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了解鄉村聚落的特點,理解影響鄉村聚落的形成、分布與發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點及起源,掌握不同階段城市發展的特點,不同時期中國城市的發展特點及原因。3.通過本節的學習,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努力使我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好。
一、鄉村聚落及其分布
1.鄉村聚落的概念:是農業環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類型
(1)①________:中心集鎮、一般集鎮。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點
(1)規模較④____、功能簡單。
(2)居民多從事農、林、牧、副、漁業及與農業相關的生產活動,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高,流動性小。
4.影響鄉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會經濟因素:戰爭、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與城市的形成
1.概念:是達到一定⑦________規模,并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點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3.城市等級劃分依據:⑨________________與經濟發展狀況。
4.形成過程:相對穩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業和商業聚集區→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發展
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分別誕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了規模較大、?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會:世界城市的發展比較緩慢。
4.工業革命以來:?________迅速增多,?________空前增長,?________規模迅速擴大。
四、中國城市的發展
1.古代城市特點
(1)受?________環境影響大。
(2)地域發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________分布。
(4)形態結構具有濃重的?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會:城市呈畸形發展
(1)沿海、沿江地區迅速發展。
(2)廣大內地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3)設有租界的城市形態布局,功能結構帶有強烈的?________色彩。
3.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城市普遍發展
(1)一方面,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2)小城鎮迅速發展,城鎮數目增加,城鎮人口比重提高。
一、影響鄉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鄉村聚落的區位區位優勢條件
水源、地形河、湖、泉附近的向陽高地或臺地有足夠的生活和生產用水,防范洪澇災害的侵襲
氣候、地形、水源、土壤原始采集、漁獵時期,分布在山林、河湖、海濱等地氣候、地形、土壤、水源條件良好,成為天然的“食物倉庫”
地形、土壤、水源農耕社會,選擇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良好的平原地區適宜農耕,可獲得足夠的食物
2.社會因素
戰爭、行政、傳統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鄉村聚落的分布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許多鄉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庫工程的建設,使庫區的鄉村聚落向外遷移;傳統的家族觀念,導致我國農村形成許多同姓相聚的鄉村聚落。
【思維拓展】 鄉村聚落以自然景觀為主,建筑物低矮,構造簡單;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觀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構造復雜。
典例1 讀下面甲、乙兩幅不同類型的鄉村聚落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甲、乙兩圖的鄉村聚落,完成下面的分析過程。
(2)華北平原的鄉村聚落形態多如圖________所示,而青藏高原上雅魯藏布江谷地的鄉村聚落多如圖________所示。
(3)根據以上兩題,分析影響鄉村聚落空間形態形成的因素。
答案 (1)甲:團狀 團 耕作地區的中心或附近
乙:帶狀 帶 居民用水和交通便利且居住區離耕作區較近
(2)甲 乙
(3)自然環境是鄉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礎。地形、水源、氣溫等因素,無不影響鄉村聚落的形成、分布與發展。人文環境中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對鄉村聚落的分布與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鄉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歷史條件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變式訓練1】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影響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氣候
C.資源 D.交通
二、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及成因
地理環境特點形態成因分布
平原規模大,人口多,房屋密集團狀農耕條件優越,開發歷史悠久平原及濕潤盆地內部
丘陵狹長帶狀、串珠狀地形比較平坦,水源充沛坡麓地區
山區分散,規模小,具有流動性分散型便于生產、生活山間谷地和盆地
干旱區規模小而集中點狀、帶狀泉水和河流附近沙漠邊緣綠洲
濕潤區規模小而分散分散型便于排灌,就近管理水稻種植區
交通發達區狹長,沿交通線延伸帶狀便利的交通條件臨近交通線
商貿繁榮區規模較大團狀商貿活動對人口的吸引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
