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戰爭爆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嚴峻的考驗。為了保證軍事上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在經濟領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這些措施被稱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國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十月革命后,協約國帝國主義對蘇俄進行了武裝干涉,妄圖扼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
(3)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面對極為殘酷的戰爭環境,蘇維埃政府提出“一切為了前線”,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內容:
(1)實行余糧征集制,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食外,其余糧食以極低價格交售國家;
(2)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
(3)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
(4)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3、評價:
(1)進步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實行的,在當時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2)局限性:
它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后來戰爭基本結束,情況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強。其原因在于,布爾什維克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
20世紀初蘇俄(蘇聯)四次經濟政策的調整:
(1)調整過程:
①1917年,蘇俄十月革命勝利之初,把私有銀行、鐵路、大企業收歸國有。壟斷對外貿易。
②1918?1921年,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③1921~1927年,實行新經濟政策。
④從1927年起,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政策。
(2)啟示:
①制定經濟政策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要從國情出發,保證農、輕、重工業平衡發展。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新經濟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維埃政權在1918~1921年國內戰爭期間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戰爭結束后,鑒于形勢的變化,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重新考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于1921年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兩種政策都是無產階級政權實施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措施,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對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應付戰爭,后來借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后者則是恢復發展生產,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2)在內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貨幣關系,按照共產主義原則分配產品;后者則是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以此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戰勝敵人,但在戰爭結束后引起了社會動亂;后者則促進經濟的恢復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進一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4)實施證明,前者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后者則是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為俄國人民指明了發展道路,其中的原則和經驗對各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兩種政策的交替說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肯定了商品貨幣關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新經濟政策概況:
1、背景:
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亟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但是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實施:
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了第十次代表大會,會上決定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由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3、內容:
(1)在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糧食稅的數額大大低于余糧征集制。
(2)在工業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外國和本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3)在流通方面,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4、意義:
(1)理論意義:
它的實施,表明俄共布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這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他找到了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途徑,這就是確立與落后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2)實踐意義:
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新經濟政策分析:
(1)從原因看,其出現有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主要從兩方面分析。
首先,直接原因是為了克服由直接過渡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造成的消極后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其次,從深層次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
(2)從本質特征看,新經濟政策是堅定的無產階級政策,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其本質特征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治、經濟領導權的前提下:
第一,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
第二,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
第三,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利用物質利益,調動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79534.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