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說課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推進工業化是區域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不同的地區或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如資源豐富區,或在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的地區如政策傾斜、位置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地區積極斥資辦廠,推進工業化進程,在我國分別形成了蘇南經濟模式、浙江溫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經濟實力大增。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使這些地區發展變化令人矚目。
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經濟發展創造的奇跡最多的前沿地帶,是我國以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發展工業化的地區,它的發展經歷了超強優勢,高速發展—暴露問題,發展受阻—理性反思,科學規劃的過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節內容圍繞城市化、工業化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一般發展中國家如何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行設計。教材大量引入事實材料和圖表,便于學生理解,發展思維。教材內容簡單,但牽涉的知識面較廣,需要在中予以說明。教材通過“對外開放的前沿”這一醒目的小標題,闡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得以較快發展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優勢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發展的歷史條件所決定,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性是伴隨著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得以體現的!肮I化與城市化的推進”闡述了不同階段因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影響,工業發展呈現不同態勢,旨在使學生了解沿海地區經濟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經濟發展與城鎮發展的相互關系等。
在教材中,除了敘述式課文與活動式課文外,還有豐富的插圖和閱讀材料。這些內容都是教師組織學生自學,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學習素材。教師要充分發揮好教科書中各種不同內容的功能,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實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有利于知識、能力、方法和品德的發展過程。
教學重點
1.珠江三角洲地區得以較快發展的主要原因。
2.比較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歸納出不同時期的主要發展特點。
教學難點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動力和發展規律。
教具準備
電腦、視頻展示臺;東南亞與我國東南沿海的小比例尺圖;珠江三角洲大比例尺圖。
課時安排
共2課時
第一課時:對外的前沿;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第二課時:問題與對策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導致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思想束縛,并通過比較,認識到對外開放政策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3.比較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歸納出不同時期的主要發展特點,并能夠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工業化進程對城市化的巨大推動。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并嘗試評價目前的一些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5.通過分析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問題與對策,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動力和發展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來談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和城鎮發展的設想和建議,反饋學生知識、能力、價值觀發展情況和效果,培養學生對所學所得的運用能力,并為學生的創新精神的發展營造有利氛圍。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鼓勵學生主動獲取資料的做法,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的訓練。
2.注重學生形象思維與人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農業居基礎地位,工業居主導作用。在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較低或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往往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長三角的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珠三角的外資企業都是其中的推進工業化的典型。它們的發展經歷了超強優勢、高速發展—暴露問題、發展受阻—理性反思、科學規劃的過程。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經濟發展創造的奇跡最多的前沿地帶,是我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發展工業化的地區。珠三角在率先迎來了“黃金發展期”的同時,也比國內其他地方更早地遇到了“矛盾凸顯期”。我們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考慮該地如何利用區域優勢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又該如何面對困境提出科學發展觀。
推進新課
板書: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師
(強化地圖概念,提高讀圖能力)讀課本圖4.17明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圍。
生
在圖4.17上找出珠江口及其東西兩岸的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珠江入海處附近的廣東的省會城市廣州及散布于其中的佛山、東莞、惠州、中山。
師
這些地名你在以前聽過嗎?是什么原因而著名的?
生
(相互補充)深圳、珠海為經濟特區,香港、澳門為特別行政區,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是家用電器的著名產地。
師
該地的工業結構以什么為主?
生
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
師
深圳、珠海、東莞等發展歷史不長,但如今的經濟都令人側目!洞禾斓墓适隆愤@首歌唱出了這些地區發展的有利條件,它們的發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而發展的。
師
(出示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出示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對于該地的優惠政策,考慮它對珠江三角洲的影響。
課件展示:
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設置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外資;經濟體系建立起來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及外商獨資企業將占最大比重;對前來投資的外商,在稅收、土地使用費、勞務費、外匯管理、人員入境和出境等方面給予特殊的優惠和方便;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實行不同于內地的管理體制,國家給經濟特區比較多的經濟活動自主權。
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被辟為經濟開放區,其中廣州市為沿海開放城市。
材料二:經濟特區的稅收優惠
1.從境外運入特區和從特區運往境外以及在區內流轉的貨物,免征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2.企業進口自用的生產設備及其維修用零配件,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3.企業為生產出口產品而進口所需的原輔材料、零部件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4.企業采用進口料件加工的產品在銷往國內市場時,按其進口料件的價值繳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在特區內加工增值部分不計征進口稅。
5.加工企業生產出口產品,除國家另有規定的外,免征出口關稅和出口增值稅。
6.企業進口自用的建筑材料、油料、管理設備及其零部件、辦公用品,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7.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外資生產性企業自獲利年度起享受“二免三減半”征收的優惠。對符合國家有關鼓勵政策的,可減按10%計征。
8.企業從事保稅性質加工,免征加工環節增值稅。
9.保稅貨物在區內企業之間可以自由流轉,開展保稅貨物交易業務免征增值稅、消費稅。
10.對特區內的倉儲貨物、轉口貨物不收取海關監管費。
生
(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珠江三角洲在享受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使它們能先行一步,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師
(設疑導思)珠江三角洲出示了優惠的投資政策,那么此時世界上有無剩余資本和產業受珠三角這一優惠政策的吸引呢?
