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點:筆墨丹青中國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透過文人畫看中國繪畫的藝術特點:


1、追求抒情寫意風格的文人畫,是北宋以后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文人畫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集中體現出畫家多方面的文化素養。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蘇軾的詩“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反映傳統中國畫注重詩意的特點。有人評價王維的作品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謂“畫中有詩”,其實是諸多中國畫杰作的共同風格。
2、從內容來說,文人畫多為山水畫和花鳥畫,從表現技法來看,最能反映文人畫風貌的是寫意畫。山水畫是中國畫的精粹,它特別講究布局構圖,畫面普遍具有氣勢雄壯、意境深遠的特色。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在創作上,山水畫家注重用畫面傳達主觀情致與神韻,往往并不拘泥于客觀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寫,是一種寫意。在與西洋畫的比較中,更能看到它不受視域限制和不講光影效果的寫意情趣。
3、概括來說,中國畫追求抒情寫意風格,強調個性表現,注重神韻意趣,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



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脈絡和基本特征:

戰國時期的一些帛畫已能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秦漢時期,繪畫門類已很豐富,魏晉時期的繪畫理論有力地推動了后世的國畫藝術的發展,隋唐以前,人物工筆畫占主導地位,隋唐時代,山水畫逐漸發展起來,這一時期的繪畫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莫高窟壁畫盛極一時。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風俗畫成為當時畫壇的最大亮點,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
中國畫又稱國畫,是歷史悠久的民族藝術形式。作畫使用特制的筆、墨、紙、硯、絹素以及礦物顏料。以題材的不同,中國畫又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大畫科。在表現技法上,中國畫有工筆與寫意、勾勒與沒骨、設色與墨筆等區別。在藝術風格上,中國畫可分為錯彩鏤金的工筆重彩畫與講究筆墨韻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畫兩大類型。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展階段:

(1)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彩陶畫、巖畫、壁畫、地畫等。
(2)夏商周三代的繪畫以人物肖像為主,畫在墻壁上、絲帛上。戰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
(3)秦漢時期,繪畫藝術有進一步發展。繪畫門類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畫像磚等。
(4)魏晉南北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這一時期士族興起,士大夫畫家活躍于畫壇。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品,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同時,書畫理論著述的問世,指導了藝術創作的方向。
(5)隋唐五代時期的繪畫藝術,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高峰。在繼承魏晉以來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產生出許多畫家和優秀作品。此外,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盛極一時。
(6)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適應民間需要,繪畫成為商品,繪畫藝術得以全面發展。各畫種全面發展,題材愈加廣泛,畫派并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其光輝璀璨,照耀百代。
(7)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特別是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文字的演變



漢字的起源:

圖畫文字→象形字的符號化→漢字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圣書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瑪雅人創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經成為死文字,不再使用。漢字從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現代文字,盡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在性質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F代漢字和古代漢字一脈相承,現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
我國古人常說“上古結繩而治”。古書上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睂嶋H上在文字產生之前,結繩是一種用來記事的方法。約定俗成,不同的繩結,或繩子的不同長短、顏色等,表示某種特定的含義。不過這只是一種記事方法,中國文字是通過另一種途徑逐漸形成的。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圖畫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象形字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漢字已經形成完整體系。
為什么說到商代,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因為從文字結構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過程,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結構,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結構,已出現了后世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為多,還有會意字、形聲字、指事字、假借字、轉注字。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的發現對研究商周的歷史和中國文字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文字的演變趨勢:

甲骨文→金文→篆書(分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
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隸楷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隸楷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楷書。
隸書盛行于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瑫⑿杏谒逄。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在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
楷書誕生以后,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鉤、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起來;由多行書寫產生出來的排列整齊的要求,使字形變化、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伸展,筆畫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
楷書出現使漢字的方塊化定型了,漢字的字體演變成熟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漢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保證了漢字使用的暢通無阻;漢字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區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反之,我國眾多民族、眾多方言,為漢字的使用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漢字自身的成熟與完美,也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①漢字是復腦文字,激發人的形象思維。
②漢字有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沉淀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豐富的表達能力。
③漢字有強大的組合能力,單字相對較少,占空間較小,經濟實用。
④漢字中的數字有強大的邏輯性。
⑤漢字的書法是一門獨特高雅的藝術。



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范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我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

金文:

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的內容是關于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于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篆書: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其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秦時刻石如《泰山》、《嶧山》、《瑯琊臺》等,傳為李斯所書,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陽冰、五代徐鍇與清代的鄧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在漢文字發展史上,篆書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隸書盛行于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后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瑫拿液芏,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等。
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楷書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面。自秦漢之際產生筆畫至三國楷書成型,兩晉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勃興時期,以王羲之為代表。北朝書法的勃興是楷書興旺的標志。其質樸雄強的藝術風格。與南方的秀麗典雅。雙峰對峙?瑫κr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風格之變。各書家各顯其個性體貌。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士大夫的文人畫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文人畫本質是一種綜合型藝術,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旧咸瞥纬,以王維為代表。



