。

  上述言論說明孔子是主張利民、富民和"均無貧"的。

  那么怎么才能利民、富民呢?在孔子看來這首先就要足食!墩撜Z?堯曰》載:"所重民,食、喪、祭。"《論語?顏淵》載:"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在這兩處都把"足食"置于重要地位,所以要利民、富民必須首先"足食",如果不能作到"足食",連飯也吃不飽,怎么能算作利民、富民呢?而要"足食"就應當發展農業生產。

  《論語?子路》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似乎孔子對農業生產不予重視,實際并非如此。

  因為孔子那樣回答只是認為參加農業生產是小人應作的事情,而你樊遲這樣未來的統治者是不應過問的。從孔子的其他言論看,他對農業是很重視的!墩撜Z?泰伯》云:"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禹,我找不出他的毛病。他自己吃的不好,對鬼神的祭品卻很豐盛;平時穿著破舊衣服,祭祀時穿的衣冠卻極美麗;居住宮室很簡陋,卻把力量完全用在修建溝渠水利上。禹,我對他挑不出毛病?鬃优宸笥淼娜虑橹,其中的一件就是禹盡力修筑溝渠水利。

  這說明孔子對發展農業生產是很重視的。

  為了富民,孔子及其弟子還主張正常地進行手工業生產?鬃拥膶W生子夏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①意思是說:各種工匠在作坊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真理。這二者都是正常的,自然而然的事情。這說明孔子及其弟子是主張手工業生產應當正常進行。 歷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商業并不反對。孔子的學生子貢(端木賜)

  是大商人,孔子對他卻持肯定的評價,他說:"回也其庶(差不多)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其意思是說: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吧,可是常常貧困。端木賜不聽天由命,去經商,猜測行情卻常常猜中。這說明孔子并不反對經商?鬃佑袝r也把自己比為商品,如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此,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回答說:"賣掉!賣掉!我正在等待識貨的人呢?"②這正說明孔子對經商持贊成的態度。 歷史

  孔子主張正常地發展農、工、商業是富民的基礎。然而,有這一點民并不一定能富起來,所以他還主張輕賦、去奢、從儉等等,這些以下將進行論述。

歷史

 。ǎ玻┹p賦、從儉、去奢孔子反對統治者過分盤剝人民,主張輕賦、從儉、去奢。

  魯國大夫季氏過分聚斂,激起孔子強烈反對。《論語?先進》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魯大夫季氏比周公還富,孔子的學生冉求還替他搜刮,增加他的財富?鬃訉λ膶W生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鳴鼓而攻擊他。

  《左傳》哀公十一年載:"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冉求)訪諸仲尼。仲尼曰:丘不識也。……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周代征收軍賦是以丘為單位征收的,一丘(十六井)的土地出戎馬一匹,牛三頭。隨著土地私有的發展,人們占有、使用的土地越來越不平均,季氏針對這種情況想改為按田征收軍賦,借機大大加重對人民的盤剝?鬃觿t以用田賦不是周代征收軍賦的常法、不合周公之典為理由,指斥季氏"貪冒無厭",加重盤剝。這個問題說明孔子主張輕賦,反對對人民加重盤剝。

  在田稅方面,孔子及其弟子們主張征收什分之一的稅!墩撜Z?顏淵》載:"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魯哀公時年成不好,國家財用不足,問孔子弟子有若怎么辦?有若回答說:您何不采用征十分之一稅率的徹法呢?哀公回答說:征收十分之二的稅,還不夠用,怎么能實行征收十分之一稅的徹法呢?

  總之,孔子及其弟子們反對過分聚斂,征收賦稅過重。在軍賦的征收上,主張按周代的常法征收"丘賦",反對用田賦,加重剝削。在田稅的征收,主張按周代的辦法,采取徹法征十分之一的稅,反對征稅過重。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常常是穿著古人的服裝來達到現實的目的?鬃酉雽嵭兄艽"丘賦"和"徹法",反對季氏用田賦、反對魯哀公加重田稅的盤剝。一方面說明他思想比較保守,一方面他主張減輕剝削又符合勞動者和新興地主的需要,同時也符合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長遠利益。

  在主張輕稅的同時,孔子主張從儉、節用、去奢。

  孔子反對奢侈,主張節用!墩撜Z?先進》載:"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魯國改建名叫長府的國庫。閔子騫說:仍然用以前的國庫,怎么樣?何必改建?孔子說:閔子騫這個人不輕易說話,一說話就說到了點子上。

  這說明孔子主張節用,反對不必要的改建,同意使用舊的庫房!墩撜Z?八佾》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講到季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64人,舞列,古代天子專用的舞樂)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來呢?這說明孔子反對超過禮制的規定去講排場和奢侈的。

