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點:孝文帝設巧計遷都洛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遷都洛陽:


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減少改革的阻力,孝文帝決定把首都從經濟落后、地理環境偏遠的平城遷往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孝文帝克服阻力,設巧計遷都。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遷都洛陽:


1、原因:
①政治上:舊都保守勢力強大,阻撓改革,統治中原的需要;
②經濟上:舊都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
③軍事上:舊都受到北邊強敵柔然的騷擾和威脅;
④地理上:舊都偏居塞上,經略中原困難;
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干旱,氣溫偏低,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⑤傾慕漢族文化。
孝文帝拓跋宏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2、策略:遷都動議與南下伐齊。
3、遷都:495年,北魏正式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孝文帝與任城王拓跋澄籌劃遷都:

公元490年孝文帝親政后,就把遷都洛陽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孝文帝看來,洛陽地處天下之中,交通便利,一直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曾是東周、東漢和魏晉的都城。遷都洛陽,既便于加強同中原漢族地主的聯系,又可以擺脫鮮卑貴族舊勢力的束縛,有利于推行漢化改革措施。但是要排除遷都問題上的種種阻力,必須另出高招,于是孝文帝決定假借“南征”之名,來達到遷都的目的。
為此,他召集文武大臣,聲稱要大舉進攻南方齊朝。群臣內心都不情愿,默不作聲,朝堂上一片沉寂。不料,一向主張改革,深受孝文帝信任的任城王拓跋澄也信以為真,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意見,甚至與孝文帝當場爭辯起來。孝文帝勃然震怒,說“社稷是我皇帝的社稷,你任城王難道想惑亂人心嗎”!拓跋澄也不示弱,說“社稷果然是您皇上的,但是我作為社稷的臣子,有責任維護社稷的安危”。孝文帝不想與他在朝堂僵持,于是給自己打圓場,找臺階,表示“各言其志,亦復何傷”。隨即宣布退朝。
孝文帝回宮后,立即傳召拓跋澄,向他說明了“南征”的真相,并把遷都的必要性講了一番。任城王原來就是堅定的改革派,孝文帝曾經表示過“非任城王無以識變化之體,朕方創改朝制,當與任城共萬世之功耳”。此時他了解了孝文帝的真實意圖,馬上表示舉雙手贊成。于是兩人開始深入探討遷都的具體操作事宜。孝文帝向他坦率地表達了對遷都的一些擔心:“北人戀本,忽聞將移,不能不驚擾也!蓖匕铣握J為孝文帝的擔心是多余的,激勵孝文帝說:“此既非常之事,當非常人所知,唯須決之圣懷,此輩亦何能為也!”孝文帝聞言倍感鼓舞,遂大張旗鼓準備“南征”,為遷都創造條件。


孝文帝借“南征”完成遷都之舉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八月,孝文帝親率大軍30萬,號稱百萬,南下“伐齊”。當時適逢秋雨連綿之際,風雨交加,道路泥濘,歷經近一個月,數十萬北魏將士才抵達洛陽城下,他們神色倦怠,疲憊不堪,恨不得坐下再不起來,隨行大臣同樣精疲力竭,叫苦不迭?墒,孝文帝卻一身戎裝,執鞭催馬,指麾向南,命令將士立即開拔,一派不滅南齊誓不回師的架式。文武百官見此情形,紛紛跪倒在孝文帝的馬前,叩頭不止,懇切請求皇上停止“南伐”。孝文帝不為所動,故意聲色俱厲地喝斥道:朕正準備經營大事,統一天下,可你們這些人推三阻四,有意遷延,須知道國有國法,軍有軍紀,你們再要說東道西,當心受到嚴刑的制裁!說罷,又策馬躍出人群。這時,安定王拓跋休等人又哭著上前勸諫,苦苦哀求。孝文帝見時機已到,便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盤托出,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伐,那么就索性將國都遷徙到這里,“今者興動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欲班師,無以垂之千載!”不等大臣們有所反應,孝文帝又說道:“議之所決,不得旋踵,欲遷者左,不欲者右!痹趫龃蟪即蠖嗖粯芬膺w都,但更不愿南征,情急之下,別無選擇,只好站到左邊,表示同意遷都。不再南征的決定作出之后,群臣山呼萬歲,遷都洛陽之事,就在孝文帝自己導演的活劇中順利實現了。
接著,孝文帝委派李沖等營建洛陽,又派拓跋澄回平城,向留守在那里的貴族大臣傳達遷都的決定。留守百官聞此信息都十分震驚,他們留戀故土,不愿南遷,拓跋澄苦口婆心對他們作說明和說服工作,終于平息了他們的情緒。次年二月,孝文帝又頒發詔書,向全國通告遷都事宜。同時,他回到平城,親自勸說鮮卑貴族搬遷到新都去。不久,北魏朝廷正式遷都洛陽,先后有100萬人從平城遷徙到了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計劃至此取得了完全的實現。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北魏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鮮卑勞動者成為農民,鮮卑貴族成為封建地主,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題。鮮卑的畜牧業經驗,服飾顯示出先輩的文化精華融入漢文化。