師
出示課本圖4.18,美國作為世界上工業發展的領頭軍,看看這一時期前后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何選擇美國1970~1990的產業結構變動圖,產業結構如何變動?
生
選擇1970~1990的產業結構,是因為這個時期美國的產業變動及隨之發生的產業轉移,直接影響了東南亞的經濟發展,進而刺激了珠三角地區迅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師
如果當初國家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放在同是東南沿海的滬寧杭、京津唐,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生
(小組討論,個人發言)不會。因為珠三角具有更好的區位條件和僑鄉這一良好的人文背景。
師
出示“東南亞與我國東南沿!钡男”壤邎D,為什么該地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
生
珠江三角洲發展外向型經濟與臨近香港和澳門,面向東南亞的優越條件是分不開的,港澳與珠江三角洲形成“前店后廠”的地域分工與合作模式。
師
為何該區域許多地方都成為僑鄉?僑鄉對發展經濟意義有多大?
生
許多地方的居民有下南洋謀生的習慣,這些華僑、港澳臺同胞利用在海外的各方面關系,通過投資、引商、引資的方式促進外資企業在珠三角來安家落戶。
師
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中,究竟什么條件是至關重要的呢?
學生甲:區位最重要。
學生乙:僑鄉。
學生丙:國際經濟環境最重要。
學生。焊母镩_放的政策最重要。
師
閱讀并完成課本第78頁的活動。
師
各地都有的發展條件是國際經濟環境,珠三角始終存在的條件是區位和僑鄉的因素,為何珠三角在20世紀80年代前還是默默無聞,80年代的發展卻一枝獨秀呢?綜合其所有因素考慮,珠三角80年代后的工業化、城市化較快的關鍵條件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地理條件雖然重要,但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優劣勢是可以轉換的。正是改革開放,才使該地成為了東南亞和港澳等地工業發展的“后院”。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才能使廣交會人頭攢動。廣州作為珠三角地區的龍頭之一,地理條件因社會經濟條件而變。
師
(師生達成共識)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合適時機是抓住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珠三角的工業化主要是依賴對外開放的前沿發展起來的。合適的時機、優惠的政策、良好的區位是其發展的三大法寶。
板書:
特定的國際國內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對外開放政策
良好的區位條件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師
珠江三角洲地區因改革開放成為我國最發達地區之一,它是如何在短短二三十年間發展起來的呢?我們尋求它們發展的足跡。
板書:
工業化進程
師
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充分抓住了機遇。
師
請學生閱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及“東莞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考慮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不同階段。
師
讀課本圖4.20,從珠江三角洲工業總產值增長的差異上看出珠江三角洲有兩個發展階段,討論兩者發展的差異,列出比較項。
生
時間、發展條件、發展特點、結果。
(小組探究:小組同學合作填寫下列表格)
珠江三角洲工業發展階段對比
工業發展時間發展條件(優勢、劣勢)發展特點結果
第一階段1979~1990優勢:優惠政策、僑鄉優勢、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人才與勞動力的遷入、國內市場的需求,使該地發展優勢更明顯
劣勢:工業基礎差,無資金、設備、人才、經營管理經驗規模小,以生活消費品加工廠為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投資環境,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優勢:資金、設備、人才、經營管理經驗規模大,高新技術成為主導產業經濟實力大為增強,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
板書:
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產業(1990年以前)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主導產業(1990年以后)
城市化快速推進,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方之一
師
(設置問題,思考探究)1.廣東流傳著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階段輕工業起步時的順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寶飲料),順德一把扇(各種名牌電風扇),鶴山一條毯(拉舍爾毛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早期的基本生產模式是什么?2.第二階段在眾多優惠條件逐漸喪失的前提下,為何能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生
從課本圖4.21可見,第一階段的基本模式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產品經過香港等地的轉口貿易供應國際市場,屬“外向型”經濟。大量民工的涌入使該地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第二階段,雖然眾多優勢如政策、廉價勞動力、土地價格等逐漸喪失,但多年初級階段的積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資金、設備、人才、經營管理經驗優勢明顯,所以在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與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中能抓住機遇,順利實現產業的升級。而今,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師
(承上啟下)工業化促進了非農業人口在地區上集聚,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師
閱讀課本81頁活動題可知,許多城市化都是借助于工業化,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化發展速度、水平如何?是否合理?
