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災害的含義及其形成條件,通過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內涵;
2、運用資料形象生動地展示災情,全面認識自然災害的影響;
3、初步闡述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地差異形成機制。
4、列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比較同一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學習重點、難點】
1.自然災害的影響
2.自然災害危害形成機制
3. 列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比較同一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自學探究】
定義:由于 造成傷亡、財產損失、 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災害 作為誘因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
形成條件
作為承受災害的
圈
孕育災害的環境 圈
圈
圈
災情
環境
自 自然災害系統 致災
受災體
然 災情大小的衡量標準:
孕災環境
災 災情大小的影響因子
害 傷害;心理和 傷害
人員傷亡 脆弱群體:
及 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
不易受災害損 害群體
影 經濟損失:財產損毀
自然災害 財產損失
響 的影響(災情) 經濟損失:物資生產流通、商貿金融、社會結構和管理方面等的損失
具有 和隱蔽性
自然資源
與環境破壞 具有 (可再生、非可再生)
影響因素:
自然災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地域差異 發展水平和災害 具體差異
【能力提升】
知識結構
當堂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781年冰冰島拉基山火山噴發,其產生的有毒氣體和饑荒使冰島人口減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導致9.2萬人死亡;1985年哥倫比亞魯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規模噴發也造成了2.3萬人死亡。據此回答1-3題。
1.火山噴發()
A.不屬于自然災害 B.屬于孕災環境
C.屬于致災因子D.不屬于自然異變
2.火山噴發時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巖高原的是( )
A.哥倫比亞的火山 B.印尼的火山 C.臺灣的火山 D.日本的火山
3. 材料中三次火山噴發造成的人員傷亡數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致災因子強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災救災投入不同 D.太陽高度不同
4.下列屬于自然災害的是( )
A.2006年2月2日,山西寺河煤礦發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礦工遇難,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2006年1月31日,香港旅行團在埃及胡爾加達城市發生車禍,造成14人死亡
C.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發生5。7級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某一地區發生連續性暴雨
據史料記載,晉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蕩然。據此回答5~7題。
5.材料中的自然災害屬于( )
A .氣象災害 B.水文災害 C. 生物災害 D. 地質災害
6.在晉咸和三年的雨雹災害中,主要造成的影響是( )
A.人員傷亡 B.財產損失 C.自然資源損失 D.環境受到污染
7.榆次位于陜西省,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是()
A.位于黃土高原,地形崎嶇 B.季風氣候大陸性強,氣溫降水變率大
C.受太行山脈的影響,降水量大 D.位于非季風區,氣候要素多變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04年月12月29日發布的消息,北京時間2004年12月26日零時9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8.9級地震,至發消息時,至少造成8萬人死亡。據此回答8-10題。
8.蘇門答臘島附近(東六區)海域發生地震時,當地時間為()
A.26日2時9分 B.25日22時9分 C.25日零時9分 D.26日23時9分
9.當地震發生時,地球位于運行軌道的()
A.近日點附近 B.遠日點附近 C.春分點附近 D.秋分點附近
10.下列屬于地震災害受災體的是()
A.橋梁、廠礦 B.沉損船只 C.糧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
二、綜合題:
11.閱讀下表,回答有關問題:
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災害的人數表
自然災害火山爆發地震水災熱帶風暴
死亡人數0.72萬15.1萬17.3萬74.5萬
(1)寫出孕育表中各災害的地球表層環境,火山爆發、地震 ,水災 ,
熱帶風暴 。
(2)表中四種災害所造成的災情不同,影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3)熱帶風暴遷居死亡人數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
12.讀自然災害系統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孕災環境是由 、 、
、 共同組成的環境。
(2)致災因子是對人類及其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造成損害的 變化。
(3)災情的大小通常以 和 的損失為衡量標準,
如 、 、 等。
(4)由圖可見, 是自然災害發生的必要條件; 是自然災害形成的充分條件;影響災情大小的因素是 、 和 ,災情的形成是該三因素 的結果。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A 3.B 4.C 5.A 6.B 7.B 8.B 9.A 10.A
二、綜合題:
11. (1)巖石圈 水圈 大氣圈 (2)致災因子強度不同、受災體的易損性不同 (3)熱帶風暴影響的地區多為人口稠密、經濟含量高的中、低緯沿海地區,熱帶風暴發生頻率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5237.html
相關閱讀:正午太陽高度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旅游規劃學案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中國的生物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