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單元規劃
本章以典型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更大程度上讓學生有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意識。
本章共2節內容:
第1節是“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材首先簡要分析了西北地區干旱為主的區域自然特征。這是本區荒漠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因素。然后重點分析了荒漠化歷史發展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在這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較為詳細地從人地作用的角度介紹了目前西北地區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點,這是認識荒漠化防治的必要知識基礎。本節重點是“荒漠化的發展”。中,在學生了解該區干旱特征及其成因、表現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運用讀圖分析法、自主歸納等方法,重點分析在不同歷史時期,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對荒漠化發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歸納整理。
第2節是“森林的開發和保護”。教材先從森林的作用為出發點,引出一個思考題:“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數分布在低緯和中高緯地區?為什么中緯度地區森林分布較少?”然后通過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闡述,得出亞馬孫熱帶雨林對于調節氣候,維護全球生態平衡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人類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全球環境來說,其影響可謂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亞馬孫雨林不僅屬于當地國家,也為全人類所共有。本節的重點是“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教學中力圖通過活動式和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之認識到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通過“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和“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兩個區域案例的分析,讓學生能夠達到在分析地理問題上的個性到共性的延伸。比如荒漠化的延伸內容:非洲薩赫勒地區、原蘇聯墾荒區等。森林的保護和開發的延伸內容:我國西雙版納雨林生態農業等。
本章共七課時完成。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從容說課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之一。它直接威脅著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空間。這種威脅可延續幾代人,甚至不可逆轉,故而被列為全球性的十大環境問題之首。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界定,荒漠化是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1/4的陸地面積、近10億人受其危害。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受害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類型多樣,程度嚴重。受風蝕、水蝕、鹽堿化、凍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干旱的沙漠邊緣和綠洲、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黃淮海平原、南方濕潤地區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7.4萬平方千米,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多。其中以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發展最為嚴重。1977年隨著世界荒漠化會議的召開,我國開始發展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我國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戰略和措施。經過20多年的整治,局部地區治理效果顯著。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荒漠化總體擴張的趨勢還在延續,不斷蠶食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間,直接制約著國家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教材以西北地區為典型案例,闡述了西北地區荒漠化(以沙漠化為主)發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點,從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等方面分析論證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節主要有四個內容和兩個大的活動。教材首先把我國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展現在我們面前,目的就是從西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來引導學生走近“荒漠化”,并給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其次,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確指出人類活動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中起的決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只要我們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過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找到切合實際的對策和措施,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教材接著講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內容和多年的成功整治模式,并以寧夏中衛縣境內的沙坡頭為例,介紹了西北地區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經驗。本課蘊涵著尊重客觀規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較強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訓練的功能。最后,本課的“活動”是西北地區荒漠化知識的拓展!盎顒印痹O計的知識面比較廣,它既是課本的總結和反饋,又是對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和認識的評價。同時,使學生對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對下列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
1.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區的氣候干旱和氣候異常造成的。
2.人為因素在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現。人類活動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區尤以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等人類活動為主。
3.荒漠化整治的對策和措施。強調在不同類型的地區,要針對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外力作用性質,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新課標理念教學為依據,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為主線”的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并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給學生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素材充實課堂學習,并且要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創造開放式、寬松的探究空間。
教學重點
1.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為因素在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現。
3.荒漠化整治的對策和措施。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過程的差異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片段:中國沙漠化土地分布圖、我國荒漠化地區分布狀況、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圖、西北地區干旱成因關系圖、西北地區東西方向水熱狀況和自然景觀演變圖、西北地區荒漠按成因分類情況表、西北地區荒漠化土地分布狀況表。
課時安排
共3課時
第一課時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第二課時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原因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第三課時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課后活動的講解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西北地區氣候干燥的原因和相應的自然景觀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類;理解干旱是本區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內陸各地理要素的綜合體現,是荒漠化形成和發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特別是人為原因的主要表現方面。理解人類活動在荒漠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區在不同時期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在不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區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經驗和治理措施,并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西北地區的各類專題地圖,分析和論證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養圖文轉換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參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提高對西北地區地大物博與人口稀少這一矛盾的正確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強化科學的人地觀念。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我們身邊做起,養成善待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同學們查閱荒漠化的資料,對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響有所了解。
導入新課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區域發展會對生態環境施加壓力,會產生影響區域發展的環境問題。認識和綜合治理這些環境問題,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本章我們分別以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保護利用為典型案例,探討在不同的區域如何進行不同的生態環境建設。
荒漠化是當今全球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毀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環境。
推進新課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國的荒漠化現狀。
課件展示:
荒漠化
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1/4的陸地面積、近10億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認為當今世界的頭號環境問題。截至1999年,我國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與1994年監測結果相比,我國荒漠化仍呈擴展趨勢,1995至1999年,5年凈增荒漠化土地5.20萬平方千米,年均增加1.04萬平方千米。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到1999年為174.3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18.2%。與1994年普查同等范圍相比,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凈增17180平方千米,年均增加3436平方千米。造成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擴展的原因有氣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為活動,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過牧,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濫樵、濫挖、濫采,這是局部地區土地荒漠化、沙化擴展的重要成因。三是濫墾,5年間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開墾的耕地面積達1.7萬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積變成流動和半固定沙地。四是濫用水資源,一些地區由于大規模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的急劇下降,導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1977年聯合國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世界荒漠化會議,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動綱領。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完成了《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的起草和制訂工作。1994年6月17日,《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文本在巴黎通過,同年10月14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12個國家在巴黎簽署了《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要求世界各國“動員足夠的資金開展防沙化斗爭”。1996年12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正式生效,為世界各國和各地區制定防治荒漠化綱要提供了依據。迄今為止,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85個國家簽署并批準了這一公約。締約國大會(COP)第一至第五次會議分別于1997至2001年召開。這標志著國際社會已充分認識到防治荒漠化和緩解干旱災害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學生討論后,請幾個同學談一下感想)