(方法引導:城市化發展是否合理,應從單一城市發展和城市間的發展考慮。從單一城市而言,鄉村迅速變為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備,城市容納人口的能力有限,城市畸形發展,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從城市間的發展看,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和規劃,大、中、小城市等級規模不合理,城市功能不清,結構趨同)
生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發展速度快,城鎮數量猛增,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該地發展不盡合理,出現了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城市功能不清,結構趨同。
課堂小結
1.珠江三角洲經歷兩個發展階段,其發展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2.分析我國東北遼中南工業區、京津唐、滬寧杭工業基地發展的有利條件。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從材料看出珠江三角洲的發展速度有放緩的趨勢。
推進新課
師
珠江三角洲憑借著兩次機遇迅速成為了我國以輕工業為主的四大工業基地之一,但隨著進一步發展有些問題暴露出來。
板書:
問題
師
請同學們根據媒體展示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國際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總額所占全國比重的變化圖”思考: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地區的國際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比重有何變化?其原因是什么?
生
從“國際直接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所吸納的國際直接投資總和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長江三角洲國際直接投資持續增長,并逐漸超過珠江三角洲。從“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可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特征很明顯,但正在緩慢地發生轉變;而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在10年內迅速增長。
師
(補充完善)該圖直觀地反映了長三角地區對珠三角地區的沖擊。兩幅圖的疊加,可判斷出珠江三角洲的地位在不斷下降,受到了長江三角洲等地的沖擊。其原因是珠江三角洲的本身的局限性。其實,珠江三角洲出現的問題如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腹地狹小等并不是剛剛出現的,只不過在改革開放初期“優惠政策”掩飾了它們的存在。在我國日益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過去對個別地區傾斜等特殊優惠政策,將逐步被建立在統一公平基礎上的產業政策所取代。人們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更趨向于理性地尋求最優區位的發展,這就使珠江三角洲對外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后勁不足,使產業升級面臨困境。
板書: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經濟原因
師
珠江三角洲面臨的問題除經濟原因上的產業升級面臨困境,還有社會原因。
師
課件展示“城中村”的產生。
課件展示:
要想了解“城中村”產生和存在的原因,一般來說應當從“城中村”本身作為城鄉二元混合體的典型特征入手。如果說在市場經濟和再分配經濟之間存在著“混合經濟”的話,那么“城中村”就是在城市和村落之間存在的“混合社區”。“城中村”的生活方式已經完全城市化了,“村民”們也都居住在市區,甚至是中心市區,他們已經完全不再從事或基本上不再從事屬于農業范圍的職業,甚至他們的戶籍也已經全部或絕大部分轉為城市戶口,那么根據什么還稱他們為“村落”和“村民”呢?難道以上這些方面還不是我們平常區別“村民”和“市民”最通行的標準嗎?即便是“農民工”的稱謂也不是僅僅因為他們的戶籍是“農民”嗎?
“城中村”的村落特征也許顯示出我們容易忽視的一些更深層的城鄉差異的體制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土地制度的差異。根據法律,城市所有土地的產權歸國家所有,而村落土地的產權歸村落集體所有,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國家可以征用作為農民生產資料的農用地,但難以征用作為農民生活資料的宅基地,所以“城中村”嵌入市區的住宅用地和部分村集體房產用地至今還是歸村集體所有,我們在隨后的分析中會看到這種差異的重要性和巨大影響。二是社會管理制度的差異。根據法律,城市社區由作為基層政府派出機構的“街道委員會”管理,管理的一切費用由政府財政承擔,而村落社區則由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村民委員會”管理,管理的一切費用由村集體承擔,這是形成我們在后面要分析的“村落單位制”的一個根本的因素。三是與土地制度和管理制度相聯系的“村籍”制度。我們容易認為,城市化的主要阻礙是一個戶籍制度問題,農民身份的轉變就是從農村戶籍轉為城市戶籍,但“城中村”的“村民”已經由于耕地的征用而幾乎全部轉為城市戶籍,但他們仍然保留著“村籍”,對他們來說,“村籍”比“戶籍”重要得多,正是因為具有“村籍”,他們同時也是強大的村集體經濟的股東,并因此與外來的村宅租客和一般市民在經濟地位上有極大的差別,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寧可為“村民”而不愿為“市民”。
(可引導學生上網去查閱相關“城中村”的其他資料)
師
由此可見,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過程,是伴隨著該地特殊的經濟發展相對自發地快速推進,缺乏宏觀而理性的規劃引起的,使城市建設相對落后。隨著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急劇上升,城市規模過度膨脹,又缺乏合理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后,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居住、教育、交通和治安管理等!俺侵写濉爆F象比較普遍。
板書:
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社會原因
師
除以上問題外,還有其生態原因。
師
媒體出示“廣東開始治理珠江三角洲酸雨問題”,考慮材料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什么問題?該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課件展示:
據廣東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近幾年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大氣的監測,這個地區的酸雨率已在50%以上。目前,這一問題已引起廣東省的重視。
珠江三角洲作為廣東省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在工業化進程中也出現了環境質量下降的趨勢,這個地區承受全省64%的工業污水和74%的生活污水。據此環保專家認為,珠江三角洲目前酸雨的年均值已與北美、日本、西歐的重酸雨區相似,廣東省至今有17個城市被國家有關部門列為酸雨控制區,珠江三角洲所有的城市都包括在內。
監測結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區酸雨以硫酸型污染為主,主要由煤煙型大氣污染造成。大量的燃煤、燃油電廠的存在,是使這個地區降水酸化,并造成硫酸型雨的主要原因。過多的機動車也是另一個污染源。
珠江三角洲酸雨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從去年起,廣東省已決定不再在珠江三角洲建燃煤電廠,以防止擴大污染,這里的各城市也開始重視對機動車尾氣的治理。
生
上述資料主要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酸雨比較嚴重。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了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大氣污染日益加劇,使得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全國的酸雨中心之一。
師
請一位同學說出酸雨形成的條件及機制。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師
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問題除了酸雨嚴重外,還存在哪些問題?