  孔子主張節用、從儉!墩撜Z?學而》載:"子曰:道(治理)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使用以時。"孔子主張,治理有1000輛兵車的國家,……節約費用,愛護百姓,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時間!墩撜Z?述而》載:"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簡陋)。與其不遜也,寧固。"意思是說,奢侈就顯得驕傲,節儉就顯得簡陋,與其驕傲,還不如簡陋。

  《論語?八佾》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即是說:禮,與其奢侈鋪張,不如節儉樸素。然而,孔子所說的節儉是有限度的,這就是節、儉必需合于禮,與自己的身份地位相適合。如子貢曾想把每月初一祭祀祖廟的那只活羊節省下來不用,孔子就對子貢說:你愛惜那只羊,我愛那種祭禮①。這就是說,子貢這樣節儉不合于禮,所以孔子不贊成。顏淵死后,他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淵買外槨。孔子對他說:我的兒子鯉死了,也是只有內棺而無外槨。我不能賣掉車子,徒步走路。因為我也曾做過大夫,是不可以徒步走路的①。這也就是說讓孔子這樣的人步行不坐車,和他的身份不相稱,也不合周朝的禮。此外,孔子主張對衣食方面要講究等等,也是他上述思想的表現。

 。ǎ常┴敻挥^與勞動觀。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西周以來傳統的社會關系迅速解體,新的社會關系正在發展、壯大。適應這種狀況,孔子把原有的倫理道德規范擴充、發展,提出了適應社會貴賤尊卑等級秩序的新的倫理道德規范?鬃佑职焉鐣娜朔殖"君子"與"小人"兩個層次?鬃铀f財富觀、勞動觀都涂上了一層倫理道德的色彩,也可以說他的倫理道德思想滲透到他經濟觀點的各個方面。如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在孔子看來,富與貴是人人盼望得到的,不用正當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貧與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以正當的方法擺脫它,君子不擺脫。

  孔子還說:財富如果可以求得,就是手里拿著鞭子做下等差役,我也愿干。如果財富不能求得,還是做我所愛好的事情③。又說:干不正當的事情而得來的富貴,對我就好像是轉瞬即逝的浮云,不值得追求④?傊鬃诱J為富與貴是可以追求的,不過應通過正當方法來得到它,否則就不應接受它。那么,什么是正當呢?當然符合他倡導的倫理道德規范的才是正常的。

  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要為他的理想而奮斗,而且即使統治階級中的人也不可能都得到想得到的富與貴。所以,孔子及其弟子們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①。既然富與貴是天定的、命定的,所以是人們無法強求的。因此,就應聽天由命、安貧樂道。所以,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②這就是說,讀書志士在追求真理,卻以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  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了?鬃又鲝堃载殲闃,他說:吃粗糧,吃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樂趣也就在這里面了③。

  在孔子看來,他的學生中顏淵就是一個安貧樂道的典型?鬃釉跒槔硐攵鴬^斗時,總是抱著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態度。

  在體力勞動的問題上,孔子認為這不是君子的事,而是小人的事。

歷史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應是統治階級和為其服務的知識分子。他所說的小人主要是指勞動人民?鬃臃磳κ咳藚⒓由a勞動,只要國家治理得好就有勞動人民來參加生產!墩撜Z?子路》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背著自己的孩子)

  而至矣,焉用稼!"在孔子看來,只要國家治理好,四方之民就會背著自己的孩子而來,那里用著自己去種莊稼呢?孔子還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④孔子這段話講了不贊成君子耕田的兩條理由:一條是說君子的任務是謀求道,而不是謀求衣食;二是耕田的人常常挨餓,謀求學道則可以做官得到俸祿。因此,君子擔心學不到道,不擔心貧窮。孔子一再反對君子參加生產勞動,固然有社會分工和經濟收入上的原因。另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孔子身分地位所決定的他帶有的階級偏見。

  孔子在財富觀方面把富與貴同倫理道德規范相聯系,強調追求富貴應從正道得來、不從正道得來的富貴不可取等等,這一點有積極意義。 歷史

  孔子這一主張的執行有利于廉政和國家局勢的穩定。而這一形勢的出現對生產和經濟的發展當然具有積極作用。另外,孔子反對君子參加生產勞動,認為生產勞動是小人的事,固然有其不正確的輕視勞動和勞動人民的一面。然而,從社會分工的觀點來觀察,沒有分工就沒有社會進步,這一點又有一定道理。因為君子的分工是學習各種道理、治理好國家,參加生產勞動便于了解下情有利于治理好國家,然而參加生產勞動不一定就能治理好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學習好各種道理,以備將來治國之用,這不能說沒有道理。