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1、表現:
(1)生活習慣的漢化:
①鮮卑族經濟方式的變化:鮮卑族筑起簡陋的房舍,經營小塊土地,最終脫離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聯系,開始轉向中原漢族的農業文明。
②鮮卑族的階級成分的變化:遷居洛陽的鮮卑族勞動者陸續成為中原的農民,貴族占領良田成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還兼事工商業。
③生活習慣也發生變化: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封建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
(2)鮮卑族優秀文化的融入:
①鮮卑族畜牧業生產經驗的融入:如北魏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先進的農牧業生產經驗,對北方的經濟生產起著一定的影響。
②服飾與風俗的融入:如詩歌描寫漢族女子“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
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圖《漢人胡食畫像磚》就是明證。
2、影響:
北魏孝文帝改革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鮮卑拓跋氏貴族與漢族世家的聯姻:


在統治階級內部,婚姻不是一種個人的意愿,而往往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維系與鞏固家族利益的重要手段,人們通過它來攫取或拓展最大的政治活動空間。這一點在孝文帝倡導的拓跋上層與漢族世家大族的互通婚姻中有很切實的反映。為了鞏固兩族地主階級的統治聯盟,孝文帝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聯姻,他自己將中原世家大族之女納入后宮,據《資治通鑒》記載,“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義、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充后宮,隴西李沖……當朝貴重,所結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為夫人!迸c此同時,孝文帝還替他的五個弟弟聘娶中原漢世家大族之女為妻,這些世家大族之女,不是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就是出自隴西李氏。
婚姻是雙向的,孝文帝在倡導拓跋貴族娶漢族世家大族之女的同時,又鼓勵北魏公主下嫁漢族地主,如范陽盧氏“一門三主”:盧道裕尚獻文帝之女樂浪長公主,盧道虔尚孝文帝女濟南長公主,盧元尚孝文帝女義陽長公主,就是這方面的典型。這種胡漢通婚的做法,大大加快了鮮卑族漢化的速度,爭取到了一大批漢族地主對北魏朝廷的擁護和支持。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同:


(1)背景: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區長期戰亂,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也逐漸學會漢族的農耕生活。
(2)內容: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規定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
(3)實質:
商鞅變法:實質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實質是推行土地國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的重點是創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租調制。
第二階段改革重點是漢化政策,主要措施是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
二、主要內容:
即制度的創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俸祿制使北魏吏治好轉,為各項制度建立實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租調賦稅制度一起構成了北魏政權的經濟基礎,從經濟上保證了俸祿制的繼續推行,同時也為三長制的實行提供了客觀要求,而三長制的實行又保證了均田制和租調制的推行?傊,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的策略性,利用遷都避開了保守勢力雄厚的舊都平城,減輕了改革的阻力,同時,加強了與漢族地主階級的聯系,為鞏固改革成果和進一步推行深層次改革奠定了基礎。他還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并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地區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總匯,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一切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遠大抱負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1、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順應了時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越見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
2、認識:
①先進必然戰勝落后;
②改革必須符合歷史潮流、順應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
④民族融合與孝文帝改革互為因果關系的。
3、評價: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孝文帝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80607.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