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地理環境特征比較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非常明顯。在自然環境方面,形成了三大自然區。因自然特征的不同,又形成了各自然區內不同的人類活動,具體比較如下表:
區域
要素 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
地形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在地勢第二、三級階梯上總體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以高原、盆地為主,位于地勢第二級階梯上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為主,位于地勢第一級階梯上
氣候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明顯隨季節變化。雨熱同期,溫暖濕潤深居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少,日溫差和年溫差都大,多大風天氣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高寒、日溫差大,風力大,河谷地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水文河流、湖泊眾多,絕大多數是外流河、湖,以雨水補給為主多數為內流河、湖,河流短小,湖泊以咸水湖為主,主要靠山地冰雪融水補給多冰川、湖泊,西北部為內流區,東南部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植被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有大量的農作物和人工林植被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高寒荒漠廣布,水分條件稍好地區有高山草甸、灌叢和山谷森林
農業耕作業發達,我國主要的農耕區畜牧業為主,有綠洲農業畜牧業為主,極少數地區可發展林業、耕作業
人口人口稠密,總量大人口少人口稀少
城市數量多,規模大很少極少
其他隨緯度位置的變化,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例1] 讀“中國四大區域圖”,回答(1)~(3)題。
(1)綜合考慮緯度、地形、氣候等因素,四大區域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2)有關四大區域農業發展主要制約因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a——洪澇災害 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 D.d——生長積溫
(3)c區從東往西,植被依次為( )
A.典型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綠洲→典型草原
D.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答案 (1)D (2)B (3)D
解析 本題以我國三大自然區分布圖為背景,考查各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由圖可知a和b分別為東部季風區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c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區,d是青藏高寒區。第(1)題,青藏高寒區因地勢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很小,而形成我國太陽輻射強度和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大的區域。第(2)題,b為我國東部季風區內的北方旱作農業區,制約該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旱澇、風沙和鹽堿,尤以春旱最為嚴重。第(3)題,c區內從東向西距海越來越遠,降水遞減,干旱程度加劇,形成了對應的植被更替規律: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專題二 正確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此外,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也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分析工業部門的特點和地區分布,其次是把握影響工業部門選擇區位的因素。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主要是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其次是占領當地市場,再次是利用其土地價格低的優勢。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投資建廠,則主要考慮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信息優勢以及避開關稅壁壘等因素。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區位存在時間和空間兩大方向上的發展變化。例如由于主導鋼鐵工業發展的因素發生變化,導致鋼鐵工業的區位不斷發生變化。鋼鐵工業一開始是接近煤炭產區的,即接近能源產地。隨著技術的發展,能耗的下降,鋼鐵工業的主導因素由原來的能源為主變為原料為主,工業區位傾向于鐵礦石產地。二戰后,由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和市場對工業區位影響力加強,鋼鐵工業區位又傾向于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的沿海地區,如日本的鋼鐵工業、我國的寶山鋼鐵總廠;鋼鐵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從能源——原料——交通、市場的變化,導致鋼鐵工業的區位不斷發生空間上的轉移。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有一個共同規律:它們都是轉向勞動力工資較低、數量較多的地區。當該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工資水平提高,生產成本變高,利潤減少時便再次進行轉移。而原來勞動力導向型企業所在地區則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側重發展知識導向型企業或利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
[例2] 讀“某跨國公司企業轉移方向和產品輸出方向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實線箭頭表示________________,虛線箭頭表示______________。
(2)圖中A所示地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地。
(3)圖中所示企業轉移所考慮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企業轉移方向 產品輸出方向 (2)新加坡 中國臺灣 韓國 中國香港
(3)廉價勞動力