  總之,孔子雖不是經濟管理思想家,然而由于經濟問題的重要性使他不可能完全回避這個問題,上述孔子直接、間接涉及經濟問題的主張,對后世影響都很大,而且至今仍然可資借鑒,不失其意義。

 。场7扼"農末俱利"的經濟思想范蠡是春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大商人,關于他經商的事跡前已述。

  他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如農末兩利的經濟管理思想值得注意!妒酚?貨殖列傳》載,范蠡認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上文的大意是說:谷物糶的價格太賤則損害農民利益,農民受損      害不努力生產,農田就會荒廢。谷物的價格太高則會損害工商業者的利益,工商業受損害無人從事工商業,就會使經濟發生困難。谷價如果低至20就會損害農民,谷價如高至90就會損害工商業。如果把谷價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內,就會對農業和工商業都有利。如能這樣"平糶齊物",關卡、市場都不    匱乏,不就是治理國家的辦法嗎?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以司馬遷治史的求實精神來看,他的上述記載反映的無疑應是范蠡的思想。司馬遷不把"農末俱利"的思想歸于在管仲、孔子、子產等人名下,而單單記載在范蠡名下,說明他必有所根據。

  至于他據戰國未以來的習慣用"末"來代替"工商",則是他自己的改動。這點前人已經指出①。還要說明的是,把谷價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內,《越絕書?計倪內經》所載,"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這樣的谷物每石的價格與戰國時李悝所說的粟石價30和漢代谷價大體相合。這可能也是漢代人用當時的習慣來表達范蠡思想的例證。雖然如此,這些小的改動并無損范蠡"農末俱利"思想的光輝。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范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系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范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這都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再次,怎樣把物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呢?范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這就需要豐收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才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所以"平糶"是范蠡首先提出來的,戰國時李悝推行平糶法和漢代設"常平倉"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因此,"平糶"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國理財的實際經驗,他提出的"農末俱利"的價格政策和"平糶齊物"的經濟主張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范蠡不愧是我國古代治國理財的杰出人物。 歷史

  管仲、孔子、范蠡是春秋時期在經濟管理思想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在經濟管理一些問題上的主張,可以反映那個時代的特點。

 。ǘ├钽Α⑸眺钡慕洕芾硭枷

  戰國時個體農民已經成為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在各國兼并戰爭日益激烈地進行的過程中,正是個體農民提供了糧餉和兵員,而商業的發展會破壞農民生產使用價值的自然經濟,促進農民的兩極分化,侵蝕社會存在的基礎。因此戰國時農工商并重的思想急劇地向重農抑商的思想轉變。而站在這種轉變前列的是政治改革家。這一點從李悝到商鞅重農抑工商思想不斷發展中可以看出。

 。。李悝的重農抑商李悝,約生于公元前45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曾相魏文侯、武侯、使魏國富強。他是法家的始祖,曾著法經6篇,對后世的刑律產生了重大影響。李悝還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李悝重農是毫無問題的。

  李悝在魏國治國有兩項重農的措施:第一項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設法增加農業產量。其辦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澤邑居叁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①。

  李悝的"盡地力之教"就是要讓農民"勤謹"耕作,爭取好的收成。為了提高農業產量,李悝主張播種時"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獲如寇之至"②。這就是說種植要多種經營,有的作物受災害,其他作物還可以收獲;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鋤幾次;收獲時要像防備盜寇那樣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損失。第二項是,創"平糴"法。為防止"糴甚貴傷民(非農業居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李悝創"平糴"法。"平糴"采取的辦法是把年景分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饑、中饑、大饑7種;計算出7種年景下,一戶耕田百畝的個體農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種年景下向每戶農民收購糧食的數量,而后在大饑、中饑、小饑年景時把這些糧食平價糶出。

歷史

  這樣便收到"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的成效。李悝由于把以上兩項政策"行之魏國"所以魏國"國以富強"③。

  值得注意的是李悝不僅重農,而且還是輕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來,農業幾乎是國家財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說:"農傷則國貧".接著他又把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為工商業的發展會損害農業,會使民人饑寒,國家貧困。所以他說: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饑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噬喜唤记蓜t國貧民侈①。 歷史

  十分明顯,李悝把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為工商業危害農業會導致"國貧民侈(奢侈)".雖然李悝這里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針對手工業而言的,并未提到商業,然而由于手工業一般都是商品生產,生產的目的為了賣。所以,李悝的"禁技巧",勢必包含著"禁技巧"產品的銷售,包含著對商業的歧視和限制了。所以,李悝是重農、輕工商、賤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說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不過,在歷史記載中李悝重農實行"盡地力之教"、"平糴"兩項政策是有卓著成效的,至于"禁技巧"具體采取了什么措施卻無記載,也許這方面還停留在思想上,并未落實到實際的政策和措施上。

