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328?前307年),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太子嬴蕩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身高體壯,勇力超人,重武好戰,常以斗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于身邊。烏獲和任鄙以勇猛力大聞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為將,給予高秩厚祿。齊國人孟賁,力大無窮,勇冠海岱:陸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龍,一人同時可制服兩頭野牛。聽說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陽面見秦武王,被任用為將,與烏獲、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
早在秦惠文王時,張儀就入秦獻計:秦軍東進中原,先取韓國軍事重鎮、周都洛陽的門戶??宜陽,以宜陽為跳板,控制東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據有九鼎為象征,挾天子而令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業。由于當時秦惠文王為鞏固后方而集中兵力滅蜀,暫把張儀之計擱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后,已經滅蜀,后方鞏固,國力正盛,秦武王欲對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張儀前言。他對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說:“寡人生在西戎,沒有到過周都洛陽,不知中原怎樣繁華。寡人渴望有一天,駕車進入周王畿游歷,親目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愿,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誰能為寡人伐宜陽,進中原?”樗里疾回答:“韓國宜陽城堅兵精,路遠道險,倘若魏、趙二國出兵救宜陽,秦軍孤軍深入險境,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設想”。
秦武王聽了,很不高興。這時,甘茂說:“伐韓宜陽,必先破韓魏聯盟,只要魏國助秦,趙國就不可能越魏救韓,韓被孤立,宜陽城就可能被秦軍攻破!鼻匚渫醮笙玻磁筛拭鍪刮簢。甘茂以共享伐韓之利相引誘,與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陽期間,聽信樗里疾之言而變卦,特派副使向壽報告武王:“魏王已經同意與秦國共伐韓國。雖然得到魏國支持,還是不伐宜陽為好!蔽渫趼犃,很不理解,親自趕到息壤召見甘茂,問甘茂為何改變伐韓計劃。甘茂說:“宜陽城池堅固,兵精糧足。秦軍冒千里之險攻宜陽,決非短時能夠湊效。如果攻宜陽時間延長,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誹謗,大王聽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陽不僅失敗,還要身敗名裂。”武王堅定地說:“寡人不聽小人之言,愿與你定息壤之盟,為你解后顧之憂!庇谑蔷籍斆婧炗喢思s。接著以甘茂為大將,領兵五萬伐宜陽。甘茂攻宜陽,長達五個月,沒有見效。這時,右丞相樗里疾對武王說:“秦軍攻打宜陽城已經五個月,精疲力盡,銳氣大喪,再挺下去,恐怕形勢要發生變化,不如班師為好!蔽渫趼犃耍团扇苏俑拭鄮熁爻。甘茂寫信一封,讓來人帶給武王。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于是派出五萬援兵,令烏獲帶領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軍,兵力大增,遂以烏獲為先鋒,擊退韓國援兵,攻陷了宜陽孤城,斬殺韓軍七萬人。韓國元氣大喪,急忙向秦國求和。
秦軍占領宜陽,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御,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武王逐個審視,看到雍州鼎時,對眾臣說:“這鼎有人舉過嗎?”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人見過舉鼎,這鼎重達千鈞,誰能舉得起呀!”武王問任鄙、孟賁二將:“兩個人,能舉起嗎?”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勝,婉言辭謝:“臣只能舉百鈞之物。這鼎重千鈞,臣不能勝任!庇圪S伸出兩臂走到鼎前,說:“讓臣試舉,若舉不起來,不要怪罪。”說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盂賁感到一陣暈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沒有倒莊地上。武王看了發笑:“你能把鼎舉高地面,寡人還不如你嗎?”任鄙勸道:“大王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武王固執不聽,卸下錦袍王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武王苦苦勸阻,武王生氣地說:“你不能舉,還不愿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賁只能舉起地面,我舉起后應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氣,使出乎生力氣,喝聲:“起!”。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鮮血流了一灘。等到太醫趕來,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語;“心愿已了,雖死無恨!比胍梗渫鯕饨^而薨。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護棺回咸陽,立武王異母弟贏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安葬之后,樗里疾追究責任,將孟賁五馬分尸,誅滅其族;獎勵任鄙勸諫之能,升為漢中太守;同時諫議秦昭襄王,追究甘茂聳恿武王入周觀鼎之罪。甘茂聽到風聲,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國,至死不敢還秦。
醫扁鵲見秦武王
【提要】我們熟知的許多人物都在《戰國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諸如魯班、扁鵲、墨子、荊軻等等,不過這里記述的是他們在口才、政治謀略上的事跡和貢獻,也很值得人玩味。
【原文】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而君一舉而亡國矣!
【譯文】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建議及早醫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異議:“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蔽渫醢堰@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很生氣,把治病的砭石一丟,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醫道的人一道討論,干擾治療,就憑這,可以了解到秦國的內政,如此下去,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
【評析】醫人和醫國雖然不同,但在聽取專家意見,不胡亂采納紛擾的意見上是一致的。我們行事施政時最忌諱不能果斷決策,而果斷決策的前提就是要聽取最合理的各種建議,如果有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那么我們決策起來就比較容易,最可怕的是亂聽建議、聽一些專業不對口、對問題知之不詳的人的胡說八道,那么問題是得不到解決的。專家有專家的資歷和優勢,他們是花了數十年的工夫在一個問題上研究,他們在這一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尚Φ氖窃谖覀冎車,一旦一個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電影明星就應該演電影,但社會上叫他處理國家大事的有之、搞地產開發的有之、教學育人的有之,可見非理性因素在人們處理問題時影響的確很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76465.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