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協商會議:
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以及各民主黨派(民盟、青年黨等)為抗戰后的和平建國大業在重慶召開的會議。為了與1949年后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相區別,此次政治協商會議稱為“舊政協”,而將1949年后的政協稱為“新政協”或“人民政協”。
政治協商會議概況:
黨派 | 中國共產黨 | 國民黨 |
時 間 | 1946年初 | |
地 點 | 重慶 | |
主張 | 先政治民主化,后軍隊國家化 | 先軍隊國家化,后政治民主化 |
斗爭焦點 | 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 | |
目的 | 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和獨裁 | 要人民軍隊交給國民黨 |
結果 | 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沖破了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
根據“雙十協定”的規定,1946年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這是國民黨、共產黨、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代表協商政治問題的會議。國民黨在發動全國內戰還沒有準備好和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壓力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提議下國民黨才被迫同意召開的。重慶政治協商會議是一次采取合法形式的斗爭。由于中共及其代表團卓有成效的斗爭,由于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及國民黨內民主分子的努力,會議通過關于政府組織問題的協議、和平建國綱領、關于國民大會問題的協議、關于憲法草案問題的協議、關于軍事問題的協議五項議案。這些協議在各種不同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蔣介石一方面承認這些協議,企圖利用它來進行和平欺騙;另一方面則積極準備發動全國規模的內戰,不久就撕毀了全部協議,使這次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嘗試化為泡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5951.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