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規劃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學習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后,理應關注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因為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著區域的發展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章就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開探討。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通常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就其自然屬性而言)等。陸地自然資源中有一部分為人類提供能源,我們稱之為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業的主要任務。能源工業的產品包括直接來自于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還有對一次能源進行加工和轉換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工業的發展不斷提出更新、更強、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能源資源條件密切相關。首先從能源的產銷分布看,我國的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分布不均。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能源產銷的地區分布不平衡性客觀上形成了“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長期存在。它不僅加重了我國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從能源分布的類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且煤炭開采比較方便,多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為此我們必須對煤炭生產、銷售、運輸情況有所了解。在初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煤炭總儲量、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從另一角度使學生了解能源資源(以煤炭資源為例)基地開發建設的地理背景,為更好地建設我國能源基地提供理論依據。
江河不僅給人類提供水源,便利航運,而且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領域中頗具潛力,且我國理論蘊藏量與實際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相差懸殊,為此須大力發展水能利用。
當前水能資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庫,修大壩,而此類工程建設須進行多方論證其科學性、安全性、實用性。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河流上修建水庫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內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為了使我國大江大河的開發整治盡量少走彎路,需借鑒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經驗,為此教材選取了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設、河流梯級開發是區域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兩個重要部分,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本章共選取了兩個案例分析:第一節講述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重點是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及綜合利用的途徑;第二節以田納西河為例,了解流域開發所依托的地理背景,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重點是把握流域開發的地理背景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兩節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圖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中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圖表資料,提高學生讀圖的興趣,關注圖表資料的分析及處理方法的點撥,提高圖表處理的能力,養成圖文結合、轉換、加工的良好地理學科習慣,真正學好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本章難點之一是如何組織好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研討。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學生喜歡的課堂情境,使學生真正融入教學過程中。
本章采用案例分析展開討論,旨在使學生學習突出重點,學習一種思路,領會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實質,對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出自己的看法,真正學以致用。
本章教學安排8課時,其中能源資源的開發4課時,河流的綜合開發3課時,問題研究1課時。問題研究是就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研究,形成研究結果,提高師生雙方的問題研究能力。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從容說課
人類處處離不開熱能、光能和其他各種能源。沒有能源,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就難以想象了。由此可見,充足的能源供應是保證區域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條件。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能源的生產、供給增長速度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相適應。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量在大幅度增長。我國能源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這就需要在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優先建立大型的能源基地,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以煤炭為主,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省煤炭開采條件良好,地理位置適中,在全國能源生產、銷售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能源資源的開發首先就要了解我國山西省的煤炭資源開發。其次,煤炭屬非可再生能源資源,其數量的有限性及開發利用不當易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因而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關系到山西省乃至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在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中起著“承東啟西”的巨大作用。
了解區域能源資源狀況是因地制宜開發區域能源資源的前提,區域能源資源的蘊藏量、品質、種類與其他礦產資源的組合狀況、區位條件及交通條件、產業結構等因素決定著區域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向。
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該基地建設的步伐,取得了許多成績,真正促進了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隨著時間推移,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產業結構問題已成為制約山西省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它不僅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也極大地影響著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后勁,調整產業結構已成為振興山西經濟的關鍵。