  從春秋時期管仲等人的農、工、商并重的思想到李悝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我們可以看到重農抑商思想產生的軌跡。 歷史

 。。商鞅的重農抑商和耕戰思想商鞅,約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前338年,衛國國君后裔,稱衛鞅或公孫鞅,曾在魏惠王相國公叔■門下作"御庶子"或"中庶子"①。

  衛鞅"少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門下作事時,可能受李悝、吳起等人改革思想的影響,后至秦受到秦孝公的信任,在秦變法,實行經濟、政治改革,推行法家政治,使秦"兵革大強,諸侯畏懼".他在秦因功封于"商於",所以稱為商鞅。商鞅在秦國通過變法建立了一個重耕戰、重農抑商適合戰爭需要的封建國家。商鞅的經濟思想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歷史

 。ǎ保└麘鹚枷肱c政策。

  商鞅要建立一個能適于戰爭需要又能在戰爭中取勝的國家。這就是說商鞅的經濟思想是為強國服務、為戰爭服務的經濟思想,重農的目的就是重戰。商鞅及其門人對這點講得很清楚!渡叹龝哭r戰篇》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這是從戰國時期各國不斷的戰爭中觀察到的經驗。也是人們熟知的常識,用不著多作論證。為了戰爭,就要重農,因為農民才能提供人們和士兵食用的糧食,才能提供士兵的來源。所以又說:"故治國者欲民之農也。

  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恃也,則眾力不足也。"這就是說只有讓人們從事農業,在兼并戰爭中,才能"自恃",才能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否則就不能"自恃",就會"眾力不足".讓人們從事農業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農民樸實誠信,便于統治者驅使。所以說"歸心于民,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使戰殺也".

  《商君書》的其他篇章也不時講到商秧的農戰思想,如《商君書?算地篇》說:圣人之為國也,入令民以屬農,出令民以計戰,……富強之功可生而致也。

  《商君書?慎法篇》又說:彼民不歸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內。不歸其節于戰,則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內,出而兵弱于外,雖有地萬里,帶甲百萬,與獨立平原(一個人孤立地站在平原上不能自衛)

  一貫也。

  《商君書》類似的記載尚多,此不一一引證?傊眺敝剞r戰,目的是富國強兵。這是商鞅經濟思想的總出發點。這是適應于戰國中期以來兼并戰爭日趨激烈的形勢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思想。

 。ǎ玻┲剞r思想與政策商鞅的重農不是一般的重農,而是從思想理論到具體的政策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構筑。

  在思想理論上,商鞅認為農業是財富的泉源。《商君書?農戰篇》說:"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事淫之民,壹之農,然后國家可富。"又說:"壹務則國富。"《商君書?壹言篇》說:"民壹則樸,樸則農,農則易勤,勤則富。"《商君書?去強篇》說:"民不逃粟,野無荒草,則國富。"又說"粟爵粟任(用糧食捐爵捐官),則國富".盡管《商君書?算地篇》曾說"其藪澤?谷名山大川之材貨寶,又不盡為用",可是并不重視,可能是由于這些東西是自然生成容易得到的緣固。因此商鞅一再強調的是重農,由于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所以由重農到強調重粟。這是商鞅非常重視農業的一個表現。

  既然,農業是國家財富的泉源,那當然要重農。重農的一條重要的措施就是獎賞!渡叹龝克愕仄氛f:"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又說:"羞辱勞苦者,民之所惡也;顯榮佚樂者,民之所務也。"商鞅錯誤地認為這就是人的本性。

  然而,卻以此為出發點,采取了一系列的獎勵農業生產者的措施。如以官爵勸誘農民從事農戰,《商君書?農戰篇》說:"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以壹空而得官爵。是故不以農戰,則無官爵".再如以免徭役獎勵耕織,《史記?商君列傳》說:"大小?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再如,提高糧食價格,使農民獲利,刺激其種田積極性,《商君書?外內篇》說:"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商鞅還主張讓農民以余糧捐官爵,《商君書?靳令篇》說:"民有余糧,使民以粟出(進)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則農不怠。"商鞅主張對非農業以外的工商業重稅,唯獨對農業主張收稅輕,《商君書?墾令篇》說:"征不煩(多),民不勞,則農多日(農民時間多)。農多日,征不煩,業不敗,則草必墾矣。"又主張向商人征重稅,則農民厭棄商業,安心農業,則農業就會興旺,所以說:"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農惡商……

