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標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程標準在本節以區域生態建設為主線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倡導在活動中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目標和策略:
(1)知識與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教學難點:
1.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五、時安排:2時
六、教具: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時
我們這兩節就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為案例探討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對策和措施?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
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合作探究】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區 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 沙漠化
【教師總結】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
地形區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阿爾金—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 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教師總結】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地阻隔
西北地區干旱特征的成因圖示: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賀蘭以西賀蘭內蒙古高原東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極端干旱區干旱區半干旱的草原地帶
自然景觀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聳的地迎風坡,降水稍多,頂冰雪覆蓋。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草原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和地形條解釋原因。
【教師總結】天北部水汽主要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自兵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
本區條分析:
①基本條 ——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 —— 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
④氣候異?梢允勾嗳醯纳鷳B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合作探究】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師總結】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水資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圖2,5)
人為因素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主要危害
過度樵采①能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開墾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進行復述掘井帶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
②干旱氣候條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討論:
若條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發展發展灌溉農業?
(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1.薩赫勒地區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緣。請根據下面的圖資料,并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征,并說明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教師總結】資料表明薩林勒地區正處于干旱與半干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津德爾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點,其月均溫都在22℃以上,甚至達到33℃,可想而知其蒸發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別是7、8兩個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別集中的降水狀況與其全年的高溫、高蒸發量相比,確實是個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的敏感地區?陀^上,這里就潛在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這是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水熱條所決定的。
2.氣候的嚴酷性決定了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質的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隨著沿岸國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本區交通條的改善,這里的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根據圖2.9,分析這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對牧場帶的環境影響。
【教師總結】將傳統的游牧經濟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進行對比,比較它們對草場的影響。從表中可知,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因其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于當地自然條的經濟模式;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從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采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結果必然導致草場的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3.20世紀50年代以,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勒以南的早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之爭加劇。分析這一因素的加入,對本區草場生態環境及荒漠化的發展,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教師總結】由于人口激增,對糧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們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以至向牧業地區推進,結果是:
4.人口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這里生態環境惡化、上地荒漠化加劇的根。請你解釋下圖(圖1.11),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
【教師總結】明顯地描繪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饑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過程。問題的頭就在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這個惡性循環就可以得到解決。
【堂小結】略
第二時
五、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1.歷史時期的荒漠化問題——西北地區時有出現
如: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人民利用祁連冰雪融水和麓地下水,興修水利,發展屯田,使這里成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隨著人們對河流上游地區的過度開墾,大量破壞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銳減或者改道,綠洲水枯竭,加上戰爭、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綠洲在經歷了漢、唐、明、清幾次大規模開發后,相繼被迫放棄。
【合作探究】
1.了解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現代公路干線及其連接的綠洲城鎮,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古絲綢之路),更貼近昆侖的前地帶。
【教師總結】2.不同時期的荒漠化問題
時期人為因素發生荒漠化的區域
古代(唐宋后)盲目墾耕,戰爭、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
近代(清代后)“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建國后)人口壓力,管理失誤草原牧區和旱農地區
【合作探究】1.農牧界限向北推進,為什么會加劇該地區的荒漠化?
【教師總結】農牧界限向北推進,意味著農作侵入牧區,大片的草地將會變成旱地。這樣,勢必壓縮草場面積,在原有的牲畜量不減少的條下,會產生所剩牧場的超載,超載的牧場并必定會逐步衰退,為了牲畜的發展又可能將牧場轉移到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環境的退化趨勢必日益嚴重;在此同時,由草地開墾出的旱地本身在防風固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劣勢。加上若因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棄荒的話,其本身就是現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農牧界限向北推進,勢必加劇該地區荒漠化的進程。
2.為什么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
【教師總結】在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常常存在“農牧之爭”,從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出量對比,農業一般都高于牧業,因此舊雨農作侵入牧區的趨勢。特別是在人口激增、糧食不足的條下,以農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會陷入“過渡開墾 →生態用水緊張→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劇→ 土地肥力減弱→ 再度開墾 →荒漠化再度加劇”的惡性循環圈。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
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
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
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泊、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圖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點: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復自然植被
人們將水分條較好,開有一定植物生長的沙漠圈圍起,實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選育梭梭、檸條、沙拐棗等優良固沙植物進行人工補種。實踐證明,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作探究】干旱區綠洲與荒漠的演替是雙向的,但綠洲變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變綠洲卻非常艱難。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教師總結】這是由當地干旱的環境決定的。水分條消失容易而形成難。
②治理重點: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資
①在農作區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堿化;
②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
③在干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①干旱地區的綠洲地區
?應在綠洲外圍的沙漠邊緣地帶進行封沙育草;
?在綠洲前沿地帶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積極保護、恢復和發展天然灌草植被)
?在綠洲內部建立農田防護林網,組成一個多層防護體系。
②在缺乏水的地區
利用柴草、樹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攔截沙、固阻流沙、阻擋沙丘前移。
⑶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
①現有林地應該作為防護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毀林開荒。
②綠洲邊緣的荒地與綠洲之間的灌草地帶,不能盲目開墾,主要用于種樹種草,發展林業與牧業。
③對已經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還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⑷采取綜臺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問題
解決農牧民的能問題的途徑: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長
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對荒漠化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5.我國治理措施和經驗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圖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⑶ 我國政府對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合作探究】 1.根據下面的圖資料,說明前蘇聯墾荒區土壤風蝕的潛在自然背景。并說明人們的生產活動怎樣加劇了這個過程。
【教師總結】對圖2.16的分析,要知道”墾荒地區”處于亞歐大陸的中部偏北的地方,雖處于西風帶但遠離水汽,故降水稀少。從其周邊的內陸湖“里!薄ⅰ跋毯!钡姆植继攸c,可以推斷,這是一個半荒漠向干草原的過渡地帶,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其自然地理狀況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風。
【合作探究】2.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蘇聯在總結大規模墾荒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綜合防護措施。仔細分析這些措施,你認為該地區防治荒漠化(土壤風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教師總結】要善于將所列四項保護措施逐條進行分析,而后進行歸納,不難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抗旱、防風、保水、保土、保肥”。
【合作探究】3.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前蘇聯墾荒區防治荒漠化的對策與措施可以被我國的哪些地區所借鑒。
【教師總結】關于對前蘇聯的防治對策和措施的適應性研究,當然少不了要對不同地區的環境特征進行綜合分析。既然前蘇聯的“墾荒地區”的環境特征是干旱、大風、風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風、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將適用于我國的西北地區。當然,一些措施同樣可以適用于我國的南方地區甚至海南島的西部地區。
【堂小結】通過本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產物,更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的結果。防治荒漠化應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我們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學習,為把西北地區建成一個川秀美的環境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4989.html
相關閱讀: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中國的生物災害
旅游規劃學案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正午太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