與此同時,我國能源供求面臨著五大挑戰:人均資源量少和消費量低,能源利用水平低,單位產值能耗高,能源利用對環境污染嚴重,能源安全受到威脅。為此,以煤炭為主體能源的我國更需加強能源的綜合利用,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煤炭資源綜合利用道路。
山西省一方面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三條產業鏈,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變單一產業結構為多元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另一方面對原有的重化工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同時大力發展農業、輕紡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的比重,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通過多年實踐,逐步總結出了許多有效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防治結合同時關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尤其是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煤矸石的綜合利用,足以說明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真正實現了與時俱進,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本節教材的教學重點是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能源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保證,針對能源工業發展現狀及能源需求實際,我國應大力加強能源工業的建設。為了因地制宜地建設能源基地,必須清楚地把握能源資源開發的有利與不利條件,從理論層面上論證其開發建設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投資建設,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第二個教學重點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它是山西省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突破口,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認識它,有助于對它有個清楚認識。
本節教材的教學難點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設。學習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山西省能源基地是我們社會生產中的一個例子,我們要引導學生就事論事論得清,還要從點到面,逐步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運用的體系,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
2.產業結構的調整。
教學難點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
教具準備
視頻展示臺,關于能源與生活的視頻資料及關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觀圖,關于我國能源消費構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數據表格。
課時安排
共4課時
第一課時能源開發條件
第二課時能源基地建設
第三課時能源的綜合利用,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第四課時活動與探究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能源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理解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構筑三條產業鏈的資源條件及意義。
5.理解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的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治理的關系。
6.了解科技創新是山西省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7.理解山西省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模式,學會知識遷移,為我國其他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出謀劃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圖表、資料,分析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及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2.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源工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把能源工業放在戰略重點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為能源工業出謀劃策,使學生們深知肩負的重任,同時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設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設有新的突破。
2.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保護要同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與生態道德觀。
3.凡事要學會因時而變,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判地理事物的合理與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師生活動:
1.展示能源與我們生活關系的錄像片。
2.展示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圖表。
3.學生討論關于山西有“煤海”之稱的原因。學生討論以上問題并分析山西省在我國能源開發中的地位。
推進新課
師
充足的能源供應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條件。陸地資源中,有一部分可以為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動力,被稱為能源資源,請同學們列舉所了解的生產和生活中使用的能源資源。
生
(學生討論回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
師
人類使用的能源很多,請同學們結合已學知識完成下表:(學生討論填表)
能源分類主要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內容
按性質可再生能源:
按利用狀況非可再生能源:
按形成和來源
師
(教師點撥)
師
對于不同類型的能源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對于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如何節約、綜合利用和尋找新的代替品的問題;對于可再生能源,則是如何保護和促進更新,以及如何充分加以利用的問題。
(學生填表教師評價,然后出示參考答案)
師
能源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條件,如今世界和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以什么能源為主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圖3.2“世界與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圖(2002年)”。
思考: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學生讀圖,討論、交流后教師總結)
師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以石油為主,我國則以煤炭為主,且這種能源消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為此,大力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及發展相關產業非常適合中國國情,其市場廣闊。
師
我國山西省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素以“煤炭之鄉”著稱于世,是我國主要能源供應基地,也是中國煤炭工業戰略西移的立足點。
煤炭資源的有限性與開發過程中與生態環境質量的密切和相關性,這些都說明了山西能源基地未來建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合理開發區域能源資源,必須了解資源開發條件。
課件展示:
師