  則草必墾矣。"總之,商鞅是想盡一切辦法,用政治的、經濟的種種措施,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從事農業,甚至不惜采取愚民政策,讓人民受其驅使。

歷史

  商鞅重農還表現在力圖解決秦國勞動力少、土地多所產生的矛盾上。《商君書?算地篇》說:"夫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同。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同。"所以他認為,人民多土地少的國家應努力開辟土地;土地多人民少的國家,應設法招徠人民。《商君書?徠民篇》說秦國"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其藪澤?谷名山大川之材物寶貨,又不盡為用,此人不稱土也".相反鄰近的三晉則是"土狹而民眾,……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這就是說秦國土地多、勞力少,很多土地未開墾,而鄰近的三晉地區土地少人民多。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從三晉招誘"百萬"人民來秦的計劃,條件是"利其田宅,而復之三世","無知軍事".這就是說用給與田宅、三世內免徭役和兵役的辦法,招徠大量三晉的勞動力來秦專門從事農業生產。這是商鞅及其門人重農的一條重要措施。

 。ǎ常┮稚趟枷肱c政策商鞅的抑商不僅是抑商問題,而且是限制、打擊一切非農業行業的問題,這樣作的目的也是為了重農。在這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措施。如:從事工商業和怠于農業而貧窮的人沒為官奴婢!妒酚洠可叹袀鳌份d"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對非農業性的經濟活動征收重稅!渡叹龝?外內篇》載:"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書?墾令篇》載:"重關市之賦。"加重征酒肉的租稅,10倍其成本。

  不許大臣和大夫們追求見聞多、善辯論、有智慧、閑居游逛。這樣,農民就聽不到奇談,看不到異能,農民就不會從農業中離去。這樣,也會使"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①不許人民自由遷徙,使愚昧無知而又不安心農業的人沒處吃飯,從而安心務農。農民愚昧而安靜,荒地必然會得到耕墾。

  不許音樂、雜技到各縣去,農民勞動,休息時就看不到、聽不到這些,意志就能專一。意志專一,荒地就必然得到耕墾。

  不許開設旅店。沒有旅店,奸巧、虛偽、狡猾、交結私人、迷惑農民的人就不能外出遠行。這樣,他們就得從事農業。這些人都務農,荒地就會得到耕墾。

  不許商人賣糧、農民買糧。商人不能賣糧,豐年不能享樂,荒年也無利可圖,商人就愿意去作農民。農民不能買糧,懶惰的農民就會去努力耕作。商人愿意去作農民,懶惰的農民愿意去耕,荒地就必然會得到耕墾。

  官府按商人家庭人口的數目分配他們服徭役,叫商人的奴仆依名冊服役。那末,農民就安逸,商人就勞苦。農民安逸,良田就不至荒蕪,……

  國家關心的農事就必然能取得成功。

  各縣的政治制度都是一個形態,則人人遵從。這樣,邪僻的官吏就不敢玩花樣,接任的官吏不敢變更制度,有錯誤的官吏也無法掩蓋他們的錯誤行為。這樣就會出現"官屬少,而民不勞,……民不勞,則農多日(時間多)".在此情況下,農民所從事的事業就不會衰、伲牡鼐蜁玫礁麎。

  貴族俸祿厚、收稅多,吃飯的人多,是有害于農事的。官府應按他們吃飯的人口數,征收人口稅,并加重其徭役負擔。那末,邪僻、浮蕩、游閑、懶惰的人就沒處吃飯。這樣,他們就必須務農。這些人都務農,荒地就必然會耕墾。

  國家獨占山澤之利,那末厭惡農作、懶惰、貪婪、靠山澤謀生的人就沒處吃飯。這樣,他們就必然務農。他們都務農,荒地就會被耕墾。

  加重刑罰,一人有罪,親屬鄰里連坐,那末,狹隘急躁的人就不敢打架;剛強的人不敢爭訟;懶惰的人不敢游蕩;浪費資財的人就不會出現;奸巧、阿諛、存心不良的人就不敢欺騙。這五種人不出現,荒地就必然會耕墾。

  給官府送糧,不許雇別的車,返回來的路上不許攬載私人貨物;服役時牛車所載的重量和官冊上注明的重量要相當。那末,送糧車就會來往迅速,因此這種工作就不會妨害農事。這樣,荒地就必然得到耕墾,等等。 歷史