士大夫的文人畫:

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這一時期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黃甲圖》、清代鄭板橋的《墨竹圖》。
元代帶來的審美意識的變異,這給中國畫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地影響。元代卷軸畫風格總的發展趨勢是重視對古代傳統的繼承上,創新立意。突出表現就是文人畫開始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所以適合于表現文人畫家意識的山水畫和枯木竹石、梅、蘭以及墨筆花鳥大量涌現,人物故事畫相對減少。隨著文人畫的繁榮,繪畫作品中詩、書、畫進一步密切結合而且成為普遍的風尚。這加強了中國畫的文學趣味,更好地體現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同時,繪畫理論和創作實踐中,特別強調了筆墨技巧的運用,講究繪畫作品要具書法韻味,將書法融入畫法之中,在筆墨技巧上起了新的變化,使水墨寫意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要求繪畫體現書法性用筆,反對刻意求工、求似,主張神似,逸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氣”,重視畫家主觀意興和思想感情抒發。中國畫在明代產生了許多流派,各派又在創作和理論上自成體系。清代的繪畫藝術,繼續著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占據畫壇主流,山水畫的創作以及水墨寫意畫盛行。更多的畫家在文人畫創作思想影響下,追求筆墨情趣,很多畫家鐘愛梅、蘭、竹、菊等題材和潑墨大寫意手法,他們的藝術對近現代花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王冕的《墨梅圖》:

中國元代畫家王冕的繪畫作品。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又號會稽外史,浙江諸暨人。善畫墨梅。此圖紙本,墨筆畫。縱67.7厘米,橫25.9厘米。繪倒梅一枝,枝條左伸右展,茂密交錯;用鉤瓣點蕊法畫梅花,繁花盈枝;ǘ湔齻荣妊觯藨B千百,有椒子、蟹眼、含苞、初放、盛開、落英等狀。圖上有作者自題詩5首,署款:“乙未年(1355)春正月朔寫于草堂”。下鈐“句曲司馬”、“會稽外史”2印。在圖的詩堂及裱邊四周題滿詩跋,前后相繼有明徐霖、王韋、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陳沂、薛章憲、陸深、謝承舉等人的和韻題詩。曾經近人龐元濟收藏,鈐有“虛齋至精之品”等收藏印記,F藏上海博物館。


《牡丹蕉石圖》: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書畫家、文學家。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自幼聰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參加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和反對權奸嚴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謂“落魄人間”。最后入獄七、八年。獲釋后,貧病交加,以賣詩、文、畫糊口,潦倒一生。代表作有《牡丹蕉石圖》。畫面:湖石矗立,兩枝芭蕉自石后挺出,闊大的葉子散亂錯落。圖下方石旁橫斜一枝牡丹,迎風挹露。除牡丹葉脈之外,全用潑墨揮寫,在一片浮融的墨色中,呈現疏密、濃淡、輕重、干濕的變化,從中透出作者強烈豪放的情感。右邊三處題語,濃墨行草,使畫面形象更加豐富,詩、書、畫構成完整的藝術形式。墨韻氣勢,奔放橫溢,為徐氏不可多得的杰作。


《墨蘭圖》:

鄭板橋(1695?1765),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縣人。他生于日漸破落的書香門第,是位頗有政績的清官。鄭板橋擅畫蘭、竹、石,間作梅花、古松等。時人稱他“三絕詩書畫”。鄭板橋畫的蘭花,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之爛漫天性,花葉一筆點畫,畫花朵如蝴蝶紛飛,筆法灑脫秀逸。他詠蘭和畫蘭不僅表現在藝術的功力上,而且以精深的藝術修養與高尚的人品相結合,借詠蘭與寫蘭歌唱心聲。他說:“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變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彼髟娫唬骸爸袷奶m合一家,乾坤正氣此間賒;任渠霜雪連冰凍,蒼翠何曾減一些!背浞煮w現了他忠貞不渝的高風亮節。他曾寫詠蘭詩贊曰:素心蘭與赤心蘭,總把芳心與客心。豈是春風能釀得,曾經霜雪十分寒!赌m圖》是他的傳世之作,創作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濃墨寫葉,廖廖數筆,灑脫而功力深厚,淡墨點寫花朵,獨具清幽風致,葉下不加苔點,即不畫土。上款題詩云:“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弊笙侣淇睿骸扒髣t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署名“所南翁”。詩中充滿了故國之思,洋溢著愛國之情。落款詞中表現了高尚的人品。此畫是融愛國之情、高尚人品、精深藝術修養為一體的珍品。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筆墨丹青中國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0069.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