典例2 下列四幅圖是“村落的四種平面形態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形),丁圖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區。
(2)從自然條件考慮,早期比較容易形成城市的村落是________,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響乙圖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村落形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圖中村落在未來最難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
(5)如果未來丁形成城市,則其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地 平原 (2)丁 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農耕 水源充足,有便利的灌溉和水運條件
(3)交通條件 帶狀 (4)甲 (5)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辨析及空間想象能力。首先從村落形態入手,甲、乙、丁三圖村落大致都呈帶狀,丙圖村落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其次,分析每圖村落附近的地理環境的差異:甲圖為山地,地形起伏較大,村落分布于山谷及河流沿岸地形平坦處;乙圖呈現出兩條交通干道,可知交通對乙村有較大的影響,使其鄉村聚落形態為帶狀,形成路村;丙圖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丁圖地形平坦且有河流流過,結合“城市一般由鄉村發展而來”,“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沖積平原上”等知識進一步作出判斷。
【變式訓練2】 下列鄉村聚落屬于環狀聚落的是( )
A.成都平原耕作地區的中心
B.沿漢水河道伸展的村落
C.湖北神農架山區的多數村落
D.太湖周圍以漁業為主的村莊
三、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異
差異指標鄉村聚落城市聚落
人
口數量人口少、規模較小人口多、規模較大
構成以農業人口為主以非農業人口為主
密度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大
經濟差異以第一產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后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經濟相對發達
功能差異功能單一,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景觀差異以自然景觀、自然生態環境為主,人地關系相對簡單,自然環境改造不大以人造景觀、人工生態環境為主,人地關系復雜,自然環境改造大
其他差異社會生活單一社會生活豐富
工作分工簡單,協作性弱分工復雜,協作性強
環境質量好環境污染嚴重
【方法技巧】 運用綱要信號法記憶城市的形成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物質基礎);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集市)經濟職能城市?→行政職能軍事政治宗教
典例3 城市與鄉村的主要區別是( )
A.鄉村屬于聚落,城市不屬于聚落
B.鄉村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的經濟活動沒有多大影響,而城市對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響
C.鄉村是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
D.鄉村的區域差異不明顯,城市的區域差異明顯
答案 C
解析 一般將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鄉村和城市都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的經濟活動有重大影響;鄉村和城市都有區域差異,相比較而言,城市的區域差異要小一些。
【變式訓練3】 城市和鄉村發展(起源)上的聯系是( )
A.鄉村以農業活動為主,城市以制造業、服務業為主,相互提供產品
B.鄉村以農業人口為主,城市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相互提供勞動力
C.鄉村的規模沒有城市的規模大,城市規?梢詳U大得與鄉村連結起來
D.鄉村是城市的母體,城市一般由鄉村發展而來
四、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1.影響城市發展的區位因素
城市的發展與分布主要受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共同制約。如圖:
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幾個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區位因素的作用也在變化,軍事、宗教的影響減弱,交通、資源始終有巨大的影響,科技、旅游的影響在增強,政治因素的影響是不穩定的。
2.我國大城市的分布特點
地區城市分布特點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經濟條件
東
部
地
區大城市多,城市分布密集①多平原、三角洲、丘陵,地勢低平
②屬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
③河湖眾多,水源充足,有利于農業發展,適于人類居、偃丝诒姸啵植济芗
②城市發展歷史悠久
③水陸交通便利
④工農業產值高,經濟發達
中部
地區大城市較多,分布較集中①地形以高原、平原為主,較為平坦
②季風氣候區,但大陸性較明顯,降水適中①人口眾多,城市發展歷史較早②資源豐富
③經濟水平較高
④陸上交通發達,是通往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樞紐地帶
西部地區城市數量少,分布稀疏①多山地、高原②西北地區氣候干旱,西南地區地形崎嶇,自然條件差異較大位于我國偏遠地區,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經濟落后
【思維拓展】 中國城市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
中國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這是由于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主要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而且氣候溫暖濕潤(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工農業生產發達、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城市集中促進了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反過來,經濟發展又促進了城市發展。
