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歷史人物簡介:陳其尤_歷史人物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中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把握時間,認真學習,為將來的路奠定基礎,為學子整理了“中國歷史人物簡介:陳其尤”一文:

中國歷史人物簡介:陳其尤

陳其尤(1892-1970),又名陳定思、陳麗江。廣東省海豐縣人,1892年出生。少年時曾就讀于廣州博濟醫學堂,接受了不少新知識、新思想。

他深感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壓迫,民族危亡,清朝政府統治腐敗,國民生活困苦。而信仰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辛亥革命前后曾參與密謀廣州黃花崗起義和參加光復惠州之役。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成立,陳其尤被公費派往日本留學,進入日本中央大學學習。1916年畢業于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系;貒笤诒本┱斦咳温殹4文昴戏,任粵軍總司令部機要秘書,以后又被委任為潮州、汕頭海關監督兼海關外交特派員;涇娙腴}后,陳其尤先后擔任福建省東山、云霄兩縣縣長。1922年6月,陳炯明背叛孫中山,被逐香港,陳其尤也隨之去香港。

1925年10月,五洲洪門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第四次懇親大會,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定名為中國致公黨,通過了《中國致公黨綱領》,并推舉陳炯明、唐繼堯為致公黨正、副總理,決定將致公黨總部設在香港。這實際上便是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致公堂正式誕生。這是洪門致公堂向政黨組織的初步轉變,標志著華僑政治力量的新崛起。1931年陳其尤加入了中國致公黨。同年10月,中國致公黨在香港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并在香港建立了中央黨部。大會決定既承認黨堂并存的現狀,又決定存堂保黨,黨堂分家,以黨領導堂。會議仍推舉陳炯明為致公黨總理。陳其尤參加了這次大會,并被選舉為致公黨中央干事會負責人之一。九一八事變后,致公黨譴責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要求實行抗日,收復失地。同時號召“海內外各處黨員一致參加抗戰工作,出錢出力,以盡職責”。致公黨聯合華僑建立“美洲華僑抗日救國后援會”,召開職工大會,向東北抗日義勇軍捐款10萬大洋。1933年9月,陳炯明病逝,致公黨中央決定暫由中央干事會主持致公黨中央工作。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中,把致公黨列入中國“愿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之中。

1937年7月,全面抗戰開始后,陳其尤被蔣介石委派為國民政府駐香港的特派員。蔣介石邀請他到廬山會面,還委任其為駐香港的私人代表。

1938年,孔祥熙家族在香港購買殘舊翻新軍火以充抗戰之軍需而從中漁利,收取大量回扣。陳其尤將此密告于蔣介石,卻因而獲罪于蔣。蔣介石命陳其尤回武漢向他匯報工作?墒钱旉惼溆纫幌嘛w機,立即被軍統特務頭子戴笠逮捕,隨后囚禁于貴州息烽監獄。后又被軟禁于重慶。1941年獲釋后在重慶、香港等地參加愛國民主活動。陳其尤從蔣介石的座上客變為階下囚的切身經歷,使他在思想上發生很大變化,逐漸認清了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本質,而傾向于革命。陳其尤在重慶期間,與其廣東老鄉黃鼎臣相遇,受到黃鼎臣思想上的幫助很大。在重慶,黃鼎臣利用與致公黨領導人陳其尤的老關系,在中國共產黨和致公黨之間牽線搭橋,做了大量工作?箲饎倮跋Γ袊伯a黨指示黃鼎臣加強與陳其尤在政治上的聯系。黃鼎臣向陳其尤建議致公黨應該利用海外關系和影響在華僑中多做些工作,以便為抗戰勝利和勝利后的和平民主及建設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黃鼎臣的建議得到了中國致公黨中央干事會和陳其尤的一致贊同,并要求他幫助中國致公黨進行改組。由陳其尤親自介紹,黃鼎臣加入了中國致公黨。

1946年,在重慶的原致公黨總部的人員,經中共的啟發和幫助,日漸識破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反動本質,逐步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能把中國引向光明前途,建立民主繁榮的新中國。他們決定要恢復和重建致公黨,把廣大海外僑胞特別是洪門人士聚集動員起來,迅速投入反蔣愛國統一戰線和解放戰爭的洪流中來。陳其尤和黃鼎臣、伍覺天等先后由內地奔赴香港,與在香港的原致公黨領導人陳演生、嚴錫煊、鐘杰臣等人會商重建致公黨問題,提出了整頓黨務及加入以中共為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主張。

陳演生等為開展活動提供了地點,并利用原致公黨總部的檔案展開與各地的聯絡工作,同美洲、南洋等地致公黨組織交換恢復致公黨活動的意見。

海外各地致公黨組織熱烈響應,紛紛建立整理委員會,重新登記黨員,整頓黨務。1946年7月6日,陳其尤以中國致公黨中央干事會名義發表了《致公黨組織概況》,說明致公黨在正、副總理陳炯明、唐繼堯去世后,所有領導工作全由中央干事會負責。然后,重新闡明致公黨的政治綱領,宣布:“本黨一向以實行民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職志。主張地方自治以省為最高自治單位,中央與地方為均權制。反對一黨專政,武力統一與地方割據,并反對任何黨派私擁軍隊,并實行軍隊國家化,尤主張各黨各派及社會賢達以和平方式協商,求政治合理的解決。”《概況》最后預告:“近為適應潮流與新形勢,正準備盡速召開黨員代表大會,討論黨務,修改黨章與政綱,并選舉中央干事及監事。”陳其尤與致公黨中央干事會在加緊籌備重建致公黨的同時,還積極參加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對國內政治生活中的許多大事發表自己的政見。

