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理解遙感的概念和基本工作過程。2.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一、遙感技術
1.定義:簡稱RS,是指借助對①________敏感的儀器,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況下,記錄目標物對電磁波的③________、反射、④__________等信息,并通過分析,揭示目標物的特征、性質及其⑤________的綜合探測技術。
2.優點:視域⑥________,監測范圍⑦____,可覆蓋整個⑧________。能夠⑨________成像、⑩________傳輸、?________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____________。
3.系統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相關技術等。
4.常見的三種遙感
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
使用的運
載工具或
遙感平臺
的高度 地球資源、海洋、氣象等?________,航天飛機、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利用?____攜帶遙感儀器,距地面高度600~25 000米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
主要優點
或主要應
用范圍 覆蓋范圍?____,不受?________限制,可進行○21________、○22________觀測等機動性○23______,可根據○24____________選擇適當的傳感器、適當的飛行高度和飛行區域主要應用于城市遙感、海面○25____監測、○26____________監測等○27______分辨率的遙感任務中
二、遙感與資源普查
1.勘探礦產資源:借助遙感技術“○28________”礦產的存在,劃定蘊藏礦產的大致○29________,大大○30________探礦時間。
2.調查生物資源、水資源:通過對遙感圖像解譯或圖像處理技術,提取植被的○31____________、類型、結構、○32________狀況、○33________等信息,為相關部門提供服務。
三、遙感與環境災害監測
1.有助于人類重新審視“地球家園”,提高人們對周圍○34____________________的認識。
2.遙感與洪澇災害監測:通過對洪水災害前后的遙感圖像進行對比,可以獲得受災區域的○35______________,為分洪和災后重建提供○36____________。
探究點一 遙感技術的原理與工作流程
【探究材料】
材料一 通過遙感技術重新測量,科學家提出:“長江變短了”。最近,科學家對長江重新測量后發現,它的長度為6 211.3千米,比公認的6 300千米短了80多千米。但這一結果并沒有改變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和世界第三長河的地位。主持測量的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盡管這一數字的變化對長江沿岸居民的生活幾乎沒有影響,但反映了人們對地球了解程度的加深,并有可能成為國家更新重要地理數據的參考!
材料二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特大洪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受災比較嚴重。國家利用飛機和衛星對該地區進行了遙感監控,獲得了大量的遙感影像圖片,通過計算機處理后制成了淹沒地區分布圖,圖中淹沒地區的分布及各部分的范圍一目了然。而且,利用計算機可對淹沒面積按各種要求進行快速、準確的統計。
1.材料一說明了遙感技術在哪個領域的應用( )
A.海洋 B.地質
C.水文 D.軍事偵察
2.根據以上材料,簡述遙感技術的特點。
3.簡述遙感技術在洪水災害預報上的意義。
【規律總結】
1.遙感技術的原理
地物在不斷地吸收、發射(輻射)和反射電磁波,并且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不同。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利用一定的技術設備和裝置,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地物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
2.遙感技術的工作流程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考例探究1】 讀“遙感技術工作原理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A圖中可以看出,此遙感技術所利用的運載工具是______________,這種運載工具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對地面物體進行感知和識別。這種方式的遙感技術,對地面的分辨率是較______(高或低)的。
(2)在B圖中,傳感器接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產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在這個遙感過程中,傳感器之所以能夠對地面物體進行分辨,其原理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點二 遙感技術在資源普查、環境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探究材料】
材料一 不同物體和物體的不同狀態具有不同的電磁波特性,衛星傳感器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物體自身發射的電磁波,然后按照一定的規律把電磁波輻射轉換為圖像,經過處理,提取物體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和物體的狀態,這就是遙感工作的基本原理。例如,森林發生火災時,著火樹木的溫度比沒有著火樹木的溫度高,在電磁波的熱紅外波段會輻射出比未著火樹木更多的能量,衛星拍攝到的影像上,著火的森林比沒有著火的森林顯示更亮的淺色調。據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門建立森林火災實時監測預報系統,全天候對森林遙感信息進行監控。如出現火情,就能對火災面積、蔓延情況進行動態分析,以作出相應的防災措施。遙感技術同樣對病蟲害、洪水災害等有不同的分辨功能。
材料二 2010年4月23日,受沙塵暴天氣影響,蘭州市區沙塵漫天,能見度極低。據蘭州中心氣象臺介紹,從23日凌晨起,甘肅出現今年首次區域性沙塵暴天氣,敦煌市出現特強沙塵暴,另有多個地區為強沙塵暴。
1.根據材料一,請你設計運用遙感技術對我國太湖水質狀況監測的方案,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2.請擬列出衛星遙感技術的三個應用領域及相關的課題名稱。
序號應用領域課題名稱
例防災減災長江流域洪水動態分析
1
2
3
3.沙塵天氣經常發生在自然環境惡劣、測站稀少的地區,用氣象衛星監測沙塵天氣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如果讓你來主持沙塵天氣的預報,你將利用遙感技術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規律總結】