(教師運用多媒體呈現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展示“中國煤田分布圖”“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礦分布圖”,請學生分析山西煤炭資源分布特點。
生
略。
師
(小結)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在全國首屈一指;煤田分布廣泛;地理位置適中,煤炭外運相對便利。
師
(教師運用多媒體呈現如下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展示以下材料,請學生分析山西煤炭資源還具有哪些特點。
材料一:全國有10大煤種,山西省都有分布。山西大同煤田是全國極為寶貴的低硫、低灰、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主要用于燃燒發電)產地;山西河東煤田則是世界少有、國內罕見的優質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煉鋼鐵)基地。
材料二:山西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師
山西煤炭資源具有煤種齊全、煤質優良、開采條件好的特點。除此之外,煤田的煤層中還含有豐富的煤層氣??一種清潔燃料,儲量占全國煤層氣總儲量的1/3。
板書:
一、山西煤炭資源開發條件
(一)自然條件
1.煤炭資源、煤層氣儲量豐富
2.分布范圍廣
3.煤種齊全
4.煤質優良
5.開采條件好
【知識拓展】
師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材料,了解我國煤層氣的分布及開發利用現狀。
煤層氣:中國西部能源開發的重要角色
以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氣而著稱的中國西部地區,目前正加緊開發一種還未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被人俗稱為“瓦斯”的煤層氣。
“瓦斯”有煤礦“第一殺手”之稱,中國煤礦重大惡性事故中,瓦斯爆炸引起的事故占70%~80%。但其原本是寶貴的氣體能源。
煤層氣是賦存在煤層中以甲烷(CH4)為主要成分的非常規天然氣,熱值與常規天然氣相當,是通用煤氣的2~5倍,燃燒后很少產生污染物,屬優質潔凈氣體能源。但因其不易開采、投資巨大,中國長期以來并未大規模開發利用。
最新一輪中國煤層氣資源預測結果顯示,中國煤層氣資源總量超過31萬億立方米,相當于450億噸標準煤,位居世界第三,分布于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尤以山西、陜西、內蒙古等西部省區煤層氣資源量最大,有17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煤層氣總資源量的一半以上。
與巨大的儲量相比,煤層氣過去在西部能源開發中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每年有大量煤層氣作為礦井有害氣體隨煤炭開采排入大氣,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推進,煤層氣正在成為新一輪能源開發中的重要角色。
擁有煤層氣全國總儲量1/3的山西省,已被列為國家煤層氣資源開發的重點,特別是煤層氣最為富集的沁水煤田和河東煤田有望成為中國兩大煤層氣基地。從2002年底開始,在該省沁水縣建設的棗園煤層氣壓縮站已經將沁水煤層氣運往100千米之外的長治市銷售,這是中國陸采煤層氣產業首次實現商品化。
同時,山西能源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車載壓縮煤層氣項目已開始投入商業運營,利用亞行貸款建設沁水煤田至陽城、晉城、高平、長治、潞城市的煤層氣管道輸送項目和煤層氣加氣站項目也正在積極的開展之中。
此前,中國最大的煤層氣企業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與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簽約,共同開發內蒙古、陜西和山西三個省區的煤層氣。三個合同區塊分別位于內蒙古的準格爾地區、陜西的神府地區和山西保德地區,總面積約6897平方千米,預測資源總量超過?約1萬億立方米?。據介紹,該合作區內煤層氣地質條件好,煤層深度適中,構造簡單,煤層含氣量高,便于開采。
據介紹,中國對煤層氣的開發利用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2001年中國煤層氣的生產量約為10億立方米,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大規模進行地面煤層氣勘探的國家。但中國目前煤層氣開采多為煤礦井下抽放,真正可用于商業化操作的陸上鉆井開采還不多見。
專家認為,中國正在建設的西氣東輸工程也為西部煤層氣開發帶來機遇,從西氣東輸主管道引出的天然氣支線管道及由此新建的城市天然氣管網,將為煤層氣的市場利用提供設備保障。同時,由于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的大勢所趨,以開發煤層氣為代表的潔凈能源產業,將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傾斜,中國煤層氣商業開發的前景是樂觀的。
師
了解了山西煤炭資源狀況,一起來分析一下其資源開發的社會經濟條件: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出示以下材料:
1.中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2002年)圖:
2.我國能源生產量與消費量情況(單位:億噸標準煤)
時間能源生產量能源消費量
2000年10.713
2002年1415
2003年14.515.2
請同學們分析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對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意義。
(學生討論交流)
生略。
師
(教師提示)我國每年有近1億噸標準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費大量外匯去購買石油。在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不會發生大的改變,甚至比重有可能增加。隨著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還會繼續增加,能源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山西是我國的產煤大省,煤田地質條件好,噸煤開采成本16.48元,遠低于全國21.76元的平均水平,山西原煤產量可達4億多噸,形成了大型動力煤、煉焦煤和無煙煤基地。由此可見,山西煤炭資源的開發對于我國提高能源的自給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展示“我國主要工業中心與城市分布圖”“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分布圖”,分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良好交通條件。(學生分析,交流后教師小結)
生
略。
師
請同學們分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社會經濟條件。
(學生小結)
板書:
(二)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廣闊
2.交通便利
師
同學們閱讀課本P47~48我國能源供應的五大挑戰,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
(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教師提示)
生略。
師
我國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能源利用技術水平,減輕能源利用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開源節能。能源安全威脅越來越大,而我國是以煤炭為主體能源的國家,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必須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為了更合理地開發利用我國的煤炭資源,不僅要了解能源基地優越的開發條件,還需清楚其開發建設的不利條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建設的不利條件是。(學生小組討論,活動交流后,教師小結)
生略。
師
1.煤炭儲量日益減少
2.水資源不足
3.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4.鐵路運力不足
5.開采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
課堂小結
本節課了解了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就為其開發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山西省如何加強煤炭資源的開發建設呢?下節課探討。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2005年夏,江蘇持續的高溫天氣導致生活用電急劇上升,拉閘限電的舉措被省內許多城市采用,事關國計民生的能源問題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能源問題將制約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
師
