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3同步演練5.2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20世紀下半葉東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說法,正確的是
A.50年代轉移到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B.90年代后期轉移到我國中西部地區
C.60~70年代轉移到日本
D.80年代轉移到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地區
解析: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吸引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
答案: B
(2011•東北聯考)讀世界汽車產業三次大轉移示意圖,回答2~4題。
2.19世紀80年代,汽車首先在歐洲誕生。有關汽車工業的正確敘述是
A.汽車工業城屬于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
B.汽車工業不易與相關工業集聚
C.歐洲工業化早,發展汽車工業基礎好
D.汽車工業是典型的資密集型工業
解析: 汽車工業因產品復雜,零部多,總廠和分廠容易集聚,屬于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同時,汽車工業投資大,技術水平高,屬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工業。
答案: C
3.第一次轉移是從乙地轉移到甲地,甲地汽車產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條是
A.勞動力資豐富,有利于發展汽車工業
B.鋼鐵、石化等工業迅速發展,為發展汽車工業創造了條
C.甲地出現逆城市化,促進汽車工業發展
D.國土遼闊,有利于發展汽車工業
解析: 通過經緯度判斷,甲地為美國,鋼鐵、石化工業發達,有發展汽車工業的良好基礎。另外,汽車工業不屬于勞動力密集 型企業,排除A;地鐵、汽車的發展,可以促進人口向郊區流動,但逆城市化與汽車工業發展并不存在明顯相關性,排除C;美國盡管國土面積大,但汽車不適宜于距離運輸,因此排除D。
答案: B
4.進入20世紀80年代,丙地汽車產量居世界第一,這主要得益于
A.原料、燃料豐富 B.位置優越,分布集中
C.水能豐富,勞動力投入多 D.重視科技投入
解析: 通過經緯度判斷,丙地為日本,日本原料、燃料短缺,盡管勞動力、水能豐富,但這不是汽車工業的主要投入因素,汽車工業屬于技術指向型工業,而日本技術先進。
答案: D
產業轉移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的利潤。據此回答5~7題。
5.為了減少運費,下列產業最需要接近消費市場的是
A.制糖廠 B.造船廠
C.瓶裝飲料廠 D.高級時裝廠
6.運費構成中對產業區位選擇影響最小的是
A.原材料重量輕,產品價值低 B.原材料重量大,產品價值高
C.原材料重量大,產品價值低 D.原材料重量輕,產品價值高
7.產業區位受原料的制約越越小,主要是因為
A.產品重量和體積的增加 B.運輸條和生產工藝的改進
C.產品質量和價格的提高 D.勞動力價格和產品需要下降
解析: 掌握市場指向型的產業部門,產品不便于長距離運輸或運輸成本較高的產業屬于市場指向型。運費構成對產業區位的影響對不同的工業說是不同的,一般對原材料重量大、產品價值低的工業影響最大,而對原材料質量小、產品價值高的工業影響最小。產業區位受原料產地的制約越越小,主要是因為交通運輸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變,使得對工業原料的需求量減少或使用替代品。
答案: 5.C 6.D 7.B
(2010•福建綜)下圖示意我國東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業的分布。完成8~9題。
8.圖中兼有資和市場區位優勢的石化基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④地接受境外石化產業轉移將首先促進區域內的
A.石油開采 B.核電站建設
C.海島旅游開發 D.港口建設
解析: 第8題,圖中②區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區域內有華北油田、勝利油田等大型石油基地。第9題,④地接受的境外石化產業轉移主要是通過海運進口石油發展石化工業。
答案: 8.B 9.D
讀不同國家產業變化過程示意圖,回答10~11題。
10.由圖可知
A.Ⅰ類國家工業發展早,科技水平高
B.在產業轉移過程中Ⅱ、Ⅲ類國家處于有利地位
C.Ⅱ、Ⅲ類國家產業升級速度取決于Ⅰ類國家
D.產業轉移是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
11.我國在產業調整中應
A.加快乙類產業的引進,推進工業化進程
B.加快有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C.與Ⅰ類國家分工合作,集中發展甲、乙兩類產業
D.只接納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
解析: 第10題,Ⅰ類國家為產業轉出地區,為發達國家;Ⅱ、Ⅲ類國家為產業轉入地區,為發展中國家,在產業轉入過程中,可能導致環境污染加重;Ⅱ、Ⅲ類國家產業升級速度主要取決于本國經濟的發展;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第11題,在產業調整中,我國要加快科技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的發展,實現由“中國制造”向 “中國創造”的轉變。
答案: 10.A 11.B
(2011•深圳第二次調研)讀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地區構成圖(甲)和工業部門構成圖(乙),回答12~13題。
12.日本、韓國和臺灣投資比重之和遠大于歐美的主要原因是
A.化差異小 B.中國消費市場較大 C.歐美勞動力素質較高 D.地理位置較近
13.從經濟開發區的工業部門構成圖看,連云港經濟開發區吸引外商投資建廠的主要原因是:①接近原料和零部產地�、谒�、動力充足③勞動力價廉質優 ④市場前景廣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日、韓、臺距離連云港近,投資建廠較方便,從工業部門構成圖中看,食品、醫藥、紡織等占比重大。連云港吸引外商投資建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稠密,市場廣闊且勞動力價廉質優。
答案: 12.D 13.C
二、綜合題
14.(2011•安徽聯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面對東部繁榮、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中部的“三農”問題越越嚴重、產業結構轉換越越困難、資枯竭現象越越突出,中部正在“塌陷”!為推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國務院將我國分為中部、東北部、西部、東部四大地區,并提出了“中部崛起”“東北振興”“西部開發”和“東部新跨越”的戰略決策。
材料二 安徽省作為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大省,勞動力充足,煤鐵自然資豐富。近年,安徽省一方面積極融入東南沿海,另一方面渴盼與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十一五”期間,安徽著力和東部搞好產業對接,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1)從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安徽經濟發展的區位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上海等地的很多產業遷入安徽省,與上海、廣州等地相比,安徽的主要優勢有哪些?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安徽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案: (1)國家政策的支持,交通條的改善,市場更為廣闊。
(2)地價便宜,房租便宜,勞動力廉價,煤鐵資豐富。進行環境評價,禁止污染嚴重工業的遷入;加強對遷入企業廢棄物排放的控制和綜合治理,堅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15.(2011•徐州調研)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20世紀80年代積極承接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產業轉移,迅速由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成長為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發達地區。
材料二 目前,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正經歷著從“速度東部”到“效益東部”的新跨越。珠三角經濟圈作為東部地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產業轉型中實現了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的雙突破。
材料三 右圖為我國三大經濟圈位置示意圖。
(1)20世紀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區以____________型產業為主的工業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促進其發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外,最重要的國際背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開放以后,三大經濟圈一直是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這些地區共同的優勢區位條有哪些?
(3)在實現由“速度東部”到“效益東部”新跨越的過程中,不斷伴隨著產業轉移。當前東部地區轉移出的產業主要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類產業轉移對實現“效益東部”的影響有哪些?
答案: (1)勞動力導向 國際產業結構調整
(2)①地處沿海,位置優越,交通便利;②工農業發達,產業基礎好;③市場廣闊,對外開放程度高;④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⑤國家政策的扶持;⑥基礎設施較完善等。
(3)技術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 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緩解土地、資、能壓力;緩解環境污染壓力;部分勞動力就業矛盾加劇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3425.html
相關閱讀: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正午太陽高度
旅游規劃學案
中國的生物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