1946年10月1日,中國致公黨中央干事會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呼吁美國撤軍并停止援助國民黨打內戰的政策。11月2日,致公黨中央干事會以中國致公黨的名義發表對時局意見,指出國民黨不顧政協決議單方面召開國民大會可能引行全國分裂之危險。11月19日,中國致公黨正式發表聲明,明確反對國民黨片面召開偽國大。1947年2月27日,致公黨發表《中國致公黨對時局宣言》,要求國民黨立刻取消“欽定”的偽憲法,立刻實施關于保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的四項諾言,立刻釋放除漢奸外的一切政治犯,然后由國共雙方協商全面停戰,實現和平。1947年4月,中國致公黨發表《中國致公黨反對美軍繼續駐華聲明》。此外,還就美國特使魏德邁來華發表聲明,正告美國政府不要與中國人民為敵。

1947年5月1日,中國致公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香港開幕,海內外致公黨組織數十名代表出席大會。大會總結了黨的工作,一致決議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一致通過了《中國致公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致公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告海外僑胞書》等文告,修改了黨章,實行了組織上的改組,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大會選舉李濟深為中央主席(對外不發表),陳其尤為副主席,陳演生為秘書長。由陳其尤實際主持中央黨部日常工作,對外以致公黨中央主席身份參加各民主黨派的會議和活動。

中國致公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是該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次大會使中國致公黨在政治上擺脫了“興漢救國”的傳統觀念,明確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打倒的對象;目標是民族解放,結束一黨專制,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使該黨在組織上開始由封建幫會性組織解脫出來,成為民主黨派之一員,標志著致公黨由舊民主主義的政黨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的政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使致公黨的歷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是與陳其尤思想上的發展進步和實踐上的不斷努力分不開的。

1948年5月6日,陳其尤代表中國致公黨與當時在香港的民主黨派負責人及無黨派社會賢達人士郭沫若等,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號召,聯名發出了《各民主黨派為召開新政協致海內外電》和《各民主黨派為召開新政協致中國共產黨電》,表示完全贊同中國共產黨關于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并愿意為之實現而共同奮斗。8月1日,毛澤東給李濟深、陳其尤等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復電說:“諸先生贊同敝黨五月一日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一項主張,并熱心促其實現,極為欽佩。”并就召集民主黨派代表進行協商的時間、地點、參加會議者的范圍及應討論的問題等征求意見。

1948年11月23日,陳其尤代表中國致公黨應中共中央的邀請,與馬敘倫、郭沫若、許廣平等愛國民主人士離開香港北上前往東北解放區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陳其尤和民主黨派代表在東北參觀和考察了解放區的各項建設事業,對新中國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1949年2月25日,陳其尤等抵達北平,受到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熱烈歡迎。6月15日,陳其尤和致公黨另外幾位負責人一起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陳其尤作為致公黨首席代表出席會議,并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1953年2月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補選陳其尤為常務委員)委員會委員。10月1日,他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中國致公黨總部于10月底開始從香港遷至廣州。同年11月中旬,開始籌備致公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0年4月15日至25日,中國致公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出席此次大會的有致公黨總部領導人陳其尤、陳演生、官文森等,以及國內外各地致公黨總支部,香港、澳門、南洋、南北美洲及南太平洋等地政公黨總支部及直屬支部的代表。會議總結了三年以來的工作,通過了政治報告和《致公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修改并通過了新黨章。會議決定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共同綱領為致公黨的綱領;會議決定,致公黨今后停止在國內發展組織,仍繼續在海外發展組織,加強團結華僑的工作,號召華僑回國投資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大會決定把致公黨中央總部從香港遷回廣州,以便領導海外工作的需要。大會決定在領導體制上作一些改變,把原來的主席制改變為主席團制,選舉陳其尤、陳演生、官文森、雷榮珂組成致公黨中央主席團,以陳其尤為主席團召集人。這次會議,實際上成為致公黨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參加祖國建設的動員大會,對調動致公黨成員及海外華僑為社會主義祖國服務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1952年11月8日至17日,中國致公黨在廣州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陳其尤在會上作了《目前政治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政治報告,并被選舉為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56年4月,陳其尤在中國致公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致公黨中央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其尤積極參加國家和政府的領導工作。他歷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和全國政協第一、第二、三、四屆常委,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他作為致公黨的卓越領導人,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參政議政,為鞏固人民政權,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和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

1970年12月10日,陳其尤在北京因病逝世,終年78歲。

中國歷史人物簡介:陳其尤由整理提供,愿考生學業有成。更多關于高中歷史考試內容請關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34915.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