略。(學生回答后教師簡單講評)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主要表現在荒漠化類型多樣、面積較廣、受害嚴重。

(教師出示“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請同學們讀圖說明我國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狀況。(一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7.4萬平方千米,占陸地國土的1/4。

目前,我國土地荒漠化發展最嚴重的地區是西北地區;哪傮w擴張的趨勢還在延續,要實現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防治荒漠化任重道遠。本章我們以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西北地區為例,了解該地區荒漠化的成因、發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過了解局部取得的一些治理經驗,供其他地區借鑒。
板書: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區為例
(出示圖2.1:“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請學生讀圖2.1“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觀察西北地區在全國的位置、范圍(大致邊界、省級行政單位和鄰國),并請同學指圖表述。
板書:
一、我國西北地區的概況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西北地區位于西北內陸,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脈?阿爾金山?祁連山和古長城一線以北;北面和西面分別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相鄰,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東部和中部是遼闊的內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山脈等高大山脈,其間夾有塔里木、準噶爾等內陸盆地(三山夾兩盆地)。

這里所講的西北地區與我們習慣上所講的西北地區不同,它是指我國三大自然地區中位于非季風區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包括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和西北暖溫帶荒漠地區兩個自然地區。
【知識拓展】

讀下面一段小材料了解我國西部的環境特征。
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后山和阿拉善盟、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河北壩上、西藏那曲等地,沙漠化年均擴展速度達4%以上。由于風沙的步步緊逼,成千上萬的牧民被迫遷往他鄉。西部人民生存空間大大縮小,成為我國嚴重的生態問題。

干旱為主。
板書:
(三)自然特征:干旱
(教師從課本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掌握分析知識點的思路與解題的方法,以及學會分析識圖)

請簡要說說本區干旱的主要原因。(從自然和人為因素考慮)

