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過一句名言:哲學起源于對外部世界的驚奇。這句名言為以后的許多哲學家所引證,用以解釋哲學的起源。但在我看來,哲學應該起源于驚奇的驚奇,它對實證科學的驚奇再表示驚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研究哲學首先需要一種問題意識。
以往一些文學作品總是對哲學家的沉思報以懷疑和譏笑。事實上,哲學家們的沉思有時看起來滑稽可笑,但卻是十分可愛的。據記載,蘇格拉底經常站在屋檐下思考哲學問題,有時候竟一動不動地在那里站了一天一夜!哲學家金岳霖完成了《知識論》后,正好遇到空襲,他抱著書稿躲進了防空洞?找u過后,他還未從哲學沉思中完全擺脫出來,走的時候忘記帶走書稿。當他想起來再去找時,這部書稿早就沒了。后來,他根據回憶,重新把這部
70
多萬字的書稿寫了出來!哲學家的生活中總是伴隨著一些古怪故事,然而,他們深入思索的正是宇宙和人類生活中的重大問題。
任何偉大的思想都是在長期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解決哲學中的困惑需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態來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風氣都于事無補。
哲學并不以實證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它關注的是實證科學的價值基礎。如果說實證科學詢問的是事實,那么,哲學詢問的則是價值。撇開認識論的語境,去追問未受人的認識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樣的,乃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我們只能在認識論的語境中去探索世界。當我們去認識世界時,
我們發現了一個根本性的困難:世界乃是生命的流動,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東西,這種生命之流構成世界的本質。然而,我們卻無法把握它的流動性,我們只能通過時間、空間,通過各種范疇和概念等去切割世界。于是。我們陷入到一種無法回避的悖論中:一方面,我們的目的是認識作為生命之流的世界;但另一方面,我們實際上認識的卻是已經被我們的概念工具切割肢解了的世界。
在哲學研究中,方法論上的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為了了解整個文本,人們必須先了解文本中的每個部分。但如果你沒有吃透整個文本的精神,那么你對文本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于是,部分與整體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為前提、互動的關系。另一個是認識者的期望與認識結果之間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就認識的期望而言,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對對象獲得客觀的認識,但往往我們在認識任何對象之前就已經有了先入之見。這也是人們在任何詮釋活動中必定會遭遇到的悖論。實際上,解決或超越這一悖論都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自覺地順應這一悖論。
在20
世紀,西方哲學發展中出現了所謂的
“
語言學轉向
”
,而在我們這里,哲學的反思還很少觸及到語言問題。其實,當我們隨心所欲地使用語言的時候,語言也正使我們陷入種種表達的困境之中。我們通常以為,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我們也用語言來掩飾自己的思想。只有自覺地反思語言表達中的種種困惑,我們的哲學思考才能真正向前發展。
總而言之,哲學本身充滿了困惑。然而。唯其如此,它才充滿了活力和魅力。對于真正的思想者來說,一門學問越是深刻,越是難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經久不衰的興趣和研究的熱情。
(本文有刪改)
6
.下列各項中不適合用來證明“
任何偉大的思想都是在長期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這一說法的一項是
A
.北宋著名思想家張載,心無旁騖,潛心治學,歷經十多的沉淀,終于悟出了儒、佛、道互相聯系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成為“
關中學派”
的創始人。
B
.蓋叫天苦心鉆研京劇武生表演藝術,數十如一日練功不輟,即便在養傷期間也堅持練功,終于成為技藝高超的一代武生名家,享有“
活武松”
的美譽。
C
.《資本論》為工人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這部巨著從動筆到全書出版歷經40
時間,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進行思考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D
.康德為寫作《純粹理性批判》一書沉寂了12
,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集中精力思考問題。1781
該書出版,奠定了康德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哲學家思考問題時既讓人感到滑稽可笑,又讓人感到十分可愛。因為他們所思索的往往是宇宙和人類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其思考方式異于常人。
B
.哲學與實證科學的區別在于:實證科學詢問的是事實;而哲學詢問的是價值,它必須對實證科學表示“
驚奇”
。所以,問題意識是哲學研究的關鍵。
C
.在哲學研究中,哲學家如果能夠尊重認識對象的客觀性,摒棄認識外部世界時自身存在的先入之見,就能順利解決詮釋活動中存在的悖論。
D
.哲學本身面臨種種困惑,使得它充滿活力和魅力。事實上,越是深刻和難以把握的學問,就越能激起真正的思想者持續的興趣和研究的熱情。
8
.文章主要論述了哲學本身面臨的哪三個方面的困惑?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6
.B
(B
項與“
偉大思想”“
長期思考”
扣合不緊)
7
.D
(A
項,原文第2
段“
哲學家們的沉思有時看起來滑稽可笑”
。B
項,原文“
如果……
那么……”
是一種假設,不宜理解為事實;作者認為哲學應該“
對實證科學的驚奇再表示驚奇”
。C
項,原文“
解決或超越這一悖論都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自覺地順應這一悖論”
)
8
.(1
)認識論上的困惑 (2
)方法論上的困惑 (3
)語言表達上的困惑 (每點1
分,意思對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9600.html
相關閱讀: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