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場因重拍電視劇《紅樓夢》而進行的全民參與的選秀活動,熱火朝天地拉開帷幕。舉辦方和參與者都熱情有加,街頭隨機采訪行人,每人都有對自己心目中的紅樓夢中人的向往和形象演繹準則。除《紅樓夢》的魅力之外,也足見大眾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此次媒體再次參與了大眾文化的創造,并調動受眾一起參與,才創造出了這樣全民狂歡的神話。
②可以說,這次紅樓選秀是以前曾經紅火過的超級模仿秀的延續或變種,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以前模仿者的角色之間沒有關系,還只是單兵作業;而今天因《紅樓夢》是一部大戲,所模仿的角色便自然而然使得彼此有了聯系,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無形中還調動起人們童過家家般的游戲性。和剛剛紅火過的超女相比,它不需要超女齡和唱功兩項基本要求,只要有對《紅樓夢》中人物形象與性格的基本把握就行了,無論長幼男女,入門門檻很低,其娛樂性和參與性便更加強烈,更加便當,可以說超過了以往超級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場。
③不管最后《紅樓夢》是拍還是不拍,拍得好壞,都已經不是這場活動的主旨;不管參與者的目的是為了對生活和現實的逃避或解脫,還是一種走火入魔的滿足感,或是夢想的一條成功的捷徑,也都不是這場活動所要的和所能夠承載的。關鍵在于這場選秀活動,讓觀眾看到了比電視劇《紅樓夢》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實更平民化更充滿想象力的一面。這便是大眾文化的力量,它以嶄新的形式,讓媒體與受眾一起互動,創造了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和嘉華的游樂場,為單調的電視節目和枯燥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
④這確實是一個媒體左右社會想象,為你造白日之夢的時代。盡管這樣的白日夢任何一個參與者都明白帶有一目了然的游戲色彩,但是,人們認同這種游戲色彩,并樂此不疲地參與這樣的游戲,這個選秀過程,已經超出了游戲的范疇,成為了大眾文化所創造的后現代的新的文本。這個文本的意義,一方面在于原像與鏡像矛盾的凸現,一方面在于現實生活和虛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隱現著人們內心的矛盾,后者彰顯著人們夢想的渴望。一部古典的《紅樓夢》,便這樣和今天的人們迅速而無障礙地鏈接在了一起,只要你愿意參加,每個人都可以被懷疑或被認為是夢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強烈而主觀的對夢中人的認同感。一部《紅樓夢》便不再是夢,而成為了生活的真實;《紅樓夢》中的諸多人物,不再活在藝術中或活在屏幕上面,或活在學者的權威詮釋里,而可以像
“
舊時王謝堂前燕
”
那樣
“
飛入尋常百姓家
”
,是你自己或你自己的影子或你自己的一種選擇。只有這樣后現代的大眾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國文化元典,又融入現代時尚,再調動全民的參與,為我們創造出這樣的可能性,將一鍋《紅樓夢》的百老湯,重新攪拌出新的味道和滾沸的熱氣來。
⑤這場紅樓選秀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意義,還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選秀過程中,如數家珍般對《紅樓夢》書中某一個人物的認同。這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里都不會出現的現象,你能夠想象在美國或在英國,能夠也有這樣一部經典之作,讓全民一起那樣熟稔并集中認同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嗎?在這里,盡管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參與者的一些簡單而淺薄的盲目,和對于經典《紅樓夢》認知的盲點,但是,應該看到這樣值得我們高興的事實:那便是加深了大眾對《紅樓夢》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價值與作用的理解,增強了中國人對傳統經典認同的文化根性的定力。
⑥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經典束之高閣保持完整性是沒有意義的,經典被利用才有意義。經典的學術研究,可以是少數人的事業,經典為大眾所擁抱,才能夠煥發出青春。一部《紅樓夢》,經過這樣多人熱情的投入,才會重新演繹并創作出《紅樓夢》新本出來,重拍《紅樓夢》,是值得期待的。
15、作者在第二段中為什么說《紅樓夢》選秀的活動
“
超過了以往超級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場
”
?(4分)
16、文章第四段中說《紅樓夢》的選秀過程
“
已經超出了游戲的范疇
”
,理由是什么?(4分)
17、通觀全文,作者認為紅樓選秀的全部意義有哪些?請分條概括。(6分)
18
、假如你也愿意參加這場選秀,你希望扮演哪一個角色
?
具體說明你的理由。語言簡明有條理,不少于
100
字。(
6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5.此次活動,增加了戲劇性,具有游戲性;入門門檻低,從而增強了娛樂性和參與性。(3分。意思對即可)
16.使原像與鏡像矛盾凸現,隱現著人們內心的矛盾;使現實生活和虛幻界限模糊,彰顯著人們夢想的渴望;只要你愿意參加,《紅樓夢》就成為了生活的真實(或你自己更可以有強烈而主觀的對夢中人的認同感)。(3分。意思對即可)
17.大眾文化讓媒體和受眾互動,創造了
—
個想象的共同體和游樂場,為電視節目和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游樂或增加色彩2分);加深了大眾對《紅樓夢》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價值與作用的理解,增強了中國人對傳統經典認同的文化根性的定力(歷史或傳統文化2分);經典只有融入了現代生活,與現代時尚結合,為大眾所擁抱,才能煥發青春(現代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18.說明:說出扮演的人物(1分)。理由:人物特點及喜歡的原因(3分),自身的條件(2分)。(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51170.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