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還與人為的過度開發利用有關。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板書:
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干旱的自然特征對西北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帶來了很大影響,下面我們就從西北地區的氣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農牧業生產、國土整治和自然災害防治等方面作簡要分析。
(對照圖,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對區域地理的知識點進行思考)
讀課本圖2.2“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觀的變化”圖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隨高度的變化”,觀察并思考: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2.天山北坡與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1.西北地區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由此可見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冰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
(教師評價后,總結)

干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自然景觀自東向西的演變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土地生產力也相應逐漸降低,載畜量隨之減少。由于夏季風影響程度的不同,距海越遠,降水越少,干旱程度增強,以賀蘭山為界東西向由于降水量差異明顯,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觀。而新疆的綠洲主要分布在高山山麓地帶,在山地的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板書:
(四)景觀特征:草原、荒漠為主,且自東向西演替

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氣候異?梢允勾嗳醯纳鷳B環境失衡,導致土地荒漠化。
板書:
二、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學生閱讀課本圖,分析各個要素,適當情況下進行前后討論)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圖2.4“荒漠化效應和水?氣?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引導分析)

基本條件??干旱;物質基礎??地表物質松散;動力因素??大風吹揚。
干旱是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分布著深厚的疏松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具有發生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類型多,面積廣。(教師利用P20活動總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板書:
(一)自然因素
1.干旱為主的環境
2.氣候異常
課堂小結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世界的氣候變遷等自然因素為荒漠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而人類活動則大大加劇了這一過程的發展。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人類對植被破壞的相關資料和我國荒漠化產生的歷史過程資料。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以及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西北地區荒漠化除了自然原因外還有哪些因素呢?歷史上我國西北地區是不是荒漠化的發源地?這就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推進新課
板書:
(二)人為因素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雖然自然因素為荒漠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但人類活動大大加劇了這一過程,并且常常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調查表明,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教師引導學生,并提出相關的知識點)讀課本圖2.5“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所產生的。西北地區荒漠化人為原因的表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
板書:
1.原因:(1)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
(2)人類自身的活動不當
2.表現:(1)過度樵采
(2)過度放牧
(3)過度開墾
(分組討論)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三個主要人為因素的影響,完成對應填空:
人為因素典型地區主要危害
過度樵采
過度放牧
過度農墾
(學生回答,適當補充)
人為因素典型地區主要危害
過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區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農墾農墾區周圍及草原牧區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人口過快增長也是荒漠化發生的重要原因。人口過多往往導致人們生活貧困,增大對現有生產性土地的壓力,人們迫于生計而無可選擇地采取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形式,從而加快了荒漠化的發展。
請同學閱讀下面材料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區“掘井”“灌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知識拓展】
掘井帶來的負面影響
圖2.6主要補充說明過度放牧的多種形式和后果,通過a、b兩圖的對照,說明掘井取水可以為盡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條件,然而,過密的掘井工程,會使水井周圍的草場受到過度踐踏而無法得到恢復。這是加速草場退化的重要原因。
灌溉和次生鹽漬化
“次生鹽漬化”是荒漠化的另一個現象。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灌溉區地下水位的上升,而荒漠地區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得水分大量損失,水中所含的鹽分因此聚集在土壤的表層,使土壤的肥力下降。這也是人類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所引發的不良后果。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略。

由此可見,荒漠化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結果,它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對土地壓力強度的影響。其中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是產生荒漠化的必要條件,它對荒漠化的形成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則使土地荒漠化進程加速。
不管是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還是非洲的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總的來看,荒漠化并非只是現代的產物,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板書:
三、我國西北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問題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自然條件下,人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活動,對荒漠化的形成和發展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引導學生自學)請同學們讀課本P25“黃沙掩蓋下的絲綢之路”的閱讀材料和圖2.12“黃沙掩蓋下的絲綢之路”,思考以下問題。(教師出示問題)
1.圖中河流分布的特點,水量變化特征和主要補給方式是什么?
2.古城和古遺址分布有什么特點?
3.古今道路的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4.這樣發展下去結果會是怎樣的?