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煤炭資源優勢,加快山西煤炭的開采和加工轉化,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建設山西能源重化工業基地的步伐,取得了許多成就。
推進新課
板書:
二、能源基地建設
(一)成就
師
山西省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地理范圍不同,出示山西能源基地示意圖,指圖說明山西能源基地的地理范圍,它是以山西省為中心,包括山西、陜西、內蒙古交界地區,這里分布著中國和世界上罕見的特大煤田,被稱為“烏金三角”。
【知識拓展】
師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材料,了解我國“烏金三角”概況。
“烏金三角”??晉、陜、內蒙古三省接壤地區
山西能源基地除山西省外,晉、陜、內蒙古三省接壤地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位于三省區的交界地帶,包括16個縣市。這里分布著中國和世界上罕見的特大煤田,被稱為“烏金三角”。
晉、陜、內蒙古三省接壤地區具有發展煤炭、電力工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F有保有的煤炭儲量占全國的26.3%。本區煤炭多為優質動力煤,煤層大多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建設和生產成本低。該區沿黃河部分地段水資源相對富集,而且土地開闊,為建設電站提供了水源和用地保障。此外,這里開發前景相當可觀的天然氣和鋁土礦資源也是進行能源基地建設的物質基礎。
“烏金三角”地區具有近煤、靠水、有場地的辦電優勢,可以建立巨型火電站鏈,在沿黃河兩岸有條件布設一系列火電站群,形成總裝機容量達6000萬千瓦的中國最大火電站鏈,可以向東部輸送的電力相當于長江三峽的五六倍。
師
山西省煤炭資源極其豐富,據測算,含煤地層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0%,儲量約占全國總儲量的28%,年產量占全國的1/4,是山西能源基地的核心。以山西省為核心的山西能源基地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
師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山西能源基地的區位優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這里是我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進步發展的能源基礎,將成為中國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中國未來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效應中起關鍵作用;另一方面,適中的地理位置使這里成為進出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是國家建設逐步西移的前沿陣地。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山西能源基地將成為國家的能源“工業特區”加以建設和強化,吸引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又保證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發展。我們本節課探討的山西能源基地建設側重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展示“山西省原煤生產圖”,學生歸納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成就。
生略。
板書:
1.擴大煤炭開采量
師
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提高晉煤外運的能力,山西省從“六五”時期開始加強交通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了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的煤炭外運路網體系。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展示“山西省煤炭外運線路圖”,學生歸納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第二個成就。
板書:
2.擴大晉煤外運能力
師
圖上顯示山西煤炭外運有多條鐵路通道: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來看,北邊內蒙古和西部的陜西煤炭資源都較豐富,沒有太多的煤炭出境的壓力;向東、南方向的煤炭主要通過東部鐵路運往東部沿海港口如秦皇島、黃驊、日照等,再通過海洋運輸南下;向東的鐵路大致可分為北、中、南三條到達東部各海港,分別以大秦線、黃驊線、焦作?兗州?日照線為主要干線。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展示“山西省能源的轉換圖及山西省能源調出結構的變化圖”,結合課本P 48~49內容討論并歸納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第三個成就。
板書: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
發展煉焦業,向外輸出煤炭
師
山西能源工業既要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又要兼顧生態效益,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下標?49?活動內容,討論:對于山西省來說,是輸煤好還是輸電好?
師
(教師引導)討論時引導學生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運輸成本、資源消耗等方面來綜合考慮,權衡利弊,力求尋找出一條適合山西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言之有理即可,對有創新的回答充分肯定)
討論內容提示:
(1)從經濟效益來看:賣出1噸煤的價格為160元,而1噸煤發出的電可值600多元。
(2)從輸出成本來看:輸電成本低于輸煤。
(3)從生態效益來看:輸出煤會減輕本地環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環境污染;輸出電會增加本地的環境污染,而減輕使用地的環境污染。
(4)從資源消耗來看:山西缺水,燃煤發電要消耗大量水資源。
師
通過討論,足以讓人感到事物的復雜性,綜合考慮,輸煤和輸電各有利弊,正因為如此,這兩種方式一直并存至今,F在,山西全省產煤量的2/3以上用以外調,出示“晉煤的國內流向圖”(創設情境)。
思考:
1.晉煤主要的消費省(區)有哪些?
2.山西省煤炭資源主要供應哪些地區?
3.東北、華北地區也是我國煤炭資源較豐富的地區,為何還需大量從山西調入煤炭資源呢?
4.晉煤的國內流向主要依托哪些交通運輸方式?
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示)
師
東北遼中南工業基地、華北京津唐工業基地消費量大,煤炭資源有缺口,需從山西省調入。
師
(小結)山西省豐富的煤炭資源及黃河等河流保障電廠用水,使這里逐步建成我國最大的火電基地,已成為西電東送的一條重要線路之一,已架設有大同?北京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向京津和華北地區輸送大量的電力。
【知識拓展】
師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中還面臨一些重大問題,請同學們閱讀下列材料,歸納存在哪些重大問題。(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材料創設問題情境)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首先,水資源短缺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水資源總量貧乏,與全國年平均水資源量相比較,本區大部分屬于干旱地區。第二,水資源分布不平衡,黃河給予區域開發更多利用水資源的機會,但是黃河水不穩定,其利用受全流域總體配水制約,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黃河斷流問題逐漸加劇,嚴重威脅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第三,水資源損耗日益加大。隨著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工業耗水,特別是火電工業與有色金屬工業耗水加大;另一方面人口聚集,水澆地及居民耗水也會大幅度增加,再加上降水不穩定和水土流失,水量平衡很難保證。為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建設了內蒙古引黃和山西引黃入晉工程,其中山西引黃入晉工程分南北兩部分,南干輸水工程主要為太原輸水,北干輸水工程向大同、平朔輸水。
其次,交通運力不足。中國能源空間布局存在較大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距,而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又進一步從需求上拉大了這種差異,出現了北煤南運和西煤東運現象。鐵路運輸是我國煤炭運輸的主要方式,鐵路運力緊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煤田區的開采和缺煤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主要的運煤東西通道,通往東北的有集通線和京包?京沈線、濱洲線三條主干線;通往華北的有四條大干線:京包?京沈線和大秦線,在秦皇島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滬線在天津出口,隴海線在連云港出口。南北運煤通道自西而東有:寶成?成昆線、同蒲?太焦?焦柳線、京廣線、京九線、京滬線,以及以海港為樞紐的沿海運煤通道。國家在不斷改進和增加運煤通道和運輸能力的同時,還重點建設火電和煤化工基地,將原煤轉化成二次能源??電,通過空中電網輸送出去,或轉化成煤氣通過管道輸送出去,從而在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大大緩解交通運力的緊張狀況。
