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五節 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目的:
1、了解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作用 的發展過程,明確二者的相互關系
2、了解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3、討論并提出解決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的措施、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相互關系,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難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互關系,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學情分析:
初中已對相關的區域地理知識進行了學習,在必修二也已對城市化作過專門的介紹,重點是將城市化與工業化緊密聯系想來,并分析某區域的這一進程。
過程:
導入:閱讀探索活動中的圖片,問題:
1、三個指標分別代表什么?工業化,城市化——經濟發展水平
2、就三個指標來看,中國與國際通用標準之間存在哪些差異?農業比重已減少,但人口離標準還很遠。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 發展水平不盡人意。
一、工業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憶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有哪幾個?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 是工業化?
問題:什么是工業化?(學生自己談談自己的觀點或認識)
概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
工業化指標:教材上的三個及評價水準。
探索活動圖:中國與國際標準的對比。從農業產值看,我國已進入工業社會,而從農業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遠。

工業化: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
城市化:農業人口(第一產業)——城市人口(二三產業)
二者從其內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存在什么聯系?
3、關系: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1)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推動力:工業發展、農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 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第二產業人口比重增加,——工業化進程。
4、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 與城市化新特點: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的特點:
(1)、相同點:經歷了大大致相同的歷程:
工業化初期: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長——工業化 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業化水平。
——工業化初期,城市化經過工業化,隨后明顯高于工業化水平,這是各國城市化 與工業化發菜的一般規律。
(2)、不同點:起步、城市化水平,經歷時間、發展歷程。
——工業化,現代化是任何國家必經 的歷史過程,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同樣也是任何國家或地區不可逾越的過程,但各國各地區區域條件(特征)差異,導致這一過程中也有差異性。
本節對應論題: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發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分析方法:區域特征——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1、江蘇省區域特征:
(1)位置:長江下游,黃海之濱。
(2)區域特征:城市眾多,人口密集,經濟發達。
(3)歷史上的輝煌:19世紀初。蘇州、揚州和江寧。
學生活動:在圖上找出以下城市:南京、蘇州、常州、無錫、徐州,
分布特片:分布于江蘇省北部。
2、存在問題:(看著書解釋0
(1)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城市化:40%;工業化:50%)
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同時這一現 象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原因:之一:第一產業人口過多,導致人均工業產值增長慢。
之二:貧富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2)工業發展產生環境問題。
原因:城市和工業發展迅速,因此對環境,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結果:嚴重的水污染。包括淮河、長江、太湖等。
圖2-5-4:太湖NP變化(總體上升):水體富營養化:生活污染和農業用水。
(3)鄉鎮企業發展分析所面臨的問題:
江蘇的發展離不開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發展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 題,體現 在:
A、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由于分散)
B、不易于形成一定規模的服務中心(由于分散)
C、環境問題突出。
(4)幾個深層次的問題:
城市規模相對縮小,
城市優勢不突出,
缺少特大型城市
3、思路:自己看,
(解釋城鄉一體化)
4、具體措施:
(1)行政區劃調整。
A、撤并 了600多個鄉鎮
B、原220個省重點中心鎮調減為120個。
C、南京、無錫、蘇州等市所轄5個縣納入市區
(2)“組團式”發展城市群,建設三個“城市圈”(南京,蘇錫常、徐州,圖2-5-6)
南京、鎮江并入蘇南,提高蘇南發展水平。
閱讀材料:了解“蘇南”模式特點。
(3)工業發展促進小城鎮建設:(閱讀材料,自己讀)
——工業化推動了城市化,城市化也促進了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4)、進城農民的利益得到體制 和政策保證,農村城市化有了穩固的基礎。
進城農民面臨問題:就業與社會保障。
解決:
A、政府制定相應政策,打消農民顧慮。
B、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盤活城市存量土地,將土地推向市以得到增值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
總結:
工業化
關系——江蘇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問題與解決措施(特征、問題、思路與措施)
城市化
發展中國家和發展國家工業化與城市化特點
例研究:方法:
背景——問題——解決措施(措施之間的關系)
鞏固練習
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1 對城市化的主要表現,描述錯誤的是( )
A 非農業人口比重的增長 B 農業人口比重的增長
C 城市規模的擴大 D農業人口比重的下降
2 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
(1)城市綠地面積的擴大 (2)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
(3)城市功能性分區 (4)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
A (1)(3) B (3)(4) C (1)(2) D (2)(4)