從圖中看出,河流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古今相比,城市越來越少,道路越來越靠近水源,這樣發展下去,人類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環境也越來越惡化。

河流都發源在盆地南北兩側的山地,并向塔里木盆地中心流,流量會越來越小,成為季節性河流。在古代,西北地區塔里木盆地沙漠的人們通過興修水利,利用昆侖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使這里出現了許多富饒的人類聚集地。后來,隨著人們的盲目墾耕、戰爭、瘟疫等多種原因,導致水源枯竭,綠洲面積減小,使西北地區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類似樓蘭的一些古綠洲經歷了漢、唐、明、清幾次大規模開發后,相繼消失,人們被迫放棄;哪姆秶絹碓酱螅菇z綢之路南道及其連接的古城,幾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古今道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代道路及其連接的綠洲城鎮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并且越來越遠,這樣下去,由于人類活動的足跡和不合理的開發,荒漠化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引導學生讀圖,并且加以闡述)請同學們讀圖2.13“萬里長城和農牧過渡地帶”。該圖說明:長期以來,長城是我國古代到明朝時期農業和牧業的分界線,在其兩側,是農業和牧業的過渡地帶。清代開始,由于被迫“移民實邊”“開放蒙禁”,這一過渡帶逐漸向西北移動達幾十到幾百千米。加劇了本地區的荒漠化。請思考:(教師出示問題)
課件展示:
1.農牧界限向北推進,為什么會加劇該地區的荒漠化?
2.為什么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農牧界限向北推進,意味著農業向牧區侵入,大片的草地變成旱地。這樣,勢必壓縮草場面積,在原有的牲畜量不減少的條件下,會產生所剩牧場的超載,超載的牧場必定會逐步衰退。為了牲畜的發展又可能將牧場轉移到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環境的退化勢必日益加重;在此同時,由草地開墾出來的旱地本身在防風固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劣勢,加上因為土地肥力的減退而棄荒的話,其本身就是現成的人造沙漠。因此,如果農牧界限向北推進,勢必加劇該地區荒漠化的進程。
在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常常存在“農牧之爭”。從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出量對比,農業一般都高于牧業,因此就有農業侵入牧區趨勢,特別是在人口激增,糧食不足的條件下,以農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會陷入“過度開墾→生態用水緊張→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劇→土地肥力減弱→再度開墾→荒漠化再度加劇”的惡性循環圈,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課堂小結
荒漠化使西北地區土地逐漸喪失生產力,雖然經過治理,個別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但總體上看,特別是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因此,抓好荒漠化的防治,是實現本地區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工作。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請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扼治荒漠化蔓延的趨勢?
(學生熱烈討論后找幾名同學回答)

大家談到的有些方法是有道理的。這節課我們就具體的研究這一問題。
推進新課

人類活動導致了植被破壞,破壞了植被也就破壞了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機制,就地起沙和外來沙丘前移使得原來的沙漠得以擴張,從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哪臄U展和延續,使大片良田被毀,土地自然生產力逐漸喪失,沙塵暴盛行,生態環境惡化,這一切都在制約著西北地區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緩。
板書: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結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而人為因素在加速著荒漠化的進程,人類活動在其發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板書:
(二)防治內容
1.預防潛在的威脅
2.扭轉土地的退化
3.恢復土地的生產力

我們有信心去預防和治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潛在的、正在發展的、已經發生的荒漠化都應是我們防治的對象。
在防治過程中我們應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本著有明確的整治目標和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綜合整治。
板書:
(三)防治的原則

(引導學生讀圖,并且加以點撥)請同學閱讀課本的有關內容和圖2.14、2.15,想一想我們應當怎樣根據西北地區的客觀實際,確定整治的對策和措施,對此提出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