最后,水土流失問題。這里本來就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加上大面積露天開采,水土流失與風蝕沙化必將加速,因此土地恢復與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生略。
板書:
(二)存在問題
1.交通運力不足
2.水資源短缺
3.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探討了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存在的一些問題,請同學們結合相關的新聞報道,擬出一條適合山西能源基地發展的可行之路。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2006年初,山西省對未來發展方向提出: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進一步深化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升經濟運行的素質和效益、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加快“中部崛起”為中心,以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為方向,加快農業產業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優勢產業的發展,形成多元化新型支柱產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家的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到2010年使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達到全國中等或更高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趨于良性循環,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新課
師
為實現山西煤炭工業的持續發展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板書:
三、產業結構調整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及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展示“山西省產業結構圖(2001年)”。
展示學生閱讀材料:
山西省人均耕地0.14公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土地質量不高,有效降雨少,無霜期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不高,種植業是“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煤炭工業是全省經濟的核心部門,全省鐵路運力的98%用來運煤,財政收入的70%來自煤炭,煤炭工業的產值及上繳利稅占全省工業總產值和上繳利稅的37%,農民人均收入的1/6來自煤炭。
生
探究:目前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存在哪些問題?山西省的工業結構給山西省的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師
山西省產業結構中以第二產業為主,而第二產業效益不高,第一產業基礎不牢,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產業結構的低效益,嚴重影響著山西省的經濟增長,影響了山西在全國的經濟地位。
山西省的工業結構單一,以煤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首先對運輸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更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國內能源市場競爭的激烈局面,山西必須調整以出售原煤為主的經濟結構,主動構建多條產業鏈。
板書:
(一)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展示“山西及鄰近各省的礦產資源分布圖”,組織學生讀圖了解山西本省及鄰近各省的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山西省煤炭、鋁土資源豐富,河北鐵礦豐富。(學生讀圖回答)
師
結合山西省礦產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主要構建了三條產業鏈。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展示“山西省煤炭的綜合利用圖”“山西省工業增加值結構圖”,讓學生思考討論:
1.山西構筑的三條產業鏈分別是什么?
2.山西省構筑三條產業鏈依賴哪些資源條件?
3.煤炭的綜合利用使山西省輸出產品有何變化?這種變化是否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師
山西構筑的三條產業鏈分別是:煤?電?鋁產業鏈,在工業煉鋁中,主要采用電解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山西省鋁土礦資源豐富,有了電能保證可大力促進煉鋁工業發展,輸出鋁制品;
煤?焦?化產業鏈,山西省有優質的主焦煤基地,發展煉焦業可以為省內外的鋼鐵工業提供燃料,煉焦的副產品如焦煤油、煤渣等還是化學工業、建筑材料工業的原料;
煤?鐵?鋼產業鏈,山西省有豐富的煤炭,附近。▍^)有豐富的鐵礦,可建立移鐵就煤型的鋼鐵工業基地,一方面可以輸出鋼鐵,另一方面又為本地煤炭開采和冶金工業提供機械制造原料。
板書:
1.構建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三條產業鏈
師
山西省構筑三條產業鏈依賴了本省豐富的煤炭、鋁土礦資源及附近。▍^)的鐵礦資源,同時還須依賴水資源、土地資源等。另外,產業鏈的發展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生態平衡。
煤炭的綜合利用使山西省輸出產品由單一煤炭為主轉向多元化,使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在冶金、化學、建材等部門的推動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主動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增加了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板書:
2.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出示“山西能源基地(1986年至2000年)工業投資結構情況圖”,讀圖分析,山西能源基地經濟發展特點是什么?
生
學生回答:略。
師
山西能源基地經濟發展的特點:
1.能源工業的投資比重最大,體現其主導產業的地位。
2.電力工業投資比重已接近煤炭工業的投資比重。
3.高耗能的有色冶金投資比重大,尤其向鋁工業傾斜。
4.煤化工在化學工業中投資比重較大。
師
由上述的四個特點能否分析山西省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學生?回答?)
生
根源在于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師
為此,山西省著手調整產業結構。
板書:
(二)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
師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地圖創設問題情境)閱讀課本P53,思考并回答:山西省如何調整產業結構以保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生
學生回答:略。
師
(小結)一方面,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板書:
1.調整原有的重化工業
2.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師
能源的綜合利用對環境的影響較大。例如,露天礦表土的剝離、井礦巷道的建設、礦區道路的鋪設等,都需要大面積開挖地表,排棄大面積土石,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燃煤發電,洗煤和煉焦等重化工業的發展極易造成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因此能源開發利用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同步。
板書:
四、能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師
山西省在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有效的環保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調整產業結構之外,還有哪些舉措呢?