典例4 讀“我國百萬人口以上部分城市的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________部地區城市密度大。其自然地理條件是因為該地區①________地形面積大,屬于我國地勢的第______級階梯。②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位于____緯度地帶,______適度,______適中。③________眾多,水量較豐富,便于______和為城市提供________。
(2)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沿長江干流兩岸,人口超過百萬的特大城市,自西向東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沒有百萬人口以上城市的省級行政區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區中只有________,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省區中只有________。
答案 (1)東 平原 三 中低 降水 氣溫 河流 航運
水源
(2)大連 天津 青島 上!幉ā「V荨V州
(3)重慶 武漢 南京 上海
(4)西藏 海南省
解析 我國東部地區以平原為主,位于第三級階梯上,河流眾多,降水豐富,氣溫適中,生產力水平較高,人口密度相對比較高,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多。
在讀圖回答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①沿海開放城市自北向南依次為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②西南三省一市一區指: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重慶直轄市和西藏自治區。
【變式訓練4】 關于我國城市發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我國古代城市主要位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B.我國古代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格局、城市形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C.在近代社會,我國的城市呈畸形發展
D.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快速、健康地發展
圖1.6 天山牧場的流動聚落
圖1.7 美國中西部平原地區的單戶型聚落,據圖分析:
兩種聚落形態的特征及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提示 圖1.6展示的是一個流動的牧村,牧民的住宅是一個拆裝方便的蒙古包(帳蓬、氈房)。圖1.7展示的是美國中西部平原地區的大農場,村落稀疏而分散。
在干旱、半干旱的溫帶草原地區,游牧為當地人民主要的生產方式,隨著季節的交替和牧草的生長狀況,牧民逐水草而居,牧區形成季節性的聚落。
美國中西部的平原地區多發達的現代化大農場,田間管理、耕作、收獲多以機械代替人力,所需勞動力少,單家獨戶就是一個村。
表1.1 中國與美國不同等級城市人口規模標準,據圖分析:
中、美兩國不同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
提示 表1.1中的數據更直接地反映出各國城市等級劃分的不同標準。本題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城市等級的劃分沒有絕對的標準,各國國情不同,人口和國土面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劃分的標準也不一樣。
中國人口數量多,密度大,城市發展歷史悠久,城鄉經濟、文化差異明顯,同等級城市人口規模大;美國人口數量少,密度小,城鎮和鄉村生活水平差異較小,同等級城市人口規模小,特別是中小城鎮,人口規模更小。
圖1.17 唐朝長安城
圖1.18 北宋汴梁城,據圖分析:
兩城在城市形態結構方面的不同特點。
提示 兩城市作為我國封建社會著名的大都市,其形態結構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封建禮制的傳統格局,如城郭方正、宮城大致居中等。但是,由于時代不同,其政治、經濟背景有所變化,城市形態結構也有所突破。例如,長安城僅有東、西兩市,商業活動有地點、時間的限制。而汴梁城內則出現了全城皆市的局面,商業店鋪和娛樂場所遍布城里、城外的大街小巷。在長安城中,居民都居住在街道規整的“里坊”中,而汴梁城的“里坊”已不復存在。街道雖然大多為十字交叉,但也有“丁”字型,甚至出現數條斜街。街道兩側建了商店,形成“前店后院”的住宅(“清明上河圖”中密集的屋頂就是這種院落),院落與街道組成了
“街巷制”的居住區。
材料展示
城市興起后的鄉村聚落發展
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生產的產品有了富余,交換自己不能生產的生活資料有了可能,這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業、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隨之,聚落產生了根本變化,出現了專門從事商業、手工業的城鎮;村落則以農牧漁業為主。
當時的城鎮一是在交換商品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商業性城市;另外是加工農、林、水產品,以及開發地下資源發展制造業的工業性城鎮。商業工業中心多與地方行政中心結合在一起,成為廣大農村網絡的結點。
為了滿足城市大量食物的需要,需在郊外甚至海外加工食品,從而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乳制品的專門化村落。以生產工業原料(麻類、生絲、棉花、橡膠、皮革等)、食品(甘蔗、咖啡等)供給工業生產。產業革命以后,為了供應工業園的消費,在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建設了大量的種植園,其中有生產品處理加工中心,以及勞動者的住宅,形成了特殊型的農村聚落。
村落規模大小不一,有個別住戶的孤村,也有數百人口的大村。中國封建社會的大村,多以大地主宅地為中心,四鄰住著佃戶或者幫工。村落中階級對比明顯,地主居住著寬敞的院落和磚瓦大房,佃戶則居住在茅草小屋中。村落街道以通往地主宅地的干道為中軸,而通向四周佃戶住宅的都是些羊腸小路。遼寧省的彰武縣曾有統計,舊社會地主家每人平均居住面積達45.7 m2,而貧農每人僅有4.3 m2。