一個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我們防治的目的是通過人地協調,達到區域化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求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我們既要保護西北地區的環境,又要解決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問題。比如,小流域的治理、種植一些既能速生又能固沙的植物,采取退耕還林、還草。
不同地區荒漠化的類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處的發展階段也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如寧夏沙坡頭草方格沙障、防護林體系等。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我們治理荒漠化必須要了解它們的環境,找到根源,從問題入手,找到切實的解決辦法,做到保護、恢復、發展為一體,進行綜合性的治理和開發?刂迫丝跀盗、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們形成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是關鍵。
【知識拓展】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材料,了解我國荒漠化現狀,并為解決這一生態問題出謀劃策。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由于資源過度利用,自然生產力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最為嚴重。西部地區又是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為了加快西部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針對水系分布特點,將西部地區劃分為黃河上中游地區、長江上中游地區、珠江流域及西南諸河地區、風沙草原區四大區域,區別特點,分區治理。
西部地區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20.36%,占全國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的57.84%。其中黃河上中游地區為40.55萬平方千米,長江上中游地區為38.04萬平方千米,珠江中上游和西南諸河地區為19.48萬平方千米,風沙草原區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40萬平方千米。
(學生討論,看誰提出的想法既可行又實用。教師對合理的回答進行激勵性評價)
生略。

針對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成因和發展過程,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
板書:
(四)治理的措施
治理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措施:


合理利用水資源:在農作區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堿化;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在干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資源,并且要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以我國治理荒漠的經驗,在不同的地區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種植一些適合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區建設不同的防護林、護坡林等。
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比例關系:根據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退耕還草。
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積極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
板書: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知識拓展】