同學們閱讀課本P53,自主歸納、交流。
(學生閱讀課本,探究問題)
生略。
板書:
1.調整產業結構
2.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3.加強“三廢”的治理
【知識拓展】
師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材料,了解潔凈煤技術進展。
潔凈煤技術
泛指比傳統燃煤過程更能降低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微塵污染的多種用煤技術,也專指燃煤電廠更清潔、更有效的先進燃煤技術。包括四方面內容,即燃燒前、燃燒中、燃燒后以及轉化技術。
1.燃燒前潔凈技術
進行燃燒前的處理,如洗煤、脫硫。
2.燃燒中潔凈技術
采用降低燃燒溫度的流化床鍋爐和提高燃燒溫度的結渣式鍋爐,來減少SO2和NOx的排放量或提高熱交換率。
在流化床鍋爐中,煤粉和石灰粉末一起懸浮在氣流中形成床層,燃燒中釋出的硫和石灰起化學反應或被吸附,形成含硫的石灰粉作為廢渣排出。
結渣式鍋爐是通過旋流式燃燒器,使煤在鍋爐外的燃燒室內燃燒,然后再引進鍋爐進行熱交換,防止灰渣在鍋爐管道中集結,從而提高了熱交換率。
3.燃燒后的潔凈技術
重點是脫除燃燒后產生的SO2和NOx。
采用選擇性催化劑除氮技術(SCR)來脫除煙氣中的NOx含量,可使氮排放量減少50%~80%。另一技術稱為天然氣再燃技術,在燃燒區上方注入少量天然氣,造成一個缺氧區,使其不能形成NOx。
將石灰石噴射到煙道管中央,采用線式噴射吸附法生成含硫顆粒,在下風口收集,可除去50%~70%的SO2。
4.轉化潔凈技術
即煤的氣化、液化和焦化。
師
同學們閱讀課本“廢水的回收利用圖”,說一說工業廢水回收對山西省及周圍省區帶來了哪些益處。(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師
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山西省本身水資源缺乏,在采煤、洗煤過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農業也離不開灌溉水源,而所有的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大量來自黃河,必然會導致黃河下游斷流現象更加頻繁。
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一方面解決了山西省洗煤用水、清掃用水、綠化用水、灌溉用水,緩解了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同時緩解了山西省的水污染,也減少了引黃用水,緩解黃河下游缺水狀況,真可謂自身受益同時造福他人。
師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材料,了解煤矸石的綜合利用。
“三廢”治理之一例??煤矸石的綜合利用
煤矸石是煤炭生產過程中,包括開采挖掘出的及選洗時排出的含碳巖石。產煤就會排放煤矸石。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產量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也“產”出了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計堆存量達30億噸以上,相當于全國三年的原煤產量,并以每年超過1.2億噸的速度繼續增加。這些煤矸石已占去了1.3萬公頃以上的土地。
煤矸石是目前我國排放量最大的工業固體廢棄物之一,它怕曬又怕淋。曬多了會自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淋雨后酸性水滲到土壤里,又污染地下水。
重慶西南的永榮礦務局自1958年成立以來,“產”出了8座煤矸石山。通過科技創新,大力開展煤矸石的綜合利用:一是制磚??用礦井排放的煤矸石生產矸石磚;二是發電??用煤炭洗選加工產生的煤矸石、劣質煤、煤泥發電;三是生產水泥??用發電產生的大量爐渣生產爐渣磚和水泥。三招齊下,開始逐步吃以前留下的矸石山。目前,部分矸石山已經復耕。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煤矸石綜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如對以煤矸石等廢渣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建材產品實行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國家限期淘汰實心黏土磚的政策。國家在實施關停常規小火電的同時,鼓勵綜合利用煤矸石發電,并在上網、調峰、電價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學生小組探究)課本P54“露天采煤區生態建議理想圖式”,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以下探究內容。
1.說一說圖中各種工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
2.對這個生態建設方案,你還有哪些更好的建議?