下表格數據是對:中國工業化結構性指標與國際通用標準的比較。據此 回答3—4題。
農業產值占國內
生產總值的比重(%)農業就業人數占全部
就業人數的比重(%)城鎮人口占
總人口的 比重(%)
國際<15<20>60
中國15.45036.2
3 對照國際通用的工業化指標,可以看出中國最接近國際指標的是( )
A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B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C農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
4 調整就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采取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安排當地農民就業
B.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運輸和銷售等第二、第三產業
C.加快城市化進程,將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以非農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D.將東部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向西部牧區遷移
5 江蘇省瀕臨的海洋是( )
A 渤海 B 黃海 C 東海 D 南海[
6 有關江蘇省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存在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1)工業化滯后于城市化
(2)工業發展使污染點增多,面積擴大產生環境問題
(3)鄉鎮企業分散使土地資源浪費,污染擴散,生態破壞
(4)特大型城市多,城市特色明顯,不利于全省快速發展
A (1)(2) B (1)(3) C (2)(3) D (3)(4)
7關于江蘇省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敘述錯誤的是( )
A 工業結構調整是江蘇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的措施
B “組團式”地發展城市群,建立三大“城市圈”
C 工業化促進了小城鎮建設,推動了城市化
D 體制和政策保證了進城農民的利益
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推進工業化,同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據此回答 8----12題
8 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從“三來一補”進步的,“三來一補”是指( )
A 來資金、來科技人員、來勞動力和補償貿易
B 來料加工、來圖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K]
C 來優惠政策、 來服務設施、來勞動力和補償貿易
D 來生 產設備、來技術指導、來優惠政策和補償貿易
9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中前后兩個發展階段的主導產業分別是( )
A 原料導向型產業、動力導向型產業
B 勞動力導向型產業、市場導向型產業
C 高新技術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
D 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 產業
10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主要表現在( )
(1)城鎮數量猛增 (2)城市規模迅速擴大
(3)逆城市化現象凸現 (4)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 (1)(2)(3) B (2)(3)(4)
C (1)(2)(4) D (1)(3)(4)
11 關于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問題對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繼續以輕工業為主,限制重工業的發展
B 應加大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等的比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C 區內各城市需加強分工與合作,構建以澳門、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 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已經很成熟,“村中村”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12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在產業升級中面臨的問題表現在( )
(1)產業基礎差 (2)科技實力薄弱 (3)人才隊伍差
(4)南嶺的阻隔,使國內的腹地范圍較小
A (1)(2)(3) B (2)(3)(4)
C (1)(3)(4) D (1)(2)(3)(4)
二、綜合題
13 閱讀下列有關材料,回答問題。
我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正在崛起,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帶。它由上海市和江蘇省的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蘇州、無錫、常州,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一起組成,面積10萬平方千米,僅占全國面積的1%,人口占全國的5.8%,卻創造出了全國18.5%的GDP。這里已成為全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
(1)長江三角洲地區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其氣候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該氣候特征的是圖_______。

(2)該地區在每年的初夏常(6月---7月)會出現__________天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月---8月該區常出現高溫少雨的_________天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說法中,分別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人口和勞動力資源、政府和市場、科技教育、交通和信息等方面評價長江三角洲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帶的主要有利條件,其中正確的是( )(不定項選擇)
A瀕江臨海,位于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 B瀕江臨海,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
C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降水豐沛,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蠶;
D 人口密度大,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高 E人多地少,礦產、能源較缺乏
F 改革開放早,利用外資多,消費水平高,市場廣闊,腹地寬廣
G 科技教育發達,海陸空運輸方式齊全,交通便捷,信息網絡齊全
附參考答案:
題號123456
答案BDADBC
題號78910112
答案ABDCBD
13
(1)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干燥。④
(2)梅雨,受準靜止鋒的影響,長時間的陰雨連綿天氣。
伏旱,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干燥少雨。
(3)ACDF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7560.html

相關閱讀:旅游規劃學案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中國的生物災害
正午太陽高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