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更元三年(公元前322年),魏惠王由于惠施的與齊連橫策略的失敗,采用秦相張儀的秦韓魏合縱伐齊楚的合縱策略,逐走惠施,任張儀為魏相。但由于秦國的真實目的是削弱韓魏,被魏惠王識破,張儀被逐。秦惠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國任命公孫衍為相,楚、齊、趙、韓、燕、義渠六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秦惠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義渠趁秦與三晉大戰,攻擊秦國西部地區,大敗秦軍。秦惠王派自己的異母弟公子疾在東部戰場戰勝三晉聯軍,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義渠退兵,魏國合縱失敗。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韓、魏三國合縱攻楚,楚國大敗。三國接著又打敗了楚國的盟友齊國。秦國占領了楚國的漢中,使秦國本土關中與巴蜀地區連成一片。
秦國在秦惠王朝是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占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一樣,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
秦國能夠占領巴蜀,純屬偶然。巴、蜀是兩個非常古老的王國,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文明程度很高,國力也很強大。巴、蜀所在的四川、重慶地區多山,入蜀通道以守難攻。楚國、秦國與巴、蜀發生過多次戰爭,都沒有攻入巴、蜀腹地,反而多次為巴、蜀所敗。
蜀國和巴國是西南諸國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經常發生爭斗。苴國(今四川昭化)也是西南地區的一個強國,與巴國友好,苴巴經常聯合抗蜀。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韓國大舉攻秦。正在這時,苴蜀兩國使者先后到秦。原來,蜀國為了戰勝巴國,決定先剪除巴國的黨羽苴國。苴國向巴國求救,但巴苴聯軍還是被蜀國打敗。苴國與秦國建立過防楚聯盟,于是向秦國求救。
本來在巴蜀與秦國之間隔著楚國占領的漢中,楚國一直想攻入巴蜀,而苴國由于地處進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著劍門,首當其沖,與楚國發生多次戰斗,結仇很深。此次,苴、巴兩國危難,鄰國中能夠與蜀國一較高低的只有秦、楚。苴侯考慮楚國與自己土地相鄰,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無異于引狼入室。而秦國與巴蜀中間隔著楚國的漢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與自己相連,戰勝蜀國后勢必離去。如果不走,就將陷入巴蜀和楚國漢中郡的包圍。因而求秦國是風險最小的。而蜀國派使者入秦,提出與秦結為盟國,目的是為了使秦國不出兵的。
秦惠王對苴蜀的要求都答應了,分別收下了兩國的厚禮,讓兩國的使者歸國。秦惠王用兩國的禮物與韓國議和后,派張儀、司馬錯、張若、都尉墨率領秦國的精兵火速入川。秦軍很快就通過了苴國把守的劍門,向蜀國的都城成都進發。對于秦軍的突然出現,蜀王十分吃驚。對于秦國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氣憤。于是,蜀王親自領軍與秦軍交戰。但由于秦軍已過劍門天險,氣勢正盛,蜀王在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戰敗,被秦軍殺死。張儀、司馬錯接著占領成都,蜀國滅亡了。張儀又借苴國與巴國勞軍之機,一舉滅亡了巴國和苴國。秦國盡收巴蜀之地。張儀和張若還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由于蜀王室在蜀國還有很大的影響力,于是秦惠王采用羈縻蜀國的辦法,將蜀國降格為侯,任命蜀王的兒子為新的蜀侯,任命張若為蜀相,管理蜀政。對待巴國也采用了同樣的辦法。秦國占領巴蜀后,掉頭痛擊韓國。
插在秦國本土和巴蜀之間的楚國漢中郡直接威脅秦國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國必須要拔掉的釘子。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聯合韓魏攻楚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占領漢中。
秦惠王命魏章率領公子疾、甘茂在丹陽(今河南西峽以西、丹水以北地區)大敗楚軍,占領了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蜀的威脅。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大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義渠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是當時秦國在西北部最強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義渠占有今天的陜西北部、甘肅中北部和寧夏等地。義渠憑借騎兵特有的機動性對秦國的邊境進行劫掠,甚至曾經侵入到秦國的洛河流域。正是義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壞性,才使公孫衍能夠說動秦惠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義渠。秦國對付義渠這些游牧民族的辦法主要是燒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燒光的秦國邊境,以避免大批馬牛羊被餓死。秦惠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秦惠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占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在張儀以前,秦國沒有設過單獨的相,只有將相和一的大良造。大良造主管軍、政、民,權力很大,是對君權的一個巨大威脅。尤其是在商鞅擔任大良造后,更是重權在握。秦惠王即位后,就開始對大良造進行分權。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國開始設立相邦,張儀為秦第一任相邦。這樣,就把大良造原來的相權剝離出來,使大良造成了最高軍職的專稱。由于秦惠王勤于政事,親自主持秦國的大局,剝奪了許多宰相的權力,秦國的相邦一職實際上只相當于外相,約等于今天的美國國務卿。
秦惠王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其中以魏國人為最多。魏國是一個盛產外交家和軍事家的國家,張儀、公孫衍、魏章、司馬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秦惠王上任后首要任務是打通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對手就是魏國。于是秦惠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孫衍和張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惠王在公孫衍和張儀之間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這兩個魏國人成了死敵,從秦國國內一直打到了國際舞臺上。
魏章就是當初商鞅詐取的公子魏昂。魏章在魏時就已經是名滿華夏的名將。商鞅知道,如果憑戰場上的真功夫,秦軍肯定不是魏章的對手。要想戰勝魏章,只能靠詐取。魏章被俘后,得到了秦孝公的熱情接見。當時秦國由商鞅獨掌朝政,朝中能人不多。孝公有意留魏章在秦,魏章在聽說家人由于自己喪師辱國而被法辦后,也就留在了秦國。秦惠王對魏章是十分器重的,在攻楚戰爭中,公子疾和甘茂兩位秦國的重臣被作為魏章的助手使用,足可以看出魏章在秦惠王心里的位置。而魏章也不負秦惠王的厚望,連敗齊楚名將,奪取了戰略要地漢中。
司馬錯更是歷經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韓的戰爭中立有大功。
楚人甘茂、異母弟公子疾也是秦惠王的重臣,在武王朝還當上了左右相。
惠王朝的大批能臣造就了惠王朝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秦惠王即位后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后,秦國有兩個人是雙重性質的,秦惠王和商鞅。他們由于擁有巨大的權力,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個人。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里。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這種人,秦國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秦惠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他們的大量黨羽。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派出兩路大軍分別進攻齊國本土和在燕國的齊軍,以支持自己的女兒易王后和外孫燕昭王。在兩路大軍獲勝后,秦惠王派自己喜愛的兒子公子稷入燕為質。秦惠王十歲就有了女兒易王后,兒女眾多。
公元前311年,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了,在位二十七年。太子蕩即位,蕩就是秦武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55432.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