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們周圍的環境 學案(人教版選修6)
【學習目標】 舉例說明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
一、什么是環境
1.概念:環境是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①__________________。
2.人類環境的組成
(1)生物要素:森林、②________、野生動物等。
(2)非生物要素:大氣、水、③________、礦藏等。
3.環境的分類
(1)依據:人類對環境④______________。
(2)類型:分為⑤________環境和⑥________環境。
二、人類與環境
1.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對⑦________的兩個方面,是互相影響和⑧____________的。人類活動影響環境,反過環境也會⑨________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⑩__________越大。
2.關系發展:最初人類與環境是⑪____________的,但是隨著⑫____________的發展和⑬____________的進步,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規模破壞⑭__________的后果。
基礎達標練
考查點1 什么是環境
1.下列選項屬于天然環境的是( )
①大漠鹽湖、谵r田、酃S ④極地苔原、輲r石、扌笕耗翀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2.下列關于環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人遺跡不屬于環境,風景名勝屬于環境
B.早在人類出現之前,人類環境早已出現
C.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工環境類型越越少
D.公園應該屬于人工環境
考查點2 人類與環境
3.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 )
A.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B.環境決定人類活動
C.人類決定環境的發展變化
D.人類應服從環境的自身規律
4.人與環境的對立性表現在( )
A.環境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環境可供給人類的物質和能量是有限的
C.環境無法容納人類產生的日益增多的廢棄物
D.人既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塑造者
方法技巧練
圖示法理解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為了實現北京未宜居城市的定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了要將北京建設成為生態城市的目標。將北京建設成為生態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綠地面積、诳刂瞥鞘谢M程、鄯e極發展城市軌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菁胁贾贸鞘杏玫亍、薹稚⒊鞘新毮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方法技巧
(1)圖中內圓表示占有一定空間的人類社會,內、外圓之間的空間表示人類社會周圍的環境。
(2)箭頭①、②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3)箭頭③、④代表人類將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的產物,以廢棄物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去。
(4)箭頭⑤、⑥表示人類通過消費活動和生產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使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二是人類向環境索取資的速度超過了資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使環境質量下降、惡化。
(5)箭頭⑦、⑧表示環境把它所受到的人類的影響,反過作用于人類本身。這種反饋作用有兩種:一種是良性的(正反饋),將使人類獲得可持續發展;一種是惡性的(負反饋),會產生影響人類生產、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
教材P3 思考
1.古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處于原始的平衡狀態,具有低水平協調的特點。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微弱。
2.農業明以,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造成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原因是人口過度增長,人類活動只顧短期經濟效益。
3.可以結合教材案例,從對立統一的角度,分析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參考答案
知識清單
①周圍事物、诓菰、弁恋亍、苡绊懙某潭取、萏烊 ⑥人工、呙堋、嗷ハ嘀萍s ⑨制約、庵萍s力 ⑪互相協調 ⑫生產力 ⑬科學技術 ⑭生態環境
基礎達標練
1.B [天然環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組成,如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和地質環境等。人工環境是指人類在天然環境基礎上,經過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有人類介入才能維持的環境,如:居住環境、生產環境、交通環境、化環境和旅游環境等。因此,選B項。]
2.D [人遺跡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環境;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環境經過了漫長的演變,人類環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環境;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活動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大,人工環境的內容將不斷豐富;公園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環境。因此答案選D項。]
3.A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4.A [人類按其主觀能動性而活動,環境則按其客觀規律性而發展。其本質就是人與環境的對立性。]
方法技巧練
A [建設生態城市一方面要搞好城市生態的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另一方面是治理城市污染,③④⑥都屬于該范疇?刂瞥鞘谢M程不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集中布置城市用地會加劇城市環境污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3010.html
相關閱讀:旅游規劃學案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中國的生物災害
正午太陽高度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