(小組討論,學生回答)
師
(提示)1.圖中各種工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
(1)隔離護壩:主要作用是將采掘區與河流隔開,以免河水流入采掘區。
(2)排水溝:主要作用是引開可能進入采掘區的雨水或其他水源。
(3)公路緊靠采掘區,方便運輸車輛就近從工地上公路。
(4)“固沙草方格”:在流沙表面用麥草、稻草扎成1×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風吹起,達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種沙蒿、檸條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帶,營造擋沙樹林。
(5)灌木、喬木:在草方格的后面是灌木,這是在草本植物成活的基礎上栽種的,灌木比較矮小,需水量較少,容易成活;灌木成活以后再種植喬木,這個過程就像草、灌、喬組成三個梯隊與流動沙丘作戰,草本植物在草方格的保護下沖在最前面,灌木、喬木組成二、三梯隊,三個梯隊互相保護、互相支持,共同與流沙作戰。
(6)在復墾區的周圍,種植灌木和喬木,以防風和保持水土。
2.對這個生態建設方案的建議
(1)從上游引水澆灌草、灌、喬木。
(2)引水澆灌復墾區。
(3)采用節水型澆灌方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水資源。
(4)在河漫灘植樹種草,涵養水源,美化環境。
(5)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提高喬、灌、草的存活率,同時加強養護與管理。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探討了山西省能源基地為尋求可持續發展,以發展科技為先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同時保護與治理了生態環境,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第四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材料創設問題情境)
山西能源基地的發展前景
山西能源基地將成為中國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中國未來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效應中起關鍵作用。第一,中國當前能源消費和生產構成中,煤炭占71%以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一二十年內難以改變,本區豐富的煤炭資源提供了重要的保證。第二,能源短缺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本區煤炭、火電開發前景可觀,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這種短缺。第三,中國能源重點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晉、陜、內蒙古地區的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情況不會改變。本區區位條件優越,近京津和東北能源短缺地區,西煤東運條件好。在21世紀初期,全國70%~80%以上的煤要由本區提供,特別是優質動力煤將處于壟斷地位。第四,山西能源基地將成為國家的能源“工業特區”加以強化和建設,可以吸引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既保證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發展,又可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師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中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成就巨大且發展前景良好。依托P50和P52的背景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
(媒體展示討論問題)
1.山西煤炭市場將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
2.如何理解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對山西經濟的影響?
3.山西省應采取什么對策實現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4.從煤炭資源蘊藏量和品種看,內蒙古東部地區與山西省有何異同?
5.分析內蒙古東部地區與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區位和交通條件。
6.讀圖3.11,從產業結構看,內蒙古東部地區如何確定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
師
(方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內交流后每組派代表1~2名班內交流,根據交流情況評判各組成績。
生
略。(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和其他小組代表評判)
師
(提示)1.山西煤炭工業所面臨的挑戰有兩方面:一方面來自自身開采技術水平和設備更新慢,開采成本較高,開采條件不斷下降,煤炭開采不具優勢;另一方面,其他能源形式(如天然氣、水電、新能源等)的大力發展,使晉煤市場份額減小,致使山西煤炭工業將面臨市場縮小,其他能源競爭的壓力。
2.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以煤炭為主,石油消費偏低,天然氣利用也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只占不到8%,而我國水能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水電都屬清潔能源,其生產和利用過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較小,對這些能源的大力發展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長遠方向,也是我國能源宏觀調控的努力方向,目的是調整我國過分依賴煤炭的能源結構,使能源生產、利用朝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國家的能源結構調整必然會影響到山西的煤炭外銷市場的穩定,繼而影響山西的地方經濟。但是我們要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正確面對與接受山西地方經濟與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之間的必然沖突,顧全大局,同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山西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
3.山西煤炭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初期,以出售原煤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首先對運輸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更為嚴重的是,國內能源市場需求減弱,對山西以煤為主的經濟帶來更為不利的影響,為此,山西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圍繞煤炭的綜合利用,構筑多條產業鏈,提高煤的綜合利用程度和增加附加值。
4.異:山西省煤炭儲量占全國的1/3,礦種齊全,煤質優良;內蒙古東部煤炭儲量占全國的1/10,礦種單一,煤質中等,地質構造簡單,煤層厚。
同:兩地煤炭資源埋藏淺,從開采條件看,兩地都較優越,適宜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5.山西地處我國中部,有京包、石太等鐵路線通過,鄰近北京、天津、鄭州、洛陽、西安、咸陽等工業中心,與上海、沈陽、武漢等相距不遠,煤、電輸送都較近便。
內蒙古東部緊靠能源有缺口的東北重工業基地,有濱洲線、京通線、通霍線等鐵路,鄰近哈爾濱、長春、沈陽、北京等工業中心,運輸煤炭也較近便。
內蒙古東部地區還有哪些礦產資源?這些礦產資源對該地區煤炭的綜合利用有何影響?