  總之,商鞅是要用種種辦法讓人民去務農,在這些辦法中除了少數用提高價格和收重稅的經濟手段進行調控外,一般都是通過法令、政治命令來進行的。商鞅建立的是戰時體制,重農就是要使戰時有糧吃、有兵員來源。除了農業之外,其他的工、商、山澤產品和文化事業都在他限制和打擊的范圍之中。因此,可以說商鞅是個極端的重農主義者。從強國的角度說,商鞅的實踐可以說是成功的,通過他的變法,秦國不僅強大了,而且最后統一了六國。從發展經濟的角度講,商鞅的這些辦法肯定是會阻礙經濟、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從理論上講,商鞅搞的是使用價值的生產,生產的目的是為養活民眾、供應戰爭和封建國家的需要。

  他反對發展商品生產、商品經濟,這會使農產品和其他產品失去銷路,從而阻礙經濟和生產的發展。商鞅只要國強,通過重刑、重賞去培養勇敢的戰士,而為達到這一點就必須使民愚、民樸,使人民成為"家不積粟"的貧民。而民愚、民貧,才能方便地供統治者驅使。所以,在商鞅上述政策的統治下,人民是富裕不了的。從后來漢代發展經濟的經驗看,是漢文帝"弛山澤之禁",放手讓人民去經營工商業之后,經濟才迅速得到發展的。所以,商鞅的重農抑商有其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一面,這是應該指出的。不能因為商鞅變法成功了,使秦國強大了,就否認其消極的一面?傊,應對商鞅的經濟思想和措施,一分為二地加以評價,這才是實事求是。

 。ㄈ┟献印④髯优c韓非的經濟管理思想

 。薄C献拥"恒產論"與重工商的思想孟子,名軻,字子輿,約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前289年。鄒人,魯國孟孫氏之后。曾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門下,或說他并非子思嫡傳,而是私淑弟子。孟子極力排斥楊朱、墨翟等學派,捍衛儒家道統,自謂得孔門真傳。孟子曾周游列國,"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齊宣王時,孟子游學于齊,位列上大夫,食祿萬鐘,與稷下先生淳于髡等幾十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孟軻在捍衛儒學方面有大功。唐代韓愈肯定他是儒家道統嫡傳,此后地位日益提高,元文宗時尊他為"亞圣",成了儒家僅次于孔子的大師。

  孟子一生與孔子相似,在為他的政治理想而奮斗。孟子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實行"仁政"、"王道".孟子的經濟管理思想是他政治理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井田"制的主張是當時無法實行的烏托邦,然而"恒產論"和對小農經濟的描述卻是現實的,現在僅就他涉及農業、工商業管理一些主張、觀點,論列如下:(1)"恒產論"與富民論孟子主張人民應有"恒產".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擁護私有財產制度的理論,恒產的范圍包括農工商業的財產,在當時條件下,最主要的財產卻是土地"①。意即孟子所說的恒產,就是擁護土地私有制度。筆者認為,孟子所說的"恒產"是就直接生產者穩定地占有、使用、經營土地的權益而言的,而不是擁護土地私有制度。孟子主張實行井田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國有,只是把土地分給直接生產者固定地占有和使用而已。所以孟子的"恒產"論不是擁護土地私有,而是維護農民穩定地占有、使用土地的權力,這從孟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來看是不會錯的。結合孟子的言論和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就不難了解。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①。

  如何理解這段文字呢?首先孟子這段"恒產"的議論后面就是關于"井田"制的言論,二者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孟子的"恒產"論是土地國有制的井田制下的"恒產"論。這樣的"恒產"論只能是勞動者穩定地占有、使用、經營國有土地,而不是擁護土地私有制。其次,在孟子看來,有固定產業的人思想穩定,沒有固定產業的人思想不穩定,這些思想不穩定的人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這無疑是很有道理的。第三,在這段文字之后,孟子又講了農家的許行及"其徒數十人",從楚到滕,而對滕文公說:"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許行和他的門徒聽說膝文公要行仁政,就表示愿受一廛(住宅)而為氓(民),按周代的制度對外來的民眾,受住宅(廛)和土地是同時進行的。這正說明所謂"恒產"就是對授給的國有土地有穩定的使用權。戰國中期,由于廣泛存在的個體農民在國家賦稅、徭役的盤剝下和自然災害的打擊下,紛紛破產,無法進行再生產,這時孟子倡導"恒產",對穩定個體農民經濟、發展生產是有利的。

  孟子認為個體農民有一定的"恒產"是可以致富的。他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吾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①。

