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傳統的“比德”的自然審美觀產生于儒家”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 3 題。 中國傳統的 比德 的自然審美觀產生于儒家 , 受其倫理學的影響。較早見于孔子的學說 , 著名的有 智者樂水 , 仁者樂山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
題。
中國傳統的“
比德”
的自然審美觀產生于儒家,
受其倫理學的影響。較早見于孔子的學說,
著名的有“
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 “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比德”
說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
在于它作為審美客體可以與審美主體‘
比德’,
從中可以感受或體味到某種人格美。‘
比’
指象征或比擬,‘
德’
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說是將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們的某種道德情操,
使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性客觀化,
其實質是認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倫理品格。
這種以自然“
比德”
的做法對后世影響很大,
在屈原的作品中,“
善鳥香草,
以配忠貞;
惡禽臭物,
以比讒佞”
等可以看做是孔子“
比德”
觀的繼承。“
比德”
觀在元、明、 清的文人畫作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梅、 蘭、竹、 菊等成為繪畫的主要題材,
寄托著畫家的人生理想,
成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晉南北朝,“
比德”
的審美觀繼續發展,
又出現了“
暢神”
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觀認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悅性,
比之“
比德”,“
暢神”
觀更具美學色彩,
這種審美觀的出現,
擴大了對自然的審美范圍。山水詩、 山水畫特別盛行,
與此種審美觀大有關系。宋朝畫家郭熙說:“
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
其旨安在?
丘園,
養素所常處也;
泉石,
嘯傲所常樂也;
漁樵,
隱逸所常適也。 ”
這就把人對自然的喜愛歸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為了“
比德”
而是為了獲得情感愉悅,
人徜徉于大自然,
陶醉于大自然。中國大部分的山水詩、 山水畫都是表現這種“
暢神”
的審美觀。
對自然美的欣賞,
中西方有共同之處,
即兼顧自然物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但也有不同之處,
中國較多地注重自然物與人的聯系,
特別是精神方面的聯系,
西方則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質。西方哲學偏重于從認識論的角度觀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靠思維,
情感因素遭到壓抑。認識論的態度也與實踐功利的態度有直接的聯系。西方對自然美的認識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質,
不是更多地從審美主體而是更多地從審美客體尋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藝術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因之,
中西方是兩種不同藝術體系,
亞里士多德提出:“
美與不美,
分別就在于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里,
原本零散的因素結合為統一體。 ”
美國藝術家托馬斯說,
美有三要素:
完整、 和諧、 鮮明。他們認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諸因素的和諧統一。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
自然物的美美在與人的生活關系上。這看似與中國的自然美學觀相同,
但仔細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的自然美學觀注重的是自然與人的精神關系,
車爾尼雪夫斯基側重于自然物的物質功利性。
( 摘編自陳望衡《中西自然美學觀比較研究》)
1
.下列關于“
比德”
的自然審美觀的表述,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比德”
的自然審美觀產生于儒家,
他們把自然物的一些屬性與人的品德修養聯系) 在一起,
讓自然物寄托豐富情感和人生理想。
B
.比德”
的自然審美觀受儒家倫理學的影響,
注重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
比德”,
使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人格化,
表現人格美。
C
.比德”
的自然審美觀認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決于它自身的價值,
取決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
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觀化。
D
.屈原用善鳥香草喻指忠貞的品行,
元、 明、 清的畫家用梅、 蘭、 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
都是“
比德”
的自然審美觀的具體體現。
2
.下列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暢神”
的審美觀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它強調自然物與人的情感的關系,
宋朝畫家郭熙就把人對自然的喜好歸結于人的情感欲求。
B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
在審美方面對自然美的認識都有一致之處,
即都關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這一特點。
C
.和西方相比,
中國傳統的自然美學觀更關注社會屬性,
它認為自然美較多地表現在自然物與人,
特別是與人精神方面的聯系上。
D
.對自然美的看法,
車爾尼雪夫斯基與中國的自然美學觀最為相同,
他也認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質功利性和與人的生活關系上。
3
.根據原文內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們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
陶醉在大自然中,
怡神悅性;
山水詩、 畫的創作可以滿足人們這種情感需求,“
比德”
說、 “
暢神”
說應運而生。
B
.西方人對自然美的認識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學,
他們從認識論的角度觀察大自然,
多是理智的、 思考型的,
有功利性因素。
C
.托馬斯認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 和諧、 鮮明,
他的看法印證了西方不是更多地從審美主體而是更多地從審美客體去尋找自然美。
D
.中西方對自然美的認識是有差異的,
這種差異反映在各自的藝術作品中,
形成不同的藝術體系,
因此,
自然在中西方藝術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52210.html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