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購墓_的文字上看起來:兩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
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
懷古傷今了
——
卻也是事實。
②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
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
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
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
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
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⑤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
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⑦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
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
中國的脊梁。
⑧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
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⑨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6
.作者批駁的觀點是什么?確立的觀點又是什么?(4分)
答:
17
.文章由直接反駁轉到間接反駁起過渡作用的是第幾段?它在內容上是怎樣承上啟下的?請結合原文作答。(5分)
答:
18
.聯系全文,對“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ǎ卜郑
A
.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
B
.他們有確信,不自欺。
C
.他們前仆后繼的戰斗。
D
.他們總不為大家所知道。
19
.文章⑦—⑨段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0
.今天的中國正在各個領域展現出國民的自信力,請依照例句按要求續寫。(
5
分
)
例句:楊利偉,用自信的揮手代表了中國航天科技的高度;
續寫: ,
;
,
。
他們都
。
參考答案:
16
.(4分)批駁的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錯誤觀點。
確立了“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一觀點。
17
.(5分)第⑥段。內容上先說“自欺”在現在的危害日見明顯,承接上文錯誤觀點“中國人是在發展著‘自欺力’”,“然而”一轉,提出正確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引出下文論證。
18
.(2分)
D
19
.(4分)表達出作者懷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滿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20
.(
5
分)參考:劉翔,用自信的步伐跑出了
米
李寧,用自信的火炬點燃了北京奧運的同一個夢想。
是當代中國的脊梁。
(句式要與例句相同,內容相關,末句為總結句。每空一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12072.html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