解析 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或接近市場,或接近原料產地,或接近勞動力豐富的地區,目的是減少各協作工廠之間交易費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獲取更多的利潤。本題通過比較某跨國公司企業轉移方向和產品輸出方向,使學生明確世界上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區位上的變化。某地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價格上升,產品成本上升,利潤減少,企業會發生區位轉移,轉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這一類企業“二戰”后先是轉向日本,后轉移到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中國香港;20世紀80年代后轉向我國沿海開放地區、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20世紀90年代后期,進一步轉移到中國中西部地區、北部地區、小城鎮、鄉村和其他發展中國家。
讀“西部地區部分省區圖”,完成1~2題。
1.湖泊b的水位近年來持續下降,著名的“鳥島”已與岸相連為半島。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進行灌溉較多 B.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C.其流域的農業用水增多 D.氣溫升高,蒸發量增大
答案 C
解析 從圖中西部地區部分省區的邊界,可以判斷b為青海湖。近年來青海湖流域農業用水增多,導致入湖水量減少,而使青海湖的水位下降。
2.據報道,20世紀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a時的破壞還依然存在。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 )
A.生態系統非常穩定 B.內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
C.生態系統不易破壞 D.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極差
答案 D
解析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降水少,植被種類少,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脆弱,自我修復能力極差,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
讀下圖,完成3~4題。
3.圖中A區域是世界著名的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相比,該新興工業區的特點是( )
A.資本集中程度高,主要行業往往包括數百個中小企業
B.工業大多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
C.生產過程較為集中,自動化程度高
D.工業以機械制造、石油加工和微電子工業為主
4.關于圖示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區域屬于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
B.該區域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具有自給自足的特征
C.該區域科技水平高、以IT產業為主
D.該區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對外聯系便捷
答案 3.B 4.D
解析 意大利北部地區新興工業以紡織、服裝加工工業為主,工業大多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處于工業化階段,對外開放程度較高。
氣候條件是影響建筑類型、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讀圖完成5~6題。
5.我國東南沿海廈門、汕頭一帶及臺灣的騎樓,往往從二樓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目的是( )
A.體現當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層次感,體現建筑美
C.節省建筑
D.便于行人避雨、遮陽
答案 D
解析 我國東南沿海由于多雨而使人在屋外活動很不方便,修建騎樓就可很方便地解決這個問題。
6.適宜的室內光照能殺死或抑制細菌繁殖,滿足人體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小氣候。在建筑學中,日照條件是指陽光直接照射到房間內的時間長度和光照強度。對同緯度的不同地區而言,下列因素中,與日照條件無關的是( )
A.房屋的朝向 B.房屋之間的間距
C.窗戶采用單、雙層結構 D.窗戶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 房屋內部的日照條件與房屋所在的緯度、房屋的朝向、間距、窗戶的大小等因素相關。窗戶采用單、雙層結構主要考慮室內的溫度,與日照無關。
不同區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區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結合中國政區圖,回答7~9題。
7.甲區域和乙區域相比,氣候的差異是( )
A.甲區域作物生長期較長 B.甲區域降水較少
C.乙區域大陸性較強 D.甲區域高溫多雨
答案 B
解析 松嫩平原作物生長期較短,長江三角洲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大,所以海洋性較強,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松嫩平原降水少,溫度低。
8.下列說法符合乙區域土地條件特點的是( )
A.廣泛分布在此地區的水稻土是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較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答案 A
解析 長江三角洲地區廣泛分布的水稻土有機質含量較高,比較肥沃。
9.丁省與丙省相比( )
A.勞動力資源豐富 B.陸地交通便捷
C.第一產業的比重小 D.第三產業的比重小
答案 D
解析 丁省位于我國西北內陸,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第三產業的比重小,第一產業的比重較大。
10.讀“某跨國公司家用電器工廠地理轉移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簡述該跨國公司工廠的生產、布局2003年和1990年相比的主要變化。
(2)這種產業轉移屬于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該產業向中國轉移的主要因素。
(4)伴隨著產業轉移,就業機會也由轉移國轉移到轉移對象國,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產工廠由墨西哥(墨西哥城)轉移到中國(上海),產品由以出口為主轉為以內銷為主(或將工廠設到市場所在國)!(2)國際產業轉移(3)中國擁有龐大的家用電器的消費市場;中國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資源!(4)緩解就業壓力
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了工業布局變化的有關知識及讀圖分析能力,解題時緊扣住“生產、布局、變化”六個字,結合圖例讀圖。1990年該公司設在墨西哥城,其產品大部分銷往國外,同時該公司所需的勞動力主要來自國外;2003年該公司設在上海,其產品大部分銷往中國國內,該公司所需勞動力主要來自中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4954.html
相關閱讀:中國的生物災害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正午太陽高度
旅游規劃學案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