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門外老墻根有半截廢城一段,長一丈八尺,高九尺。城磚堅固,石基如新,平嵌一石……上刻隸書'通天'二大橫字,左刻'遼開泰元年'五字,右刻'北門'二字,均隸書?即颂帪檫|時內城東北隅也。"
另一說:它是明代惜薪司南廠南墻根。清代時將南廠拆除,南墻墻根正在現今街上,形成一條街。街西口,清代時還有柴木廠,老墻根街的東端向西六十米有一條胡同,名稱叫"炭機庫",1965年后炭機庫和街最西端的大火大道口并入,統一定為老墻根街。
炭機庫這條"此巷不通"胡同并不大,最早只有四個門牌。北京早期的地名都是有來歷,很多是由經營項目得名;比如:"騾馬市"、"果子巷";據父親的筆記記載,炭機庫就是為皇家存放木炭的地方。這個說法比較合理,史料記載該街有柴木廠,在這里存放木炭又在城外(宣武門外)應比較合適。
街中段的南側有個古剎"玉虛觀",1965年起了一個帶有時代特征的名字:誠實胡同。民國時有調查記載:玉虛觀位于老墻根街南,金代道觀!对蠼y志》稱仙露坊,仙露坊是遼南京城內的坊名,坊址在今菜市口以西。明代玉虛觀廢,清乾隆年間重建,房殿五十余間。解放后改為北京日化四廠。
玉虛觀、老墻根街、司家坑等巷,舊時曾辟為舊貨夜市,當地人稱"小市",黑夜開市,天亮散市。商品主要是舊貨、假貨,也是盜賊銷贓竊物的場所。解放初期"小市"就被取締了。
老墻根街原是一條約5米左右寬土路,1963年市政建設將其建成柏油馬路。街道兩側都是一些平房,兩側的路邊綠化著不規整的一些樹木,大部分是榆樹和楊樹。平房院子里倒是種植著果樹,最多的是棗樹、柿子樹和石榴樹。
老墻根街并不寬闊,也并不很長,但這條街道承載著廣安門內地區的文化教育重任,有著配套的教育資源、街中央北側是一所資深的,創建于1952年的老墻根幼兒園,幼兒園隸屬原宣武區教育局,是一座紅磚的二層樓,是按照幼兒園標準設計的,幼兒園圍墻最早期是用雙股的、一米五高,刷著綠色油漆竹籬笆墻圍擋。進入大門是警衛室,一條用磚鋪成的甬路直達二層樓的園室,甬路東面是廚房,西面是足有五米直徑大金魚池,池中央是帶有噴水的假山;再往西面是寬闊的操場和運動場,運動場是由沙坑、轉椅、攀登架組成;主樓的西側和樓后面有溫室和禽類養殖房。我就是在這里得到的啟蒙教育,至今我都記得那高昂的鵝聲和柳樹上的蟬鳴。
老墻根街曾經有三座小學,老墻根第一小學,第二小學和第三小學,廣內地區的孩子們都聚集在這條街讀小學。早期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記得我家附近的一戶金姓人家就生有9個兒女,老太太的最小兒子和她的孫子是同齡人。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出生率明顯下降,小學就讀孩子也急劇減少,老墻根二小和三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相繼的撤銷了,這條街唯一留下的老墻根一小也在1990年代中期結束了最后的招生。
老墻根街也承載著這個地區初等教育資源,最西端是原宣武區重點中學北京十四中。為了充分滿足這個地區學生就近讀書,1964年在老墻根街中部的北側,老墻根幼兒園東側興建了一所中學,初期名字是北京市校場口中學,后改為北京市第136中學。教育系統提高管理并校的改革中,北京136中學、老墻根一小、老墻根幼兒園并入了北京第十四中學,成為北京十四中學的初中部。
老墻根街曾經還有一所業余大學,紅旗業余大學;它是北京市第一所區辦成人高等學校,創辦于1958年6月,它的原名宣武區紅旗夜大學,是廖沫沙確定校名并書寫校牌。建校初期設有十個專業,學制4年, "文革"期間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0年定名北京宣武紅旗大學,后遷移到右安門內大街79號。紅旗夜大和老墻根二小的原址劃歸了北京手扶拖拉機廠的北廠區。
這條街里還孕育著不少生產企業,從老墻根街東向西錯落分布。解放前有:荔馨醬園(老墻根街39號)和一家私人床單廠,前者是做醬菜生意的任姓人家,醬園的院子很大,棗核形紫色釉面醬菜缸堆積如山。床單廠是蔣姓人家的,幼時在父親的帶領下,曾經到過蔣家做客。蔣家院子不小,迎面是精致的假山亭臺,周邊種植著各種花草;華麗的游廊客廳,地面是五彩繽紛的地磚,窗戶的玻璃也是彩色花樣的;最里間是一個不大的琴房,琴房中央是一架鋼琴;熱情和善并總是面帶微笑的女主人,我們稱她為蔣奶奶。兩戶人家雖然都居住在炭機庫這個胡同,之間只是相敬,但很少走動。
解放后街里有了北京衡器廠、北京日化四廠(紫羅蘭品牌)、北京手扶拖拉機廠(工農12型),按照北京城市工業企業的管理,工業企業逐步地向遠郊區縣發展的規劃,這些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全部移出老墻根街。北京衡器廠率先遷出,原址歸屬北京第十四中學;1992年北京日化四廠與三廠、六廠合并,成立了北京麗源化妝品公司,遷移到通縣的次渠,日化四廠的原址現在是新華通訊社南區;北京手扶拖拉機廠被兼并成了北京福田汽車廠,遷到北京昌平沙河鎮,原址被分為兩部分,東側改建成一條貫穿宣武門西街通向接通法源寺的一條南北向的市政道路,西側和南區興建了椿樹苑和國家計委住宅小區。
北京市在發展,宣武區已經納入了西城區管理,伴隨北京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老墻根街也緊跟首都發展的腳步變化著,2019年的北京市城市規劃已經將老墻根街納入了棚戶區改造的范圍。
老墻根街有可能不復存在,愿以此文留住我們的記憶。
老墻根街位于原宣武區北部中段,東起校場五條,西至下斜街胡同,現在全長620米。它有著1000年以上的歷史。
近日我在整理父親的一些手稿,有關老墻根街的記載進入我眼簾,喚起我對老墻根街的回憶。
父親黃厚培是1950年北大文學院畢業后又讀書籍編目研究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國家出版總署工作,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出版界元老,后借調到隸屬國家民委的民族出版社工作。他注重歷史文化記載,手稿比較詳細記載了老墻根街隨北京城市發展的所有變化。
我自幼在老墻根街長大,至結婚前一直居住在這個院子。家是37號,老門牌是炭機庫四號。是一個院子里再套院子的老宅,幼時曾在街里的"老墻根幼兒園"入園日托,又在附近的北京十四中讀了初中。
老墻根歷史久遠。"文革"期間,原宣武區挖南橫街至西單的地下防空洞干道工程,曾在老墻根街東口地下6米處發現一座橋,經考證為遼南京城護城河上的石橋,這與史書記載是一致的。所以說,老墻根街與三廟和磚塔胡同同屬于一個年代,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
一說:街名來自于遼代,由于這條街處于遼代的城墻根底下而得此名。據傳上世紀的三十年代時,老墻根街還有古城的遺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17542.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