近代,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世界各地區農村聚落的差別也很懸殊。例如,英國、法國的一些古老村落,以一戶為中心,建有圍墻,開闊的中庭在中間,四周分布著住房、農具室、畜舍、收藏室等。圍墻外側則為牧場、果園和谷地等。西歐東南部的內陸地區,多為不設圍墻、開放的耕地和集村。多數村落中心有集會的廣場,形成塊村、環村和集村。
干燥地區,村落多集中于泉水和河流附近,從事灌溉農業。例如,阿拉伯的傳統村落都以帶蔥頭形高頭塔的伊斯蘭寺院為中心,形成廣場,而廣場往往又在泉眼和水井附近。密集的住房多為石造和瓦造的無窗小屋。村落內按同族劃分居住小區域,村外為菜園、果園、耕地和牧場。
新大陸許多村落都沿襲宗主國的傳統。拉丁美洲建設的許多大種植園,直到今天仍保留著原有的特殊村落形態。例如,巴西圣保羅州阿拉斯附近的一個種植農場,總面積達720 km2,在農場一端以農場主住房為中心形成村落,管理人員、農場工人住宅在其附近,另外就是貯藏室、畜舍、曬農作物的場院等等,其周圍為各類農田。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陸續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改變了農村的面貌。日本太平洋沿岸農村,原來的小木屋已被現代化的庭院所代替,不僅居住寬敞,多數農家有汽車庫、現代化農具室。聯系的道路大部分為柏油路,從形態上逐漸地改變著城鄉的差別。當然,日本海沿岸離岸較遠的海島及其他荒山區,傳統村落仍普遍存在。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機械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的農村聚落大多經過規劃,在大農場中布局有現代化的住宅區。例如,美國俄亥俄州代頓附近的一個現代化大農場,在50 hm2耕地的一角為居住區,有住宅、貯藏室、車庫、農具庫、各科畜舍、飼料貯存庫等。
解放后,我國農村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改善了居住條件,增設了交通、衛生和生活服務設施等。如東北地區原來的茅草房大都改建為寬敞的瓦房。大多住房都有庭院,中間為住房,前邊為倉房、苞米樓子(貯玉米)、畜舍、禽舍等,房后為菜地或果園,大部分農民廚房內裝有壓水井。大村有商店、衛生院、學校等。江浙一帶許多農村都蓋了漂亮的樓房。樓房上有平臺、前有陽臺。樓房外建有新式圍墻、農具庫等。
知識鏈接
(1)鄉村聚落的概念;(2)鄉村聚落的形成條件;(3)鄉村聚落的分布與發展。
題目設計
讀“我國北方某平原區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C、D表示鄉村聚落,分析A、B、C發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以平原為主,土層深厚,且土壤肥沃,這樣的聚落一般順河道可伸展成________狀。
(2)D聚落發展的主要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個聚落中,比較有可能發展成城市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1.關于鄉村聚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鄉村聚落就是指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的房屋集合體
B.我國鄉村聚落包括中心村和自然村
C.鄉村聚落與城市相比規模較小,功能簡單
D.鄉村聚落的形成只與自然環境有關
2.在我國的新疆地區,聚落主要分布在沙漠邊緣,主要原因是( )
A.靠近水源 B.風力小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3.河、湖、泉附近的向陽高地或臺地是鄉村聚落最初選址的場所,主要原因是( )
①向陽高地或臺地可防范洪澇災害 ②可就近獲得足夠的生產和生活用水、鄢浞掷煤恿鞯倪\輸功能 ④防御外敵的侵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4.關于城市的形成,敘述正確的是( )
①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為城市的起源奠定了物質基礎
②城市出現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奂惺浅鞘械拿妊繝
態、茏畛醯某鞘泄δ苁巧唐飞a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圖分別為我國南北方鄉村聚落示意圖,其中甲為________型聚落,乙為________型聚落。
(2)甲圖中四個村鎮,哪個可能發展為城市?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圖中三個村鎮,可能發展為城市的是____________。
活動P4
1.天山鄉村聚落呈現流動性;美國中西部平原農場主居住在自己莊園的中心附近,呈單戶型聚落。
2.天山鄉村聚落的形成,是由于西北地區氣候干旱,降水少,以牧業生產活動為主,牧民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住宅經常遷徙。美國中西部平原地區,由于地廣人稀,以種植業為主,可以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故呈單戶型聚落。
思考P5
1.人們的生產活動方式:城市功能多樣,以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為主,是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鄉村功能單一,以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一產業為主。
2.建筑等人文景觀:城市景觀復雜,建筑物密度大,樓層高,交通線路縱橫交錯,甚至連地下也利用了起來。鄉村景觀簡單,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統單一。
3.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供水、供電、信息、道路、醫院、銀行、文化等基礎設施齊全,鄉村則較少。
4.其他差異還表現在:人口差異。城市人口密集,規模大,文化與職業構成都很復雜。而在鄉村,人口稀少,規模小,文化背景比較一致。鄉村的社會生活單一,城市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鄉村工作分工簡單,協作性弱;城市分工復雜,協作性強。鄉村的環境質量一般優于城市,城市的教育、醫療、就業、購物條件要優于鄉村。
思考P5
中國和美國城市規模劃分的標準不一致,主要是人口數量的差異造成的。中國人口數量多,美國人口數量相對少。
思考P6