1.遙感技術在資源普查中的應用
應用領域具體內容備注
探礦蘊藏礦產的地方有許多是地質斷裂或環形構造帶,較容易借助遙感技術“發現”礦產的存在人們只需要分析遙感圖像就可以劃定蘊藏礦產的大致區域
對森林、草原、綠地以及農作物等資源的調查通過遙感圖像解譯或圖像處理技術,提取植被的分布、類型、結構、健康狀況、產量等信息為農業、林業、城市綠化、環境保護等部門服務
2.遙感技術在林業和農業方面的應用
部門應用主要原理
林業清查森林資源、檢測火災和病蟲害著火樹木、病害樹木與正常樹木的反射光譜不同
農業識別農作物、估算產量、災情預報植物生長情況不同,其反射波譜特征不同
3.遙感技術在環境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是環境和災害監測的重要手段。遙感監測的區域范圍大,獲取環境和災害信息快速準確,能夠及時發現環境和災害的變化。同時由遙感技術獲得的環境和災害動態觀測數據,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的快速處理和分析,能夠為決策部門提供科學的依據。遙感在環境災害監測中的具體應用見下表:
應用領域具體內容備注
環境監測荒漠化、土壤鹽漬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態、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植被變化、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等有利于人們了解環境變化,使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
災害監測旱情、水災、滑坡、蟲害、森林火災、泥石流、地震等有利于防災減災
【考例探究2】 2008年9月6日上午11時2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的以“一箭雙星”方式將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簡稱“環境減災”)A、B衛星送入太空。據此回答(1)~(3)題。
(1)“環境減災”衛星對生態環境和災害進行動態監測,直接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遙感 B.地理信息系統
C.全球定位系統 D.數字地球
(2)“環境減災”衛星不能直接監測的自然災害是( )
A.臺風 B.洪澇
C.地震 D.森林病蟲害
(3)從某一時刻的遙感影像圖中,不能獲取的信息是( )
A.森林火災面積 B.土地干旱程度
C.洪峰流量 D.植物病蟲害程度
【巧學速記】
遙感探測的范圍、獲取資料的速度和周期、對地物的分辨率與運載工具飛行高度的關系
裝有傳感器的遙感平臺,除了衛星外,常用的遙感平臺還有飛機、氣球等。傳感器運載工具的飛行高度對遙感探測的范圍、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響很大。一般來說,運載工具飛得越高,探測的范圍越大,獲得資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對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否則相反。其關系如圖所示:
【反思小結】
重要知識點關鍵點總結我的反思
遙感技術遙感技術的概念、原理、工作過程是基礎地理知識,也是出題的切入點。
遙感與資源普查遙感在資源普查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農業、林業、探礦方面常涉及。
遙感與環境監測遙感在環境監測、災害監測中的應用是?键c,應重點理解掌握。
參考答案
課時準備區
①電磁波、诓慌c探測目標接觸 ③輻射、苌⑸洹、葑兓、迯V闊、叽蟆、嗟厍颉、崴矔r、鈱崟r ?快速 ?動態監測 ?遙感平臺 ?傳感器 ?信息傳輸裝置 ?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 ?專題衛星 ?飛機 ?大 ?領空 ○21定期 ○22重復
○23強 ○24研究主題 ○25污染 ○26森林火災 ○27中高 ○28發現 ○29區域 ○30縮短 ○31分布 ○32健康 ○33產量 ○34生活環境與災害 .○35分布及面積 ○36決策依據
課堂活動區
探究點一
1.C
2.探測范圍大;獲得資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動態變化;受地理條件限制少;手段多,獲得的信息量大。
3.遙感技術視域廣闊,不受天氣、地理條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能迅速獲得地物信息,為及早部署防汛抗洪爭取時間,在洪水災害預報上有著重大意義。
考例探究1 (1)飛機 航空攝影 高
(2)地面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 地面接受太陽輻射光或大氣對太陽輻射散射光的能量、自身受熱也能產生電磁波輻射 不同物體、不同環境條件,其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是不同的,傳感器具有識別這種電磁波的能力
解析 本題考查遙感技術的運載工具和區別遙感技術分辨率的高低。從圖中可以看出,此類型為航空遙感。由于距地面近,對地物的分辨率較高。在B圖,由于傳感器接受到地物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利用原理是不同物體或同一物體在不同環境下反射或輻射電磁波波長不同。
探究點二
1.方案:首先獲得太湖水質狀況遙感影像資料(或建立太湖水質遙感監測預報系統),然后對水質出現的異常狀況進行分析,提出預報(或根據遙感信息對水質狀況監測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措施A:防止工業三廢(或農田廢水、工業廢水、其他廢棄物)直接排入湖中。措施B:保護太湖周邊生態環境;對已污染水體進行(人工或生化方法)處理。
2.如下表:
序號應用領域課題名稱
1資源普查野生藏羚羊種群數量及分布
2農作物估產江淮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及產量分析
3工程建設及規劃青藏鐵路選線分析
3.這種“需要收集哪些方面資料”類的題目,需要從“問題”形成條件或發生過程入手,“反推”需要收集的資料。
沙塵天氣的發生需要下列條件:大風提供沙塵運動的動力,疏松、裸露、干燥的地表提供沙源。因此,需要收集氣壓、地面溫度、濕度和植被覆蓋狀況等資料。
考例探究2 (1)A (2)C (3)C
解析 第(1)題,遙感技術是“人的視力的延伸”,對某項事物的觀測要利用的就是遙感技術。第(2)題,地震是長期內應力作用下巖層斷裂,能量釋放產生的,遙感是對地理事物的感知,卻無法對一種作用力進行監測。第(3)題,遙感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各種地物不同的反射率來區分地物。森林是否有火災、土地是否干旱、植物病蟲害程度不同都會使反射率發生變化,在遙感影像中能反映出來;而洪峰流量大小不能改變反射率,故在遙感影像中不能反映出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9640.html
相關閱讀: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旅游規劃學案
中國的生物災害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正午太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