學
除了酸雨問題外,還包括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噪聲擾民,城市生存環境質量下降;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等問題。
板書: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生態原因
師
如何解決珠江三角洲存在的困境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板書:
解決對策
師
從普通工人、工廠的廠長、某城市(如深圳、三水等)的市長和廣東省的省長等幾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來談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和城鎮發展的設想和建議。(一方面作為對學生知識、能力、價值觀發展情況和效果的反饋;另一方面也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并為學生的創新精神的發展營造一種有利的氛圍)
生
根據提供的材料
扮演不同的角色(略)
課件展示:
活動內容提示及參考資料:
1.產業結構調整:珠江三角洲輕工業發達,但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區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石化、鋼鐵、汽車、造船等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地區的產業升級。(有興趣的同學可上如下網址查看廣東省“十五”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方案。)
2.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主要靠外資推動,各城市都在積極努力,加強相互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指導學生閱讀以下材料)
媒體出示:三大都市群崛起:發展各具特色
記者:下一個問題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京津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是中國三大城市群,它們經濟和文化上各具特色,影響力巨大,從它們各自的優勢和發展態勢來看,您認為未來哪個城市群發展潛力最大?
李景國:我覺得這三個都市群各有特點:京津唐地區聚集競爭力強,因為它有首都,人才往這兒跑,資金往這兒跑,高新技術產業很多,國外大公司紛紛在這里駐扎,還聚集了一批一流的高校。珠江三角洲是制度競爭力比較強。因為它們搞改革開放搞得早,政策給它們給得早,另外還有一個靠近香港、澳門,對于香港和澳門的市場經濟,它們可能了解得更深、更多。長江三角洲是區位競爭力領先,區位競爭力指的是它位于沿海、沿江的交叉點,東部沿海是大的經濟帶,沿長江又是一條大的經濟帶,長江三角洲正好是這兩者的交匯點,這是區位方面的優勢。
3.加強規劃與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都制定了發展規劃(閱讀課本圖4.27及以下的材料),同時加強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的治理。
一脊三帶三圈五軸大珠三角城鎮規劃揭開面紗
“一脊三帶”
“一脊”指的是廣州主城區、南沙、東莞虎門、深圳到香港前海、中環一線,位于珠三角中軸區位。它的功能是聚合區域核心功能,增加區域向內陸和外海的輻射與影響。
“三帶”包括北部城市功能拓展帶、南部濱海功能拓展帶、中部產業功能拓展帶,它們的功能是向東、西方向傳遞區域輻射作用。
“三圈五軸”
“三圈”是形成以廣州為主體,包括佛山、肇慶、惠州的中心都市圈;以深圳、東莞、惠州南部組成的東部都市圈;以珠海、中山、江門組成的西部都市圈。
“五軸”即莞深高速公路沿線城鎮產業軸、京九鐵路沿線城鎮產業帶、惠澳大道沿線城鎮產業帶、105國道沿線城鎮產業帶、江肇江珠高速公路沿線城鎮產業帶。
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下列網址:
師
不同的人群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關注的問題、思考的角度會有所不同。只有加強溝通,綜合多方意見,科學決策,才能在共同的發展目標上促進社會的前進。
課堂小結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后勁不足的原因是社會、生態、經濟問題的綜合反映。我們期待著珠江三角洲地區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強規劃與管理等措施下重新奮起。身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我們也應敲起警鐘:居安思危。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請為長江三角洲的發展獻計獻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5202.html
相關閱讀: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中國的生物災害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旅游規劃學案
正午太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