內蒙古東部地區除煤炭資源外,還有部分石油、食鹽、天然堿、鉛鋅礦、鉻礦等。這些礦產在開采和提煉過程中,需要煤做燃料,有些和煤的副產品共同作為化工原料。這些礦產資源為其煤炭的綜合利用提供了資源條件。
6.內蒙古和山西第三產業的比重差異不大,內蒙古的第一產業大于山西,山西的經濟支柱是第二產業,占全部產業結構的50%。
內蒙古東部地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改變其作為燃料輸出的單一經濟模式,充分利用褐煤的特點,形成煤?電?有色金屬?輸出有色金屬制品,煤?氣化、液化?輸出煤氣、液化氣,煤?化工原料?肥料、吸附劑等多條產業鏈。還要大力提高煤炭的利用水平,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努力增加煤炭的附加值。
【例題剖析】
1.下列資源中,地帶性分布特征最明顯的是(雙選)()
A.水力資源
B.煤炭資源
C.氣候資源
D.森林資源
答案:CD
解析:自然資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不均衡性。地球表面構成自然環境的日光、大氣、巖石、礦物、土壤、生物等要素對于資源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便會形成一定的資源環境。各種自然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使各種自然資源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各種可更新資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熱條件的影響,其分布一般具有明顯的地帶性規律。
2.下列四幅圖表示自然資源(大圓a)、礦產資源(小圓b)、能源資源(小圓c)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正確的是()
答案:D
解析:自然資源中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動力的為能源資源,水能資源豐富與否取決于水量與落差兩個要素。
3.下圖表示世界能源消費構成的變化,圖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氣、水電和核電
B.石油、天然氣、煤、水電和核電
C.天然氣、石油、煤、水電和核電
D.煤、天然氣、石油、水電和核電
答案:B
解析:能源消費構成指消費的各類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以石油為主,煤炭在20世紀50年代占一半以上,60年代以后比重顯著下降,70年代石油提價以后,煤炭比重維持在30%左右。石油、天然氣的比重增長很快,至70年代共占70%左右。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占主導地位,70年代以來,煤炭比重下降,目前我國能源由單一依靠煤炭作為能源的局面向多樣化邁進了一步。
4.煤和石油在地質形成上的共同點是()
①中生代是造煤成油時期②生成于沉積盆地的邊緣③來自于植物化石④來自地質時期古生物固定的太陽能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古生代、中生代陸地上植物繁盛,森林茂密,是重要的造煤時期。中生代、新生代是重要的成油時期。
2000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分別為106988萬噸標準煤、130297萬噸標準煤。讀圖完成5~7題。
5.在此期間,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為()
A.煤炭消費量的比重增加量多
B.天然氣生產量的比重變幅最大
C.1995年,煤炭生產量所占比重低于消費量所占比重
D.1994年,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所占比重相近
6.2000年消費量超過生產量20%以上的能源種類有()
A.煤炭、石油
B.石油、水電
C.水電、天然氣
D.煤炭、天然氣
答案:DA
解析:重點是讀圖的方法。
7.我國目前()
A.以煤炭為主的狀況已經改變
B.天然氣消費呈下降趨勢
C.因消費量少于生產量,原油可以大量出口
D.水電生產呈增加趨勢
答案:D
解析:我國能源生產、消費地區分布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華北,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西南。華東、華南地區的能源相對較少,特別是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能源消費量大,需從外區調入大量的煤和石油。
8.下列關于煤礦和所屬省區的組合正確的是()
A.神府、東勝、準格爾??內蒙古
B.開灤、霍林河、元寶山??河北
C.大同、平朔、西山、陽泉??山西
D.兗州、徐州、淮南??山東
答案:C
解析:神府煤礦位于陜西省,東勝、準格爾、霍林河、元寶山煤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開灤煤礦位于河北省,兗州煤礦位于山東省,徐州煤礦位于江蘇省,淮南煤礦位于安徽省。
煤作為一種常規能源,隨時代及科技進步,其利用方式多種多樣。讀下圖,完成9~10題。
9.對消費地而言,最清潔且已大規模使用的方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用煤來發電(火電站)與水力發電(水電站)的主要不同是()
A.火電站建設周期短,運轉時投資少
B.火電站污染空氣,水電站不會破壞生態環境
C.水電站綜合效益高,運轉成本低
D.水電站建設周期短,投資少
答案:BC
解析:煤炭是我國最主要的一種能源,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居主導地位。它作為能源,發熱量和燃燒效率低,對環境污染大,因我國煤炭儲量豐富,石油資源相對緊張,且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為此應大力加強煤炭基地建設。為了減輕煤炭外運給交通運輸帶來的壓力,用煤發電以電能的形式輸出,對消費地來說很清潔;同時火電站會污染空氣,火電與水電相比,水電站最大的優點是清潔且發電成本較低,但建設周期很長。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以山西省能源基地為案例,深入探討其開發利用的一些問題,主要是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第一課時
一、山西煤炭資源開發條件
(一)自然條件
1.煤炭資源、煤層氣儲量豐富
2.分布范圍廣
3.煤種齊全
4.煤質優良
5.開采條件好
(二)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廣闊
2.交通便利
第二課時
二、能源基地建設
(一)成就
1.擴大煤炭開采量
2.擴大晉煤外運能力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二)存在問題
1.交通運力不足
2.水資源短缺
3.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第三課時
三、產業結構調整
(一)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
1.構建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三條產業鏈
2.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二)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
1.調整原有的重化工業
2.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四、能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一)調整產業結構
(二)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三)加強“三廢”的治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9734.html
相關閱讀:正午太陽高度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旅游規劃學案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中國的生物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