影響城市形成的因素有多種,但無論哪種因素,都反映了人類生存的需求、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城市并非產生于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兩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八接兄、階級、國家”是城市發展的產物,“防御”是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必需。“地利”則是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城市的起源與形成除了集市的擴大和發展、防御的需要、交通便利或資源豐富的地方、階級社會的產物等的觀點外,在現代社會中,有些新的因素成為影響一些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興起的科學城:美國的“硅谷”、英國的“牛津”、日本的“筑波”等;還有因旅游而興起的旅游城,如中國的桂林、泰安等。
思考P7
1.北回歸線至北緯40℃之間屬于北溫帶,陸地面積遼闊,氣溫和降水適中,有大河發育,對人們的居住生活十分有利。
2.因為這些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灌溉便利,既少洪水侵襲,又有近水之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對發展農耕、畜牧和漁獵等都十分有利。
早期城市數量少,規模小,主要受生產力水平低和人口數量少影響。
3.主要是為了軍事防御。
思考P9
工業革命后,自然條件對城市分布的影響逐漸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所起的作用逐漸增強,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工業革命后,工廠圍繞城市在效區蔓延,加上交通工具的革新——鐵路出現,城市突破歷史以來城墻的限制而得到充足的發展。城市改變了消費中心的形象,而成為生產中心。城市規模和范圍迅速擴大,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斷涌現,并出現城市群或城市帶。城市中的現代化建筑和現代化交通方式快速發展。
活動P11
1.唐朝長安城市布局形態整齊劃一,以宮城、皇城為中心,朱雀街作為縱貫全城的中軸線;而北宋汴梁城不再呈十分規則的矩形,街道呈方格網狀,商業街趨向于交通便利的沿河分布,居住區也演變為坊巷。
2.可從城市的職能、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的重要性方面總結。
思考P12
從“中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2002年)”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第三級階梯上占了大多數),這是由于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主要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而且氣候溫暖濕潤(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
有相關性。工農業生產發達,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城市集中促進了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反過來,經濟發展又促進了城市發展。
答案
基礎梳理
①集鎮 ②村落、壑行拇濉、苄 、莨庹铡、迋鹘y文化 ⑦人口、嗝芗浴、崛丝谝幠4笮 、饧小?黃河—長江流域 ?內部結構 ?城市數目 ?城市人口 ?城市用地 ?政治 ?交通線 ?政治 ?半殖民地
重難突破
【變式訓練1】 A [早期的聚落大都選擇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點。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于耕作,工農業比較發達,所以聚落分布比較密集。]
【變式訓練2】 D [A項,四川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氣候濕熱,農業發達。在耕作地區的中心,人口和住宅較為集中,多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聚落。B項,漢水是長江中游最長的支流,其河道兩岸因地形平坦,靠近水源,兩岸居民沿河修建成條帶狀住宅區,構成帶狀聚落。C項,湖北神農架山區為我國著名自然保護區,這里山高林密,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多為散村。D項,太湖周圍形成以淡水養殖業為特色的環水村落,為環狀型村落。]
【變式訓練3】 D [正確理解城市和鄉村兩類聚落的關系,從起源上看,人類歷史上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一般是由鄉村發展而來。]
【變式訓練4】 A [我國史前城市大都位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我國古代著名的大都城,由于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使它們在城市格局、城市形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題目設計
(1)河流 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 帶
(2)交通便利
(3)B D
解析 由圖中顯示的信息可以看出,A、B、C三村落位于河流沿岸,河流可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便利的水源條件,沿河流延伸的聚落多呈帶狀。D聚落位于兩條干線公路的交匯處,交通便利,為其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條件,有可能發育為城市。B聚落位于河流和公路的交匯處,交通便利,也有可能發育成為城市。
自主練習
1.C [鄉村聚落不單指房屋,還包括道路、設施、土地等,分為集鎮和村落兩種類型,鄉村聚落的形成不僅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還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2.A [新疆地區,由于干旱缺水,聚落多分布在沙漠邊緣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3.C [鄉村聚落選擇在河、湖、泉附近的向陽高地或臺地,一是為了獲得生活和生產用水,二是為了防范洪澇災害的侵襲。]
4.D [城市最初的功能是商品交換功能。]
5.(1)分散 密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8171.html
相關閱讀: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旅游規劃學案
正午太陽高度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中國的生物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