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在惠王時,位于中原東、西、南三面的齊、秦、楚相繼轉強,惠王又不能團結韓、趙共同對敵,所以陷入四面受敵的境地。在惠王繼位的最初十幾年,為與秦國爭奪河西先后交戰六次。周顯王元年,齊、魏又在觀津發生戰爭。周顯王七年,魏再與韓、趙聯軍沖突;萃鯙閿[脫困境,繼續發展文侯事業,恃其強大武力,采取先制服趙、韓,再圖爭霸中原的戰略方針,發動了桂陵之戰。周顯王十五年,魏惠王命將軍龐涓率軍八萬,進攻趙國邯鄲,攻勢甚猛。趙國向齊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齊相鄒忌主張不救,段干朋則主張救,說:“不救不義,且不利”,可以先派兵去攻魏國襄陵(今河南睢縣),以疲憊魏國,待魏軍攻下邯鄲,再乘魏軍精疲力盡時救趙攻魏。威王采納段干朋主張,派兵聯合宋、衛會攻魏國襄陵。
秦乘魏國圍攻邯鄲之機,在元里(今陜西澄城縣南)打敗魏軍,攻占了魏的少梁(今陜西韓城縣西南),楚宣王也派景合為將率兵救趙,攻奪了魏國睢水、澮水之間的地區。魏國圍攻邯鄲近一年,于周顯王十六年攻克邯鄲。齊見疲魏目的已達到,遂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八萬精兵救趙。孫臏針對齊、魏兩軍的形勢,提出“批亢搗虛”之計,即大軍不北上直接救趙,而直搗魏國,“據其街路,沖其方虛”,迫使侵趙魏軍“釋趙而自救”。這個計謀后被人稱為“圍魏救趙”之計。齊國進入魏國后,孫臏又建議田忌首先派齊城、高唐兩位都大夫去攻擊魏國在東陽地區的重鎮平陵(郡安陵,在今山東曹縣西北)。平陵南有宋、北有衛、中途有魏國的幣丘,攻城軍糧道易被切斷。而齊軍偏偏選擇這顆釘子來拔,目的是向魏軍示疑,給魏軍造成齊將“不知事”的假象,齊兩位都大夫未到平陵即在中途被魏軍打敗,起到了疑敵的作用。田忌、孫臏為疑誤魏軍又派輕車銳卒直攻魏都大梁,以激怒魏君,讓他逼迫龐涓回軍來救。同時又分少量步兵隨車兵而進,麻痹敵人,而主力大軍則集結待命。龐涓果然中計,他憑借勝趙之余威,率軍回救,見齊軍的布署大不以為然,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令大軍拋棄了輜重,晝夜不停地前進,并親率輕兵奔襲齊軍。田忌、孫臏則率齊軍主力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設伏截擊,龐涓率追兵趕到,齊軍突起一戰而克,殲滅魏軍,活捉龐涓。
桂陵之戰是魏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盡管在桂陵之戰后,魏惠王憑借文侯奠定的雄厚基業,一度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聯軍,稍稍挽回一些頹勢,但從此走上下坡路則是確定無疑了。齊國在桂陵之戰后,聲威大振,開始取代魏國,成為中原諸侯中最強大的國家。
桂陵之戰以后,魏雖然走上下坡路,但仍保持著強國的聲勢,衛鞅仍認為“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對于魏國不敢掉以輕心。周顯王十九年,魏國攻秦上郡的定陽(今陜西延安東),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陜西華縣西南)與魏王相會講和。周顯王十八年,魏與趙成侯在漳水上結盟,同時將邯鄲歸還趙國。周顯王二十一年,魏又與剛剛繼位的趙肅侯在陰晉(今陜西華陰縣東)相會,與趙修好。魏在采取了與秦、趙講和的同時,則開始打擊韓國,企圖對四鄰各個擊破。周顯王二十四年,魏在馬陵(今河南溫縣西北)擊敗韓國。周顯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市南)召集宋、魯、鄒、衛等小國諸侯相會,秦也派公子少官參加,魏惠王在會上自稱為“王”。
魏國稱王的舉動,引起了齊、楚、韓等大國諸侯的不滿,以韓國的抵制為最力。{所以,周顯王二十七年,魏再次任命龐涓為將,率兵伐韓國。韓遣使向齊求救。齊威王大會群臣,商議對策。齊相鄒衍說:“不如勿救”。將軍田忌主張早救,說:“弗救,則韓且折而入于魏。”孫臏則認為:“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敝鲝埓n、魏交兵、雙方疲憊之后,再發兵救韓,是“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威王采納孫臏意見,私下答應出兵救韓。韓仗恃齊國,與魏展開五場大戰,接連敗北,只好舉國聽命于齊。齊威王遂于次年(公元前341年)選派田忌、田嬰為將,孫臏做軍師,率兵救韓。
齊軍的行動如桂陵之戰一樣,仍然直搗大梁。魏惠王聞齊軍出動,命攻韓之軍歸國,為雪桂陵之恥,大興十萬之師,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迎擊齊軍,想與齊軍決一死戰。
齊軍得到魏國起兵迎擊的消息后,孫臏向田忌分析說:“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軍。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就利用魏軍急躁冒進的特點,獻誘敵輕進的減灶之計。命全軍在后撤的第一天建供十萬人吃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供五萬人吃飯的灶,第三天又減為供三萬人吃飯的灶。龐涓見齊軍軍灶銳減,認為齊軍膽怯,士氣低落,大喜過望,說:“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庇谑菕侀_步兵,只率領輕車銳騎兼程進擊齊軍。孫臏預計魏軍行程,日落時當至馬陵(在今山東郯城馬陵山)。馬陵山系低山丘陵地帶,溝壑縱橫,馬陵道狀似葫蘆,齊軍主力在這里設下埋伏,專候魏軍。待龐涓率軍追至馬陵道,天色已黑。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自相踐踏,龐涓羞憤自殺。齊軍乘勝進擊,消滅魏軍主力,俘虜主將太子申,使魏國遭受沉重打擊。
齊在馬陵之戰后國勢更強,后來宣王、?王繼承父祖之業保持了東方強國的地位。而魏自馬陵戰后,次年又敗于秦,韓、趙也乘機侵掠魏國土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魏二敗于齊,再加上與韓、趙斗爭,國力大為削弱,這就為西方秦國的東進造成了有利的機會。秦自孝公用商鞅變法以來,二十余年間國力日強,周顯王二十九年,秦趁齊敗魏之機,一舉奪取了魏在河西的大片領地。從此開始了秦東進中原,蠶食諸侯的局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84579.html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