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題。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跡,以推斷作品中的意向,將詩人的仕宦出處、愛情生活、師友淵源乃至異聞軼事,都列為作品意義與價值的可靠指引,這種鑒賞,是傳統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詩紀事》、《宋詩紀事》及許多詩話,無不如此。后來寫文學史、詩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這種歷史的鑒賞法,著重于詩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談到詩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辭匯來形容,像討論到高適的詩,不是渲染他“
五十始學,為詩即工”
的神話,就是詳述在旗亭看“
妙妓”
唱詩的趣事。對作品本身的鑒賞,最多說它“
風格雄放”
,能將它與岑參的詩作一比較,說什么相異處是“
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
,相同處是皆以“
悲壯為宗”
,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經算是說得很透徹了。傳統的詩歌鑒賞滯留在這個圈繢中打轉,歷時甚久,許多說詩的資料,重復引用,愈積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觀作《唐詩說》,總結前人所說而集其大成,可以舉為這一派鑒賞法的代表。就缺點而言,這樣的鑒賞往往將作品內在的結構忽略,我們不否認研究作者的歷史,是與作品的鑒賞有著密切的相關性,但作者的生平歷史往往只數十百言,即使加以編紀事,一所紀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難,而即使了解詩作的本末,與了解詩作的藝術成就依然是兩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則鑒賞家退居為史評家,詩的鑒賞就會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跡,還應據以深究作品的藝術結構。譬如鑒賞杜甫的《宿府》詩,據生平歷史,知道此詩作于五十三歲,杜甫入嚴武幕府,做了工部員外郎,賜給緋魚袋,就“
杜工部”
的宦途而言,乃是飄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歲月。全詩是:“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停十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從末句中知道他有“
姑且相就”
的心思,但鑒賞不應限于此,該就詩作去分析脈理,發現“
獨宿”
二字是通篇的眼目,“
井梧寒”“
蠟炬殘”
,當然是在寫獨宿,而“
永夜角聲悲”
時自言自語,也是獨宿的凄涼景況,“
中天月色好”
時誰共賞看?
也是獨宿的無聊心情。“
悲”
也罷,“
好”
也罷,結果一樣凄涼無聊,如此一頓一挫,神味加倍雋永了。下面風塵侵尋、鄉書闊絕,寫來也來不得;關塞蕭條、歸路艱難,寫去也去不得,這才是“
姑且相就”
的獨宿原因。然而“
一夜獨宿”
時寓有多少“
十”
中的感慨;“
一枝棲息”
間寓有多少飄泊的空間,今日暫依于此,思緒翻騰,必然是凄惻不眠了。全詩脈絡緊湊,命意悲壯,得歷史生平的配合而益為彰顯,如此才是理想的鑒賞法。
(
節選自黃永武《中國詩學·
鑒賞篇》)
1
.下列與詩歌采用的“
歷史的鑒賞法”
相關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這種鑒賞方法是傳統鑒賞方法中常用的一種,是通過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跡來推斷作品中的意向的鑒賞方法。
B
.這種鑒賞是將詩人的仕宦出處、愛情生活、師友淵源、異聞軼事等作為理解作品意義與價值的可靠依據來進行的。
C
.鑒賞者不從詩歌本身進行鑒賞,而是著重詩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過研究作者的歷史來了解詩歌創作的本末。
D
.這種鑒賞具有一定的缺點,即作品內在的結構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詩的鑒賞就會全部落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唐詩紀事》、《宋詩紀事》及許多詩話,都是采用歷史的鑒賞法,對詩歌作者的相關史料進行研究并以此來推斷詩歌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
B
.用“
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
來說明兩人詩作的不同處,用“
悲壯為宗”
來說明兩人詩作的相同處,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鑒賞,但也算說得透徹了。
C
.夏敬觀的《唐詩說》將眾多說詩資料加以總結、匯集,成為歷史的鑒賞法的代表,也是這一派鑒賞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傳統詩歌鑒賞的圈繢。
D
.《宿府》一詩通篇的眼目是“
獨宿”
二字,“
獨宿”
的原因在于風塵侵尋、鄉書闊絕的來也來不得,關塞蕭條、歸路艱難的去也去不得。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在作者看來,研究詩歌作者的歷史是與作品鑒賞有密切關系的,但詩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記載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詩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難。
B
.作者認為了解詩歌創作的本末與了解詩作的藝術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關注作者的生平歷史,加以編紀事,將會使一位鑒賞家退居為史評家。
C
.作者認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跡還不夠,還應據以深究作品的藝術結構,詩歌的脈絡與命意在詩人歷史生平的配合下會更加清晰、明確。
D
.作者將討論高適的詩與鑒賞杜甫的《宿府》詩作對比,前者意在說明什么是歷史的鑒賞法,后者則否定了歷史的鑒賞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鑒賞法。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C(“
鑒賞者不從詩歌本身進行鑒賞”
表述錯誤,“
談到詩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詞匯”)
2
.C
(《唐詩說》不是鑒賞法的集大成之作,原文說“
總結前人所說而集其大成”
;同時“
突破了傳統詩歌鑒賞的圈繢”
無中生有)
3
.D(
文中沒有對比的寫法,也沒有否定歷史的鑒賞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52204.html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