閱讀下面我國治理荒漠化有關資料,讓同學們了解我國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北”防護林體系
“三北”防護林工程于1978年11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興建。按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計劃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建設期限73年,規劃造林5.34億畝,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狀況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該工程地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區,包括中國北方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范圍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里山口,東西長4480千米,南北寬560~1460千米,總面積406.9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42.4%,接近中國的半壁河山。其建設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過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141”綠色工程
我國正在加快實施以“141”為主體的綠色工程建設!141”綠色工程即1個基地(南方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4個體系(“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和1個工程(治沙工程)!141”綠色工程規劃建設總規模6000萬公頃,建設期限為1978~2050年。這些工程正在穩步、有效地進行,并取得明顯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是我國正在加緊實施的“141”綠色工程中的四大體系之一,是國家繼“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之后,為了防止長江中上游水土繼續大量流失,改善流域內的生態環境,減少旱澇災害而又實施的一大綠色工程。該工程計劃在長江中上游1個省級行政單位造林2000萬公頃,為保護長江建設起一道宏偉的綠色屏障。
“太行山綠化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是我國繼1億畝速生豐產林基地和“三北”、“長江中上游”、“沿海”、“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以及全國治沙工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之后,又一個大型生態建設工程。1984年國務院就委托國家計委審核批準了《太行山綠化工程總體規劃》,這一工程還被列為全球環境建設的重點,納入《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中國政府執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簽署決議的內容。太行山與燕山山脈構成華北平原屋脊,是京津兩市及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綠化太行山,對于改善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促進地方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這一工程將涉及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四省市的100多個縣。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本課內容)
生 略。
【例題剖析】
一、選擇題
1.為實現再造祖國秀美山川的戰略目標,國務院批準實施六大林業工程,其中與西北地區關系密切的有()
①天然林保護工程②“三北”和長江中上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③退耕還林還草工程④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⑤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工程⑥重點地區的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的基地建設工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六大林業工程中與西北地區關系密切的有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北”和長江中上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環北京地區治沙工程、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工程。
2.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呼倫貝爾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A.過度樵采
B.過度放牧
C.過度開墾
D.工礦開發
答案:C
解析:呼倫貝爾草原地處半干旱的草原牧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人類的過度開墾造成本區荒漠化日趨嚴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據此完成3~5題。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東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原因是()
A.水分差異
B.熱量差異
C.地形差異
D.人類耕作方式的不同
答案:A
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深居內陸,因距海遠近,由東向西,水分差異最為明顯,故呈現出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
4.關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荒漠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常年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是主要成因
B.過度放牧、開墾、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實施跨流域調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徑
D.建國以后,該地區荒漠化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答案:B
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故A項不正確。C項說法也不妥帖。D項有點夸大事實。
5.在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A.覆蓋著深厚的疏松沙質沉積物
B.降雨量小,持續干旱促進土地荒漠化的進程
C.大風日數多且集中,為風沙活動提供了動力條件
D.人類活動中的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答案:D
解析:人為因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起主導作用的是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6.在能源缺乏地區,荒漠化主要成因是()
A.過度樵采
B.過度放牧
C.過度農墾
D.工礦開發
答案:A
解析:在缺乏能源的地區樵采天然植被是作為燃料的主要來源。
二、雙項選擇題
7.斑點狀土地荒漠化圈常見于我國的()
A.塔里木河下游
B.呼倫貝爾草原
C.錫林郭勒草原
D.科爾沁草原
答案:BC
解析:我國斑點狀土地荒漠化圈常見于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等地,是由于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引起的;科爾沁草地因過度農耕導致荒漠化,因此常常呈連片狀;塔里木河下游因為超量用水引起荒漠化,因此其形狀常常沿河延伸。
8.下列關于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B.烏蘭布和沙漠是地質歷史時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質沙漠
C.土地退化、下伏沙層裸露是科爾沁草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塔克拉瑪干沙漠水資源貧乏或很難利用,改造難度很大
答案:CD
解析: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地質歷史時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質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是人類不合理的耕作活動造成的。
9.目前,我國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區是()
A.旱農地區
B.草原地區
C.河谷灌區
D.高原牧區
答案:AB
解析:目前,我國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區是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河谷灌區的農田荒漠化已經有所逆轉,青藏高原牧區不是我國荒漠化的主要地區。
10.2001年3月,我國科學家對樓蘭古城和羅布泊的科學考察表明()
A.荒漠化問題發生在工業化時代,古代不會發生土地荒漠化現象
B.戰爭和瘟疫等人為原因有可能導致土地荒漠化
C.沙漠都是地質歷史時期自然形成的,荒漠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D.人為的破壞植被,導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BD
解析:荒漠化問題不但在工業化時代頻繁發生,古代也常有土地荒漠化現象出現;人為的植被破壞導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等人為原因有可能導致土地荒漠化;沙漠是地形名稱,沙漠地區的植被類型屬于荒漠,原生沙質沙漠及其對應的荒漠都是地質歷史時期自然形成的,其他沙漠及其對應的荒漠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三、綜合題
11.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我國這個地區荒漠化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沙漠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的省區是___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東、向南擴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華北地區哪種天氣現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跡象?
(5)針對圖中所示地區出現的環境問題,我國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過度墾殖、放牧和采伐森林
(2)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自治區
(3)該地區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區,森林草原破壞嚴重,地面失去保護,在強大的西北季風作用下,向東、向南擴大
(4)經常出現的沙塵天氣。
(5)營造“三北”防護林體系和退耕還牧、退耕還草,增加植被覆蓋率,防止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解析:位于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降雨少,氣候干旱,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是我國沙漠、戈壁主要的分布地區,自然生態條件最差,而且最為脆弱和最容易破壞。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森林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為嚴重和普遍。除氣候因素外,導致這一環境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長造成土地壓力過大,尤以地表植被破壞最為突出。因此,恢復地表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是緩解和改變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徑。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產物,更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的結果。防治荒漠化應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我們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學習,為把西北地區建得山川秀美作出自己的貢獻。
板書設計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第一課時
一、我國西北地區的概況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自然特征:干旱
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四)景觀特征:草原、荒漠為主,且自東向西演替
二、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干旱為主的環境
2.氣候異常
第二課時
(二)人為因素
1.原因:(1)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
(2)人類自身的活動不當
2.表現:(1)過度樵采
(2)過度放牧
(3)過度開墾
三、我國西北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第三課時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
(二)防治內容
1.預防潛在的威脅
2.扭轉土地的退化
3.恢復土地的生產力
(三)防治的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
(四)治理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活動與探究
活動一: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閱讀課本圖2.8、圖2.9、圖2.10、圖2.11薩赫勒地區各種因素的影響示意圖,思考問題。
這個活動,提供了非洲薩赫勒地區的實例,以供學生分析,其目的是加強對前面已學知識和方法的理解、掌握、遷移和應用。在活動設計上,采取“邊敘邊析”的方式,活動由四個分析段落組成,每一個段落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
1.薩赫勒地區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緣。請根據圖文資料,并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征,并說明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主要是分析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分析的要點:位置及干旱的氣候條件。
2.20世紀以來,薩赫勒地區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分析這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對牧場帶來的環境影響。
分析的重點:同樣是畜牧業,但傳統游牧與商業定居牧業在品種、經營規模、生產方式等方面對草場會造成哪些不同的影響。
3.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口大量增加,對糧食的需求迅速增加,促使薩赫勒以南的旱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之爭加劇。分析這一因素對本區草場生態環境及荒漠化的發展,有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分析要點:農牧之爭,迫使耕作面積不斷擴大,并向牧區推進,草地變旱地。
4.人口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這里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加劇的根源,解釋圖2.11,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
分析要點:從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的關系角度出發,提出如何解決問題。
參考答案:
1.資料表明,薩赫勒地區正處于干旱和半干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津德爾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點,其月平均溫都在22℃以上,甚至達到33℃,可想而知其蒸發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別是7、8兩個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別集中的降水狀況與其全年的高溫、高蒸發量相比,確實是個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的敏感區,客觀上,這里就潛在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這是本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水熱條件所決定的。
2.將傳統的游牧經濟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進行對比,比較它們對草場的影響。從圖中可知: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因其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模式;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從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采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結果必然導致草場的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3.由于人口激增,對糧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們不斷擴大耕作面積,導致向牧區推進,結果是:

4.明顯地描繪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饑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過程。問題的源頭就在于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這個惡性循環就可以得到解決。
活動二:前蘇聯的墾荒區閱讀課本圖2.16和資料,思考問題
此活動的設計,旨在通過分析前蘇聯墾荒區荒漠化的形成及治理措施,使前面學到的知識得到靈活運用。該活動由三個前后連貫的步驟組成: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鋪墊;對防治措施的分析和理解是重點;哪些對策和措施可以被借鑒是拓展。
1.根據圖2.16和資料,說明前蘇聯墾荒區土壤風蝕的潛在自然背景。并說明人們的生產活動怎樣加劇了這個過程。
此題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地圖、文字資料的閱讀分析能力,特別是讀圖分析的能力。拿到一幅地圖,首先要對其地理位置進行描述;其次要分析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
對圖2.16的分析,要知道“墾荒地區”處于亞歐大陸的中部偏北的地方,雖處于西風帶但遠離海洋,故降水稀少。從其周邊的內陸湖“里!薄跋毯!钡姆植继攸c可以推斷,這是一個半荒漠向干草原的過渡地帶,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其自然地理狀況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風。在這種自然環境下,人類嚴重的過度開荒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劇了荒漠化的形成。
2.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前蘇聯在總結大規模墾荒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綜合防護措施。仔細分析這些措施,你認為該地區防治荒漠化(土壤風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防治措施是針對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提出的。要善于把知識前后聯系起來分析,逐條分析這四項措施,而后進行歸納,即可得出該地區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抗旱、防風、保水、保土、保肥”,
3.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前蘇聯墾荒區防治荒漠化的對策與措施可以被我國的哪些地區所借鑒。
研究前蘇聯的防治對策和措施的適應性,當然少不了要對不同地區的環境特征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既然前蘇聯的“墾荒地區”的環境特征是干旱、大風、風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風、保水、保土、保肥”,我國的西北地區可以借鑒這些措施。當然,一些措施也適用于我國南方地區甚至海南島的西部地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6639.html

相關閱讀:中國的生物災害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正午太陽高度
旅游規劃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