  孟子在這一段話中對個體農民經濟從事的生產事業分為三項:第一項是蠶桑紡織業,在五畝的宅園中種桑養蠶,經營得好,50歲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項是"雞豚狗彘"之類的家畜飼養業,如果適時地經營好這項事業,70歲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項是農業耕作,如果國家的徭役不侵奪農時,百畝之田種好,可以使8口之家"無饑".這三項生產事業都經營好,一戶農民就可過上較富裕的生活,國家也就會興旺。在一般情況可能是達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孟子所說的這種狀況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為了使個體農民富起來,國家應采取什么措施呢?孟子認為:國家應當征收十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的農業稅。孟子說古代的稅收制度為:夏代每家50畝而按"貢"法納稅,殷人每家70畝而按"助"法納稅,周代每家100畝而按"徹"法納稅。三種稅制雖然不同,但都是抽十分之一的稅。孟子又說"國中什一使自賦"即城市自行繳納十分之一的賦稅。孟子的這些論述說明他主張征收較輕的農業稅。從"國中什一使自賦"來分析,孟子只是說城市及近郊的收十分之一的農業稅。他又說"請野九一而助"②,這就是說在"野"中按助法征收九分之一的稅。 歷史

  在用何種辦法征稅的問題上,孟子則認為采用"貢"法收稅最差,采用"助"法最好。"貢"納制度有什么毛病呢?孟子認為貢納的多少,要根據當地幾年中的收獲量的平均數額交納,這就是所謂"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采用這種方式的毛病在于貢納的數量(或稅率)規定以后,缺少伸縮性。豐收年多征點人們能承受,但限于貢納數額已定而無法多收;災荒年收獲銳減甚而連糞肥用錢都不夠,卻仍要按數繳納,人們無力承受①。相比之下,"助"法就沒有這些弊病,"助"法借民力助耕公田,以公田收獲上繳,在孟子看來簡便易行,是最好的制度。實際上當時實物稅(租)已普遍推行,孟子要恢復"助"法,就是要恢復勞役地租,這正是一種大倒退。從徭役經濟向實物經濟的過渡,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力發展,這已為歷史事實所證明。孟子對此不理解,卻要恢復徭役經濟,這正說明他思想保守和對歷史實際缺乏了解。

  孟子主張收十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的農業稅,但卻反對收比這更輕的農業稅。白圭曾想收"二十而取一"的農業稅,問孟子怎么樣?孟子回答說:你的辦法,是貉國的辦法。貉國不生五谷,只生長黍。又無城郭、宮室、宗廟和祭祀的禮儀,所以"二十取一"就可足用,F在你住在中國,卻要廢棄社會倫常,不設各種官吏,那怎么能行呢②?因此,孟子反對征收"二十取一"的農業稅。白圭是戰國時著名的大商人、大理財家,他主張收二十分之一的農業稅,必有其他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辦法。后來漢代采取三十稅一的田租制度,正說明白圭進一步減輕農業稅有其客觀需要。孟子死守十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的農業稅不放,擔心再減輕會國用不足,正是他缺少實際理財經驗的反映。

  孟子主張農業征稅形式要單一,在他生活的時代,農業稅收有三種形式:"有布縷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①這三種形式與后來唐代的租、庸、調類似,可以說是租、庸、調的前身。這說明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國家需要征收的賦稅種類和農民所能提供的東西基本相似。但孟子主張對這三種形式應"用其一,緩其二",并說如同時采用兩種形式,農民可能餓死;如三種同時采用,就要父子離散。孟子這一主張有減輕農民負擔的作用,不過在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激烈進行的情況下,這不可能實現,而是一種空談。

  總之,孟子主張收十分之一、九分之一的農業稅和采取單一稅收形式,減輕農民負擔,讓他們富起來,這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其中也夾雜了不少保守、過時、迂闊和不切實際之處。

 。ǎ玻┲毓ど膛c工商免稅論在商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之后,孟軻卻極力主張應重工商,甚至提出工商免稅的特別優惠工商業的主張。

  孟子重視工商業充分表現在他的分工論方面。孟子在和陳相的對話中,淋漓盡致地闡明了他的分工論和對工商業的重視。孟子問陳相的老師徐行,"必種粟而后食乎?""必織布而后衣乎?""冠(戴帽子)

  乎?""自織之與?""以釜甑爨(燒飯),以鐵耕乎?"而后孟子說"以粟易器械者,不為厲(損害)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損害)農夫哉?"況且治理天下,一個人怎么能百工之事"必自為而后用之"呢①?為強調分工的必要性,孟子進一步說:子不通功易事(互通有無),以羨(有余)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②分工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沒有分工就沒有社會進步。分工可以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孟子強調了分工的必多性和重要性,這無疑是進步的。而且強調分工的合理性,也就是強調工商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孟子所說的"以粟易器械","以其械器易粟",就包括了農業、手工業產品商業交換活動。沒有農業固然人們無法生活,沒有手工業、商業也無法生存,所以孟子強調分工,也就同時強調了手工業、商業的重要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主張對工商免稅。他說:"市上,儲藏貨物的貨棧(場所)不征貨物稅。如滯銷,依法及時征購,不讓長期積存,那么天下商人都會高興而愿把貨物儲藏在那個市場上了。關卡,只稽查而不征稅,那么天下旅客都會高興而取道那個國家了!藗兙幼〉牡胤,不征收額外的雇役錢和地稅,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高興而愿意到那里僑居了"③。不征工商業稅自然會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但孟子這一主張實屬無法實現的空論。他一方面主張農業稅要輕到一定限度,同時又主張不收工商稅、地稅、雇役錢,那么國家的財政收入從哪里來呢?

  修建貨棧、道路的開支從哪里來呢?所以,孟子上述主張純屬空談。

  孟子是一代大儒,但在經濟上并無治國理財的切實辦法,所以他奔走列國不受當政者的重用實非偶然。

  2。荀子的富國、富民與重農抑商荀子,名況,趙人,約生于公元前298年,卒于前238年。曾游學于齊,齊襄王時在稷下各學士中有很高聲望,三為祭酒(眾學士之首領)

  ①,后為楚蘭陵令,并卒于此。韓非、李斯、毛亨、張蒼均是其弟子,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在經濟管理思想方面,荀子主張重農、富國、富民。

  荀子重農輕商,完成了先秦儒家從重農工商,向重農輕商、抑商的轉變,在先秦儒家中,荀子的經濟思想最為光輝。今就荀子的經濟管理思想擇其要者,簡略介紹于下。

 。ǎ保└粐、富民思想。

  荀子明確提出富國、富民的思想,通過裕民、富民來富國。《荀子?富國篇》就是專門研究如何裕民、富民,從而達到富國。

  在講國富和民富的關系時,荀子與韓非、商鞅主張"民貧"的觀點不同。荀子主張通過富民來富國。他說:"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②這是孔子"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發展,是"藏富于民"思想的發揮。

歷史

  為使民富,荀子反對聚斂和搜刮民財。他說"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小箱子)、實府庫。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則傾覆滅亡可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敵得之以強。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③荀子反對聚斂,認為這是亡國之道,實際上就是反對過分搜刮、剝削民眾。這對民眾是有利的,是富民主張的重要一環。

  另一個事例是萊、莒之謀,萊、莒產茈(紫草,作染料)。管仲建議齊國提高"茈"價,輸入"茈",于是萊、莒"釋其農耕而治茈".第二年齊國下令禁止輸入"茈".兩國失去了輸出"茈"的收入,又放棄了農業,缺糧,糧價漲至三百七十,而"齊糶十錢","萊、莒之民降齊者十分之七",不久,"萊、莒之君請服"①。 歷史

  此外,還有白鹿之謀。齊國以高價買楚國出產的鹿,使"楚人即釋其耕農而田鹿".而這時齊國卻"閉關,不與楚通使",楚缺糧"糴四百",齊國令載粟於齊、楚邊境,"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齊國還高價收購代國的"狐白之皮",使其民"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離枝國聞之,而侵其北,代王無法,歸服于齊,等等。這些都是施展謀略,通過經濟手段,搞垮別國的設想。

  《管子?輕重篇》所闡發的以輕重之術治國的方略,主張通過經濟手段調控治理國家,這與商鞅、韓非主張通過封建專制國家法令治理國家顯著不同。《管子?輕重篇》的主張在漢、唐、宋的經濟生活曾發生過重要作用,在我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其重要意義和可資借鑒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個事例是萊、莒之謀,萊、莒產茈(紫草,作染料)。管仲建議齊國提高"茈"價,輸入"茈",于是萊、莒"釋其農耕而治茈".第二年齊國下令禁止輸入"茈".兩國失去了輸出"茈"的收入,又放棄了農業,缺糧,糧價漲至三百七十,而"齊糶十錢","萊、莒之民降齊者十分之七",不久,"萊、莒之君請服"①。

歷史

  此外,還有白鹿之謀。齊國以高價買楚國出產的鹿,使"楚人即釋其耕農而田鹿".而這時齊國卻"閉關,不與楚通使",楚缺糧"糴四百",齊國令載粟於齊、楚邊境,"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齊國還高價收購代國的"狐白之皮",使其民"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離枝國聞之,而侵其北,代王無法,歸服于齊,等等。這些都是施展謀略,通過經濟手段,搞垮別國的設想。 歷史

  《管子?輕重篇》所闡發的以輕重之術治國的方略,主張通過經濟手段調控治理國家,這與商鞅、韓非主張通過封建專制國家法令治理國家顯著不同!豆茏?輕重篇》的主張在漢、唐、宋的經濟生活曾發生過重要作用,在我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其重要意義和可資借鑒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53398.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